法美关系中的越南因素
——以戴高乐“越南中立化”倡议为中心的考察(1961—1965)

2017-03-12 06:00李云逸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4期
关键词:南越戴高乐越南

李云逸

法美关系中的越南因素
——以戴高乐“越南中立化”倡议为中心的考察(1961—1965)

李云逸

1960年代,在解决了阿尔及利亚危机之后,戴高乐开始以“重返印度支那”为先导,着手参与亚洲事务。戴高乐为此提出了“越南中立化”倡议来化解此时的越南危机,并限制美国在该区域的扩张。但是,在全球冷战的背景下,虽然该倡议在第三世界塑造了法国独立于美国的形象,有利于法国日后在第三世界外交行动的开展,但是“越南中立化”最终以失败告终。该倡议的失败不仅加深了法美矛盾,还影响了两国关系的走向。

戴高乐;越南中立化;法美关系;法越外交;法中外交

1954年的《日内瓦协定》签署生效之后,法国的影响力在印度支那地区被大为削弱。1961年,当美国决定以军事手段介入越南事务时,已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的戴高乐提出了“越南中立化”倡议,试图重新插手东南亚事务。但该倡议背后有着怎样的政治考量?最终又为何会失败?这一倡议对法美关系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界一般认为,该倡议的提出是因为戴高乐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民族主义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利用这种民族主义打破两极格局的可能性。这一改变顺应了时代潮流,为法国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只是由于法国自身实力与其诉求的脱节而最终失败。①关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在戴高乐执政时期对越南战争所采取的政策,Charles G. Cogan 在1995 年撰写的Lost Opportunityor Mission Impossible? De Gaulle’s Initiativesin China and Vietnam, 1963-1964(French Politics and Society, 1995,Winterpp.54-77)中认为戴高乐的“越南中立化”是为了展现法国的独立地位。2009 年,日本学者森聪在『ヴェトナム戦争と同盟外交: 英仏の外交とアメリカの選択1964-1968 年』(東京大学出版会, 2009)一书中,从西方阵营同盟国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戴高乐提出“越南中立化”的原因,并与英国的东南亚政策进行了比较。2011 年,Eugenie Blang 在其所著的Allies at odds: America,Europe, and Vietnam, 1961-1968(Rowman & Littlefield, 2011)中认为,“越南中立化”倡议是戴高乐寻找一个新的独立于美国的政策来满足自身的“荣誉感”。同年,法国学者Pierre Journoud 的De Gaulle et le Vietnam (1945-1969)(Tallandier,2011)则描述了戴高乐自1945 年以来就越南问题的政策思考以及日后法越关系的发展。相较于海外研究,国内方面目前仅有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关培凤的论文《战后法国对印度支那政策的演变与中法建交(1949-1964)》,首次在国内对法国的“越南中立化”作了探讨,但档案文献较为单薄。综上,学者们很少把中法美越四国在冷战中的互动作为研究对象,也很少以越南问题为中心去探讨法美关系的发展。但需注意的是,戴高乐始终无法释怀“殖民帝国”为法国所带来的“荣耀”。这种思想在亚洲的体现便是极力希望恢复法国在印度支那的特权。1961年的“越南中立化”正是从这样一个基点出发,并影响了此后法美关系的走向。本文拟通过法美双边档案,并结合部分中国档案,对法国“越南中立化”倡议的提出过程以及美国对该倡议的态度进行考察,分析戴高乐试图在越南重建影响时所面临的困难、法国对越南问题的外交方针及其对法美关系的影响。

一、戴高乐重返越南的原因

1967年12月18日,戴高乐对法国驻河内总代表总结自己的越南政策时表示,他的目标是希望法国能够在越南北方和南方恢复法国的特殊地位。①Minist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Commission des archives diplomatiques,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DDF)1967,Tome II, Suisse: Peter Lang AG: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8, N319, pp.810-811.

