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3-12 07:46陈为公王会会岳丽宏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创新型导师研究生

陈为公,王会会,岳丽宏

(青岛理工大学 a. 管理学院; b.汽车与交通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全日制工程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陈为公a,王会会a,岳丽宏b

(青岛理工大学 a. 管理学院; b.汽车与交通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创新人才培养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教育策略,而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对于提升其科研能力和促进学术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国家政策和地方高校现有教育资源,对创新型研究生重新定义,并对工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系统规划,试图构建基于学校和研究生自身两方面且针对工程类研究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完善和改进现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成果可为改进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工程类;地方高校

研究生教育是对本科教育的延续,相对于本科教育而言, 研究生教育更注重专业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而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国家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由此,研究和探讨创新型研究生的影响要素与培养过程,构建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工程类研究生是具有缜密思维的、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是能给各企事业单位提供问题突破口的逻辑智囊。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明确提出要把研究生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上来[1],且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原有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愈发满足不了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此,各位学者分别结合具体的工程类专业从产学研[2]、校企联合[3-4]、国际化办学[5]、跨学科培养[6-7]和引进协同创新理念[8-9]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单方面的模块补充和完善并不能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化,所以李昂[10]根据地方院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围绕培养具有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电气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探讨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王立峰,王二强等[11]以卓越土木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为导向,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期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吴小林,宁正福等[12]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做法。上述文献立足于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的社会需要,积极探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路径。

可见,现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多是就具体的某一高校或专业实施开展的,且多为基于学校角度的战略性指导,忽略了学生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由此,提出一套针对工程类学科的通用性较强、全方位兼顾教学和教育、实现学生主体效用最大化的系统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提升工程类学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创新型研究生的定义

为了适应当下生产形式、社会结构及市场需求的改变,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教育根据培养目的不同分为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学术型研究生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学术能力、能独立思考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其学术成就主要是以科研成果、理论创新和学术论文来衡量的,且其未来发展是与博士培养高校和学术型科研机构挂钩的。学术型研究生是能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未来科技走向产生积极正面影响的人群。反观专业型硕士,是以为社会培养适用性强的高级人才为目标的,其在关注科研能力、理论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专业实践能力。

通过上述对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进行“职能分析”可知,学术型研究生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专业型硕士则是在保证科研和学术水平的情况下更加重视专业实践。由此可见,学术研究是研究生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探索创新途径的重要前提。学术研究要求学生在专业课基础扎实的情况下,能够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去审视所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去解决问题。鉴于此,创新型研究生首先应具备创新意识,即具有独立的人格和高度的知识学习主动性,同时表现出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再者,在专业基础宽厚、勇于探索创新的前提下,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新能力。专业实践是在专业精湛和科研能力兼具的情况下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基于上述分析,界定创新型研究生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可将创新意识或者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

二、工程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分析

工程类专业多偏向于理工类学科,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该类型学科的系统理论、方法和技术完善速度快,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要求强,创新性要求高。一些高校虽已实施培养模式的改革来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但是效果甚微,主要存在受教育主体研究生和教育实施客体高校两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主体因素

全日制研究生都是基于应试教育的全国统考进入高校的,长期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知识结构系统性不强、创造欲欠缺,且我国部分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并不明确,多是基于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继续读研,没有把研究学问作为进入研究生高层次教育的目标,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其本身对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正式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后会由于知识储备少、自主学习能力差而使得自身科研探索积极性受到打击,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培养无从谈起。

(二)客体因素

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平台,内置环境和人的科学调度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环境

在教育政策既定的情况下,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制度、学院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学生之间的社团交流构成了研究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各个层面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产生的制约如下所述。

(1)研究生管理制度

高校对自身的定位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而办学理念又与管理方式息息相关。当前,地方高校立足于现有的教育资源,采用“修补”的方式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这种管理方式依然坚持着以管理者为本的思想,力求稳中求变,由此造成学校的开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方面进展缓慢,没有对创新机制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致使研究生创新性教育流于形式。这种“修补式”的管理模式在调动老师和学生创新性、激发创新动力方面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得各种创新形式的活动愈发趋于应付,缺乏实际效用。该种高校的管理方式忽视了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存在人本性和激励性的缺陷,导致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行动实际展开难。