印度支那地区作为法兰西殖民帝国在亚洲的原料产地,尤其是越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法国殖民者来说十分重要。但1954年的《日内瓦协定》预示着法国退出印度支那地区的开始。其在越南的影响力被美国和共产主义力量所排挤。戴高乐无法接受这样的局面。他希望能在印度支那,尤其是在越南恢复法国的影响,通过经济、技术与文化交流等非军事手段,重拾法国在越南的“特权”。而该地区持续恶化的局势,让戴高乐看到了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机会。

戴高乐曾积极倡导在二战后恢复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特权。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法国在与越盟的谈判破裂后,不惜使用军事手段。当美国与中国先后介入到第一次印支战争后,一场“殖民地战争”变成了冷战中的“热战”。1954年在奠边府战役中法军的惨痛失败,告诫了法国政府以及此时早已下野的戴高乐:1945年后,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民族主义与两极格局已经深深撼动了“殖民主义”的根基。当戴高乐在1958年重返政坛,吸取了印支战争的教训,并经历了阿尔及利亚危机之后,他已经清楚地意识到,由外部干涉所造成的民族独立问题只能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进行解决。越南问题便是如此。当戴高乐决定以尊重1954年的《日内瓦协定》、尊重越南的独立与民族自决的权利,以及和平解决危机的旗号重返印度支那时,其考量在于:如果能按照法国提出的和平计划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加强法国的“独立”形象,也有利于重建越南地区与法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戴高乐希望利用这个计划遏制在东南亚影响日益扩大的美国和中国,扭转1954年之后法国势力在印度支那逐渐衰退的趋势。

二、肯尼迪政府时期法美就越南问题的交涉

1961年5月31日,受邀访问法国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与戴高乐进行了长时间的会晤。越南地区不断恶化的局势成为会谈的主要议题之一。美国此时已经在南越开展了“特种战争”以防止西贡政权的崩溃。肯尼迪认为,美国必须要在印支地区建立起抵御共产主义渗透的“拦洪坝”,以防止东南亚地区出现“多米诺骨牌”式的“崩塌”。但是,戴高乐认为对该地区的干涉会使美国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因为从法国自身的经验来看,民族意识的觉醒会将共产党塑造为被当地人民拥护的力量,因为共产主义有捍卫民族独立的一面。他进一步指出,解决印支地区的争端,需要通过“中立化”并且“提供给当地民众摆脱贫困和屈辱的东西”,如文化、经济与技术。和平的方式也可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而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也能持续存在并不会遭受反抗。②Minist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Commission des archives diplomatiques, DDF1961, Tome I, Suisse: Peter Lang AG:InternationalAcademic Publishers,1997, CR256,pp.660-681.这是戴高乐第一次提出“印支地区三国中立化”的概念。

1963年之前,戴高乐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着眼于印支地区。但越南方面传回的电报,让法国的决策者们十分担忧。一方面,美国的“特种战争”使得法国人认为此时南越地区武装冲突扩大的速度超出了预期。③Minist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Commission des archives diplomatiques, DDF1961, Tome II, Suisse: Peter Lang AG: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1998, T130, pp.487-490.法国人分析认为美国直接军事干预的可能性正在逐步增加。④DDF 1961, Tome II, T212, pp.705-710.法国驻南越大使馆指出,美国的行动进一步削弱了法国在越南仅存的影响力。如果法国希望恢复之前的经济圈,付出的努力和代价都会更大。⑤Minist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Commission des archives diplomatiques, DDF1962, Tome I, Suisse: Peter Lang AG:InternationalAcademic Publishers,1998, T4, pp.8-9.另一方面,北越与南越都希望法国能够介入越南问题。北越总理范文同在1961年3月29日向法国驻河内总代表表示希望法国能出面调停,缓和美国在南越的行动。⑥DDF 1961, Tome I, T161, p.408.在此之后,1961年6月24日,南越西贡政府总统吴庭艳的弟弟吴廷瑈(Ngo Dinh Nhu)在到访法国时对法国总理德勃雷(Michel Debré)表示法越关系比美越关系更为紧要。⑦DDF 1961, Tome I, CR303, pp.938-939.

1963年8月29日,在法国部长会议举行期间,戴高乐表示美国不应该以军事行动来解决越南问题。①Minist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Commission des archives diplomatiques, DDF1963, Tome II, Suisse: Peter Lang AG: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2001,T76, p.214.法国希望越南能够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和平与统一。为此,法国政府准备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与越南各方展开密切的合作。②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戴高乐言论集(1958年5月-1964年1月)》,世界知识出版,1964年,第457页。戴高乐的讲话让美国感到不安,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其意图模糊不清。部分美国官员认为这一讲话是在暗示吴廷瑈已通过法国与北越进行秘密接触。③Document 26,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US), 1961-1963,vol. IV, Vietnam, August-December 1963,pp.52-56.为此,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召见了法国驻美国大使阿尔方(Al ph an d)。阿尔方表示根据1961年戴高乐与肯尼迪会谈时所表达的意见,美国应考虑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越南问题。国务卿认为美国使用武力是出于无奈。如果美国抛弃西贡政权,对于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是极为不利的。④Document 28, FRUS, 1961-1963, vol. IV, Vietnam, August-December 1963, pp.59-61. DDF 1963, Tome II, T76,p.214.阿尔方赞同了这一观点,并表示戴高乐的讲话只是一个长远目标。⑤Document 28, FRUS, 1961-1963,vol. IV, Vietnam, August-December 1963,pp.59-61.虽然会谈在友好的氛围中结束,但阿尔方察觉到腊斯克对戴高乐此次讲话的不满。肯尼迪政府并不试图让美国对法国的不满表面化与公开化。在1963年9月2日美国电视台对美国总统的访问节目中,主持人询问戴高乐8月29日的讲话是出于何种目的时,肯尼迪表示戴高乐仅仅只是表达了一个十分宽泛的愿望。他强调戴高乐是美国的朋友,所以美国应该听取他的建议。⑥Document 50, FRUS, 1961-1963,vol. IV, Vietnam, August-December 1963, pp.93-95.

在9月2日白宫举行的会议上,肯尼迪认为戴高乐希望将1962年日内瓦会议所实现的“老挝中立化”作为模板应用到越南问题上。不过,在他看来,老挝的中立化已经失败,所以即使戴高乐明确地提出这样的建议,肯尼迪也不会采纳。⑦Document 54, FRUS, 1961-1963,vol. IV, Vietnam, August-December 1963, pp.100-103.同日,中情局递交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指出,吴廷瑈在使用“法国渠道”推行“越南中立化”,并与北越秘密接触。而法国的政策则是鼓励河内与西贡进行谈判。⑧Document 47, FRUS, 1961-1963,vol. IV, Vietnam, August-December 1963, pp.89-90.所谓的“法国渠道”“法国的政策”,均指向了法国驻南越大使拉鲁埃特(Lalouette)。然而,法国外交部并没有批准拉鲁埃特开展试图促成河内与西贡和谈的行动。他私自参与到了波兰驻国际监察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ssion for Control and Supervision)代表团团长米奇斯瓦夫·马内利(Mieczyslaw Maneli)的外交活动中。范文同在1963年3月数次向波兰代表表示河内随时准备与西贡展开或公开或秘密的谈判。马内利向拉鲁埃特透露河内愿意看到南越地区能建立起一个中立的政权,并表示可以推迟越南统一。⑨MieczyslawManeli,War of the vanquished: A Polish Diplomat in Vietna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1, pp.120-128.1963年6月1日,拉鲁埃特将此消息告知了吴庭艳。随后,他在发回法国外交部的电文中指出,如果西贡政权能摆脱美国的干涉与河内展开谈判,那么巴黎能以“中间人”的姿态参与到这次谈判中。⑩Document 34, FRUS, 1961-1963,vol. IV, Vietnam, August-December 1963, pp.66-68.在1963年8月20日,他会见了吴廷瑈,并提出建议限制美国在南越的影响以便法国政府能充当河内与西贡谈判的“中间人”。此后,法国驻南越大使还专门宴请了澳大利亚和意大利驻南越的大使,希望他们能够出面向美国施加压力。⑪Document 34,FRUS,1961-1963,vol.IV,Vietnam,August-December 1963,pp.66-68.9月4日法国大使也建议美国驻南越大使洛奇(Cabot Lodge)避免使用武力解决越南问题。⑪Document 34,FRUS,1961-1963,vol.IV,Vietnam,August-December 1963,pp.66-68.然而,拉鲁埃特的外交活动都在9月5日被《纽约时报》所披露,这不仅震惊了美国人,同时也使得法国外交部一片哗然,法国人此时并不想介入西贡的内政。在9月5日的急电中,法国外长德姆维尔(Maurice Couve de Murville)对法国大使强调法国政府不想成为吴庭艳政权的“捍卫者”。电文指示拉鲁埃特不要再向洛奇提出任何建议,即使越南和平统一是法国政府的希望,法国也不鼓励吴廷瑈接触北越的秘密特使。最终,拉鲁埃特被法国外交部召回,并向爱丽舍宫汇报情况。①DDF 1963, Tome II, T81, pp.225-226.