(2)研究生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该以调动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为出发点,以期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目前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专业基础类必修课,与本科课程设置重复性较高,对于注重创新思维引导的前沿类、方法类和跨学科课程明显设置不足,学生受现有的教育形式和培养方式影响,易于形成思维定势,缺乏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再者,研究生所学课程多以沿袭已久的闭卷考试来进行结课。这种简单、片面的课程评价方式使得研究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追求学业结果,忽视了创新能力培养和探索精神的开发。

(3)研究生社团交流

研究生之间的内部交流能帮助学生淡化学科限制、培养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在学校相对封闭的学术环境下,达到对科研知识的融会贯通。但当下的研究生社团多是对大学学生会的延续,在于为研究生生活增加色彩,缺乏学术活动组织的经验。且对于地方院校,知名度有限,很少有与外校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更缺少名师和学术大家的前沿讲坛,这不利于学生的视野开拓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2.人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工程类专业研究生而言,导师更加着眼于专业知识结构系统性的培养,忽略了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人才的德育的必要性,这使得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不甚和谐,研究生对导师的教育理念认同性低、容易产生不信任甚至逆反心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展开。同时,研究生导师自身受限于固化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难以进行跨学科课题的开展,限制了研究生创新创造性的发展,由此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此外,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师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研究生进行生活指导和学术引导,这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越发力不从心。

基于以上制约因素分析,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规划时应重点强调在研究生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在课程教学设置上以学为中心和在人才培养中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着眼于工程类学科行业和职业需要的基础上,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的趋势,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力求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突出和适应性强的创新型研究生。

三、工程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工程类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针对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技术问题,能熟练运用专业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继而形成创新理论或实践成果的高层次人才。因此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加强研究生的自我认知和优化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两方面构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是可行之路。

(一)加强研究生的自我认知,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在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后应对自己的入学动机重新审视,本着遵守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精神对自己的功利性动机及时纠正。在个人发展目标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可先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身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刻意培养自我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探究过程中为自己的目标定义。一般而言,学习积极性越高、接触面越广,问题的探索欲越强,自我认知越早明确。自我认知的明确和学科知识的积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价值,为创新意识的激发创造心理基础。同时,导师在研究生的学科知识探索过程中应注重对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引导,不以已有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思维干预,给与其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的权利,使得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中随行。

(二)优化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创新能力

在研究生认识到创新意识带来的探索欲望和对自身能力的增进意义时,学校应及时提供一个广而有序、科学严谨的教育平台,帮助学生把对理论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可实践的现实追求,由此,本文从教学模式、导师指导、学术交流和评价方式四方面展开来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使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良性循环。

1.教学模式

研究生的教学势在培养具备严谨缜密的学科思维的高阶知识人才,因而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应涉及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且在注重专业知识完整性的同时关注知识的横向扩展。

针对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首先应结合当前的学科发展前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淘汰内容固化、知识层面浅且与本科教学重合的课程,增加学科相关领域热点研究课程,注重课程体系的层次性设置,以此加强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其次,在专业基础知识得到夯实的基础上,增设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学生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选择选修课程,通过交叉课程之间的渗透和综合,使学生的多学科知识认知得到提升、思维视野得到拓展,以助于创新思维的发散;再者,开设科研基本素养培训课程,通过讲解研究过程中的研究计划设定、数据分析等步骤帮助研究生树立基本的研究准则,鼓励研究生发展创新能力;最后,重视专业实习,引导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连接,为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产物提供基础。

在教师教学上,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诉求、保证科研和教学内容的统一,应从传统教学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对于专业课程,建议老师多用启发式、探讨式的方式,突破以往的抽象知识传授,调动学生知识探索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可采用教学组的授课方式,按照老师的专长分课题讲解,为学生的综合思维培养提供支持;对于前沿类课程,让思维活跃、创造力旺盛的青年教师讲解,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启迪研究生的新思路。

2.导师指导

根据研究生自行报考的学位教育不同,全日制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两种类型,但是由于多数研究生在报考阶段并不能明确自己的升学目的,故研究生导师在学生入门时应首先对其进行自我定位指导,使其明确职业规划。学生的个人需求不同,培养方案也不尽相同。由此,根据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未来走向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虽然相对于研究型研究生而言应用型研究生更加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其本质在于以学术为依托、将“研究”转化为“应用”,所以应用型研究生应实现科研与实践并行。