在巴黎,拉鲁埃特向戴高乐阐述了自己关于解决越南冲突的看法,以及当前法国需要采用哪些外交策略。法国总统对他的建议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国应当以一个调停人或者中间人的姿态介入越南事务。不过,在对于吴廷瑈的态度上,戴高乐态度谨慎。他希望大使不要与此人有过多的接触。②DDF 1963, Tome II, N86, p.246.对于当前南越西贡政权内部极不稳定的局面,戴高乐希望能静观其变,因此对法国大使的外交行为进行约束。

法美关系由此产生的紧张得到了控制。1963年9月26日,中情局在报告中认为法国并没有给予吴廷瑈足够的支持,去让他感到谈判的是有可能实现的。此外,也没有证据表明,法国政府曾鼓励河内和西贡就实现越南的中立化而进行双边会谈。③Document 188, FRUS, 1961-1963,vol.IV, Vietnam, August-December 1963, pp.388-389.10月7日,德姆维尔与腊斯克进行了会晤,探讨东南亚问题。法国外长再次表示,越南地区实现中立化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德姆维尔认为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是如何让北越非共产主义化。法国认为可以通过离间中越关系的方式来实现越南的和平统一。④Document 151, FRUS, 1961-1963,vol.IV, Vietnam, August-December 1963, pp.295-298.在下午与肯尼迪的会晤中,德姆维尔表示戴高乐8月29日的讲话并不想给美国在越南的政策创造困难。法国政府不支持吴庭艳家族在南越的统治,法国只希望和越南发展经济与文化联系。戴高乐的讲话只是表达一种对未来的期望。⑤Document 189, FRUS, 1961-1963,vol.IV, Vietnam, August-December 1963, pp.389-390.DDF 1963, Tome II, CR129,pp.359-360.德姆维尔不仅对戴高乐的讲话再次作出解释,更重要的是打消这次讲话与拉鲁埃特的外交行为所带来的法美关系的紧张。可以看出,在肯尼迪执政时期,巴黎与华盛顿虽然在越南问题的解决方式上存在分歧,但是双方都不愿让这一冲突影响两国的盟友关系。

三、约翰逊政府对戴高乐和平计划的否定

1963年11月1日,西贡吴氏政权在美国支持的政变中倒台。而肯尼迪自己也在三周后的11月22日被刺杀。越南局势随着约翰逊入主白宫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新总统不了解法国。腊斯克、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以及美国驻法大使波伦(Charles E.Bohlen)构建了约翰逊政府的对法政策。而这一班底对于戴高乐政权均抱有一种不友好的态度。另一方面,约翰逊更注重于国内事务。因此,在外交领域,他希望可以维持现状,即延续冷战以来历届美国政府对共产主义的“全球遏制”,所以,任何可能使得美国失去南越的建议都不会被采纳。以上成为约翰逊政府应对戴高乐越南政策的两条线索。而戴高乐独立于美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依然延续。在1963年末到1965年间,戴高乐对于越南的和平计划也逐渐完善,法美在越南问题上的冲突也随之升级。

法国外长在1964年1月8日会见美国驻法大使时,第一次指出越南问题应当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而中国对该会议的支持是十分关键的。⑥Amb. Bohlen's discussions with French Foreign Minister Couve de Murville, January 8, 1964, CK3100348202, Declassified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 (DDRS).7天后,法国驻美大使在会见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时明确提出,需要召开一个国际会议来讨论越南问题。⑦Minist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Commission des archives diplomatiques, DDF1964, Tome I, Suisse: Peter Lang AG: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T25, pp.44-47.法国外长德姆维尔在2月2日发给法国驻美大使的电报中表示:“越南中立化”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张。越早使用和平解决的方式,就越容易实现该地区的中立化。⑧DDF 1964, Tome I, T67, pp.146-147.到此时,戴高乐已经形成了通过召开一个国际会议进行谈判来解决越南问题并实现越南中立化的构想。

约翰逊政府希望不要让法美的分歧在越南问题上有所扩大,并能维持西方同盟内部的团结。因为从1963年开始,法美关系就因戴高乐独立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松动,1964年1月的中法建交更是导致了美国极大的不满。美国不希望再看到戴高乐的对越政策影响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并希望让巴黎服从于华盛顿在东南亚的既定目标。1964年6月初被派往法国与戴高乐进行会谈的美国副国务卿鲍尔(George W.Ball)被要求告知戴高乐,他的“越南中立化”不符合时局。①Document 196, FRUS, 1964-1968, vol. I, Vietnam, 1964, pp.449-450.

1964年6月5日上午,鲍尔与德姆维尔进行了磋商。鲍尔指出因为北越和中国的实力与美国相比有十分悬殊的差距,所以美国对赢得战争有很大的把握。法国外长则认为法国虽然不希望看到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张,但是武力无法彻底解决问题。鲍尔则认为“越南中立化”实现的前提是需要中国和北越表现出和谈的意向。②DDF 1964, Tome I, T245, pp.569-572.下午,戴高乐接见了鲍尔。鲍尔将约翰逊的亲笔信递给戴高乐,并希望戴高乐能够理解美国只是希望在东南亚压制北越与中国所支持的抗美斗争,并在南越创造一个稳定的政府。戴高乐的主张是美国的最终目标,只是并不符合眼下的局势。戴高乐则强调,以法国的历史经验来看,靠军事力量解决问题只会使得美国深陷东南亚。美国单方面的外交努力是很难有所成效的,必须要有更多的国家参与进来,比如法国和中国。如果能召开一个1954年日内瓦会议形式的国际会议来讨论越南问题,就能改变越南人民的想法并形成缓和态势。③Document 202, FRUS, 1964-1968, vol. I, Vietnam, 1964, pp.464-470.

波伦认为越南问题成为此次谈话唯一的分歧。④Ambassador Bohlen reports on meeting with Couve de Murville and General de Gaulle, June 5, 1964, CK3100235168,DDRS.鲍尔认为法国总统期待越南的事态向着他预想的模式发展,即美国会在不久的将来接受他所提倡的“越南中立化”。美国人认为法国希望成为传达中国和北越的态度的桥梁。⑤Document 202, FRUS, 1964-1968, vol. I, Vietnam, 1964, pp.464-470.鲍尔和波伦的预测是准确的,法国方面认为美国能够参加会议的前提是中国和北越也愿意加入谈判。所以,法国努力说服北京和河内能够对这个国际会议表现出积极的态度。⑥Instructions pour Monsieur Paye, 11 mai 1964, 119QO/527,Centre des Archives diplomatiques du ministère des Affairesétrangères.