在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为了突破单一导师知识结构的固化性、保证研究生知识结构的立体性,应构建“一主多辅”的多元导师指导团队。就科学研究方面而言,导师团队联合培养有利于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研究思想之间的交流和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术资源,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而对于应用型研究生而言,导师团队联合培养可以引申为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此时可实现研究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齐头并进,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再者,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学术问题答疑解惑、传授相应知识和技能、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指引方向,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双重发展。最后,为了督促研究生导师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实行导师评价制度,直接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绩效评定挂钩。

3.学术交流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交流是建立学术氛围的最佳途径。对于地方高校,搭建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缩小与一流大学学术资源的差距,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首先,应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加强与周边学校的学术交流、建立长久的学术联系,争取营造自由、开放、包容、互信的学术氛围;再者,相关学科管理者应积极引进高水平的学术论坛、最新成果展览和学术讲座丰富学生眼界、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鼓励具有学术能力的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学术会议,并为研究生独立设计研究计划和申请研究项目制定相应的资助措施,在学术研究中增强研究生学术自信,进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社团作为学生的自组织团体也应该为创造更好的学术环境贡献力量。为了加强相似专业之间的学术课题交流、破除研究隔阂,学生社团应定期组织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术讨论会或研讨会,为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提供途径。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多学科网上学术沙龙则可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通促进研究生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有机融合,持续激发其创造力。

4.评价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试+论文”的考核方式不再适用于创新型高阶知识人才的培养目标,故应根据研究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在注重课程成绩、论文发表数量等客观数据的同时也应考虑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定性指标,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对于定量化的指标,课程成绩的评定应注重课堂反应能力,不限定于闭卷考试的结课形式,鼓励以研究报告、课程观点阐述或课程相关事实调研的形式对学生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察;论文发表应既关注期刊等级也关注论文的科研意义。对于主观性较强的定性指标,采取导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的形式进行定量化处理,以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最后根据评价对象的培养目的由专业负责人进行各指标的权重设定。对于评价结果优秀的研究生应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以确保评价方式的良性运行。

四、结论

1.为了适应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创新型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基于此,提出了针对地方高校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

2.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是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在保持学习热情的情况下,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进行“职能分析”确定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位。

3.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学校和学生协同作用的复杂工程。秉持着“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从学生和学校两方面入手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从激发研究生自我意识、改进学校教学模式、变革导师指导方式、扩展学术交流平台、丰富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方式五个方面对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建议。

[1] 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EB/OL]. http:/ /www. moe.gov. cn /publicfiles /business /htmlfiles /moe /moe _2453 /200810 /40506. html.

[2] 杨斌.区域产学研体系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 测绘工程, 2015,(3): 74-77.

[3] 颜蒙蒙, 蔡雄飞, 梅再美,等.校-所(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J]. 广东化工, 2016, 43(4): 151-152.

[4] 王功勋, 祝明桥, 曾超峰,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3): 80-81.

[5] 党秀丽, 刘畅, 邹洪涛,等.国际化视野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 2015,(3): 104-106.

[6] 刘克非, 贺国京, 肖宏彬.工程类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8(3): 73-75.

[7] 王岫鑫, 庞宇, 冉鹏,等. “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15): 134-135.

[8] 宋晓云, 李浩, 周文文.面向协同创新创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大学工程学科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6): 29-32.

[9] 王向红, 胡宏伟, 张志勇,等.基于协同理论的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8): 67-68.

[10] 李昂.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5): 71-74.

[11] 王立峰, 王二强, 王新政,等.以卓越土木工程师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4,(11): 178-179.

[12] 吴小林, 宁正福, 齐昌政. 需求驱动创新模式培养卓越的石油工程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9): 4-8.

(责任编辑:刘小林)

ResearchontheCultivationModeofInnovativeTalentsforFull-timeEngineeringGraduateStudents

CHEN Wei-gonga, WANG Hui-huia, YUE Li-hongb

(a. School of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School of Automotive and Transportation,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20)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is a basic national policy tha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world's major countries. And graduate students as the future of high-level talent, to carry out its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ich will help to enhance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and promote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then to achieve our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exist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redefines the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s and systematically plans the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s. And also tries to reconstruct 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both the school and the graduate stud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the existing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cultivating mode of postgraduates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mode; innovative talents; engineering;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5.005

2017-09-07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Y15043);青岛理工大学名校工程项目(MX6-001,MX4-094)。

陈为公(1971- ),男,辽宁沈阳人,青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

G643

A

1009-2080(2017)05-0022-05

猜你喜欢
创新型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