在法国向中国和北越展开外交活动的同时,戴高乐与西哈努克在1964年6月25日就召开国际会议的问题进行了会谈。西哈努克向戴高乐表示,解决印支问题的国际会议应当由参与1954年日内瓦会议以及1962年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的14个与会国组成。⑦14个国家为柬埔寨、美国、法国、老挝、北越、中国、英国、南越、苏联、加拿大、印度、波兰、泰国、缅甸。戴高乐对此表示了赞同,但建议不应让联合国介入该会议,因为中国和北越并非是联合国的成员国。所以,联合国的介入会将中国和北越排除在外,导致会议的失败。⑧DDF 1964, Tome I, CR277,pp.643-645随后,通过法国驻美大使阿尔方,法国向美国传达了召开14国会议的建议。7月1日,阿尔方面见了腊斯克。在会谈中,法国大使认为在目前的局势下,召开14国会议与重新遵守1954年的《日内瓦协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腊斯克则表示,站在盟国的角度上,法国应该支持美国在越南事务上的选择,而不是反对。美国国务卿希望阿尔方能向法国外长传达美方的请求,希望能让法国告知河内与北京,除非两国停止支持南越的抗美斗争,否则美国不会从南越撤军。⑨Document 227, FRUS, 1964-1968, vol. I, Vietnam, 1964, pp.533-537. Minist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Commissiondes archives diplomatiques, DDF1964, Tome II, Suisse: Peter Lang AG.,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T19, pp.51-57.对于阿尔方的汇报,德姆维尔回电指示,恢复越南的和平需要排除中国和美国的影响,并重新召开一个国际会议进行协商。由于美国想通过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必然导致激化中国的强硬态度,不利于巴黎说服北京参与14国会议,所以法国政府拒绝向北京传达美国的立场。并要求法国大使就此事与美方再次进行交涉。⑩DDF 1964, Tome II, T31, pp.71-80.

1964年7月20日,阿尔方按外交部的指示再次面见了腊斯克。在会谈中,法国大使怀疑美国高层能否以军事手段解决越南问题。他指出美国应该撤出越南,让越南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并接受法国所倡导的以“中立化”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同时,为了明确解决方案中各个条目及其有效性,相关国家需要召开一个国际会议,并最终在各国明确的保证下逐渐实现越南的和平。阿尔方认为美国现在的军事行动会导致法国向中国和北越正在进行的外交努力失败。但腊斯克只是询问法国与中国交涉的情况,阿尔方回答说中国与法国在“消除外部干涉”的观点上是一致的。腊斯克对此不以为然,他表示,如果中国确实希望谈判,那么中国在明天就会停止支援南越的抗美斗争。①Document 237, FRUS, 1964-1968, vol. I, Vietnam, 1964, pp.554-557. DDF 1964, Tome II, T31, pp.71-80.双方在如何解决越南问题上依然各执一词。

1964年8月1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高层得到了河内主动进攻美军的口实。越南局势的恶化在所难免。习惯了“全球遏制”的美国民众的神经因所谓的“来自北越的攻击”而紧绷起来,一时间群情激奋。有些学者认为是腊斯克、罗斯托以及来自军方的“错误”建议误导了约翰逊,致使他将美国拉入了越战的泥潭。但是如果不顺从民意,约翰逊又怎能稳住自己总统的宝座?②H. W. Brand, The Wages of Globalism: Lyndon Johnson and the Limits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5, pp.262-264.越南成为了美国展现实力与践行“全球遏制”的场所。对于美国的无动于衷,法国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继续说服中国和北越支持在美国不撤军的前提下参加14国会议,来减缓美国的战争脚步。

中国对于戴高乐的和平计划表现出谨慎的态度。在是否将美国撤军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的问题上,中方在与法方的磋商中一直没有给予肯定的答复,只是强调需要遵守1954年的《日内瓦协定》。③关于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表态事,1964年2月3日,110-02007-05,第57页,中国外交部档案馆。陈毅副总理会见法国驻华大使佩耶谈话记录,1965年1月8日,106-01265-03,第4-10页,中国外交部档案馆。由于翻译或理解问题,法方误判了中方的立场。1965年2月19日,法国外长德姆维尔前往美国,就中国的态度问题与美方交换意见。德姆维尔继续鼓吹用和平谈判解决越南问题的重要性,并表示法国认为中国和北越在美国不撤军的前提下就能参与谈判。但是,约翰逊总统却拿出了相反的情报进行反驳。美方认为中国不会停止对南越的军事援助。美国所获得的情报指出,中国要参与谈判的前提条件便是美国无条件地从南越撤军,这是美国不能接受的。由此,美国再次否决了“越南中立化”倡议。④Document 144, FRUS, 1964-1968, vol. II, Vietnam, 1965, pp.331-336. Minist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Commissiondes archives diplomatiques ,DDF1965, Tome I, Suisse: Peter Lang AG.,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T83, pp.204-208.1965年3月起,美国向南越派遣地面部队参与作战,并展开“滚雷行动”对北越境内目标进行空中打击,越南的军事冲突从“特种战争”升级为一场高烈度的局部战争。对于美国在越南咄咄逼人的态势,中国最终否定了戴高乐和平倡议的可行性。虽然1965年5月,河内突然改变态度向法国人表示他们同意在美国不撤军的前提下参与谈判,⑤DDF 1965, N232, pp.605-607.但是中国却向法国表示如果美国不撤军,中方将不会参加法国所提议召开的国际会议。⑥DDF 1965, CR123, pp.298-311. 周恩来总理会见法国驻华大使佩耶谈话记录,1965年3月17日,106-01266-07,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在北京的压力下,最终河内的立场与北京保持一致,戴高乐的和平计划由此彻底失败。而这一政策的付诸东流以及美国对越南干涉的不断深入,遂成为之后法美关系恶化的转折点。

结 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戴高乐对于越南问题的和平计划是逐渐形成的。其大致的构想可以概括为:第一,通过实现“越南中立化”来恢复越南地区的和平,回归1954年的《日内瓦协定》,排除外国干涉,实现越南和平统一的目标。其次,通过14国会议来协商解决印支三国所存在的问题。依照中国的要求,可以用解决老挝与柬埔寨中立问题为前提来召开会议,然后转向解决越南问题。第三,法国希望通过“越南中立化”使得越南摆脱华盛顿与北京的影响,并使用经济投资与援助以及文化交流等“软实力”恢复法国在越南的特殊地位。同时,法国以“中间人”的身份召开与介入会议,提高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在肯尼迪执政时期,美国否定戴高乐“越南中立化”的主张,是因为不明确法国总统的这一倡议其最终目标为何。当法国政府表示这一倡议仅仅着眼于一个长期愿景时,法美之间的分歧缩小了。因为两位总统的出发点是相近的,即都是要排除共产主义对越南的影响。约翰逊政府时期,随着越南局势的进一步恶化,美国人同样不明白戴高乐不停倡导“越南中立化”的原因。所以,约翰逊与法国外长在1965年2月19日的会谈时就表示,他一直知道戴高乐的想法,但法国人并没有拿出具体的方案向美国人展示,只是不停地听到法方强烈要求召开会议的呼声。①Document 144, FRUS, 1964-1968, vol. II, Vietnam, 1965, pp.331-336这是美国拒绝接受“越南中立化”倡议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在时机上,虽然戴高乐希望通过与中国建交来加强成功的筹码,但是由于法国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的立场,使得它直到1964年才与中国建交。但中法建交后,越南局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对越南的干涉不断加强。而对于中国,法国人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了解。但是,在美国军事行动升级的压力下,中国的对越政策立场变得日趋强硬。虽然,北越的立场有软化的可能,但在中国的压力下,最终也与中国保持了一致。中国对戴高乐和平计划的否定,使得美方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不会妥协的印象。所以,在美国看来只能用军事手段对北京和河内施加更大的压力。

美国拒绝接受戴高乐和平计划还在于法美两国在原则问题上的明显分歧。自冷战开始以来,“全球遏制”是历届美国政府对共产主义国家的一贯战略。维护整个西方世界的利益是美国的主要目标,这促使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对所谓的“自由世界价值观”进行保护。在亚洲地区,美国强调以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为前提,担心越南的丢失会使得共产主义力量在东南亚乃至亚洲扩张,并导致北约盟国在面对华约的压力时对美国产生不信任。而美国将1954年与1962年两次日内瓦协议遭到破坏的原因归咎于共产主义国家,致使美国对用国际会议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怀疑。因此,美方坚决强调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法国出于对自身实力与恢复对印支地区影响的考量,则强调要通过国际会议的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而且能在国际共管的压力下消除美国与中国在越南的影响力,实现法国主导下的东西缓和。所以法国政府只是强调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这是戴高乐的和平计划被美国所否定的另一个原因。

而美国对戴高乐“越南中立化”倡议的否定也逐渐导致法美关系的恶化。在肯尼迪时期,戴高乐虽然致力于强化法国在欧洲一体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并试图减弱美国对欧洲事务的介入,但他认为,苏联的“扩张主义”是对欧洲的重要威胁。因此,戴高乐的独立政策并未影响到法美的同盟关系。这也是为何在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中,戴高乐坚决支持美国强硬的对苏政策。虽然,法美在印支事务上存在矛盾,但仅仅只是意见分歧,其长远目标则是一致的,即要遏制共产主义对“自由世界”的影响。双方均不寻求激化在这一问题上的摩擦。然而,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以及中苏同盟的破裂使得戴高乐看到了一种多极格局取代两极格局的可能性。他试图让法国在这一趋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恢复法国海外利益的同时,建立非美苏主导的“缓和”。从1963年开始,法美之间的冲突日益增多,并成为约翰逊执政时期法美关系的主流。1963年法国拒绝将英国纳入欧洲共同市场以及拒绝接受莫斯科控核条约成为戴高乐政策转变的标志。约翰逊政府虽然想极力维护西方阵营的团结,但是1964年中法建交与法国宣扬“越南中立化”,以及1965年法国反对美元地位等政策不断加深了法美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越南问题,除恢复法国在该地区的特权地位外,限制中美在越南的冲突规模亦成为戴高乐实现缓和的目标之一。当其鼓吹的“越南中立化”倡议失败之后,看到约翰逊政府对法国建议的无动于衷,并执意升级战事时,两国关系相互疏离与冷却。而戴高乐也筹划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组织。这一政策不仅是为了防止在越南战局失控后法国被北约拉入这场军事冲突,也是为了有更大的外交自由度来加强与越南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以期打破两极格局。随后,戴高乐对美国越南政策严厉的抨击,进一步使得越南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阻碍。直到1968年美国同意与北越展开和谈后,法美关系才最终出现缓和的迹象。

(责任编辑:孟钟捷)

李云逸,法国巴黎第一大学(Université 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历史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南越戴高乐越南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南越华文文学的“家”与“国”分离书写
赵佗时期南越与西汉的博弈分析
名言趣画
越南百里“银滩”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秦汉南越国包装设计
“囧囧有神”的武器
从南越与闽越的砚台出台比较两地的社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