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穆 修 之 诗

2017-03-12 07:46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诗作

张 鹏 飞

(沈阳师范大学,沈阳 110034)

论穆修之诗

张 鹏 飞

(沈阳师范大学,沈阳 110034)

在宋初文坛上,穆修文名早著,其作为宋代古文运动先驱的地位及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和推崇,惜其诗名为文名所掩。从现存作品来看,穆修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意识颇为强烈,擅长将所见、所闻、所感述诸笔端。无论是表现自我的感怀诗、精巧有味的咏物诗,抑或是情景交融的写景诗、感情真挚的赠答送别诗,皆体现了其对宋初诗风的延续与融通。他的诗叙事简妙,构思精巧,善于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彰显出宋初诗歌特有的精神内涵,也为宋初诗坛之演进做出了贡献。

穆修;诗歌;艺术风格;表现手法

穆修(979-1032),字伯长,郓州汶阳人,后居蔡州,著有《穆参军集》。他在柳开之后继续倡导韩、柳古文,而且他在诗歌创作上也颇有建树。他的诗作展示了其复杂的心态历程,描绘了栩栩如生的自我形象,抒发自身孤高傲岸的高洁情怀。穆修自我意识颇为强烈,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出发,其诗歌在内容上没有落入俗套的呆板之作,也没有刻意的矫揉之作,展示出了平实沉郁的艺术风格。赵耀堂曾评价穆修诗作“清丽丰婉,语浅意浓,不靠句律精整胜人,也不以堆砌典故、铺张词藻为能事,在宋初诗坛上,于西昆之外,别树一帜”[1]。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他的诗作不仅有细腻的景物描写、直抒胸臆的议论之作,而且多结合借景抒情、动静结合、对比、炼字等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出了极富个性的艺术风貌。

一、深刻充实的诗歌内容

穆修之诗是其个体生命意识的承载,其诗总是细致地描绘出他所见之景物、所遇之人事,直接或间接地关注、表现自我的生命体验,力求表现自己的精神生活。穆修之诗大致容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抒感慨、见自我

北宋初年文教大兴,统治者施行的右文政策使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深受儒家思想沾溉的穆修积极入世,热心政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理解其价值取向的基础。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出了浓郁的写实倾向和讽世精神,以期对历史、人生有透彻的理解。如《巨盗》:“嗣皇登位始凝旒,巨盗寻并相印收。汉室有灵诛贼冀,舜廷无患放凶兜。猿狙岂称周公任,豺虎犹宽巷伯投。愿斩都衡谢天下,不然何用正王猷。”[2]1613在诗中作者对一切危害国家的邪恶事物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此类事物表现出了强烈的愤慨之情,希望消灭他们以使时代清平,体现出浓郁的政治愿望。在他的怀古诗作中常常借古慨今,用文学的形式展现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评论,以期引起统治者的关注,如《故侯园》:“池馆早来瓦砾存,路傍看取故侯园。身前便作荒凉计,祗树芳菲不树恩。”[2]1612面对物是人非的景象,寄托着穆修浓重的历史思索,即希望统治者能够以树立功德为念。但穆修官卑职微,仕途坎坷,而且曾遭小人陷害,被贬为池州参军,自己的悲愤之情郁结于心,困顿于情,将自己的满腔悲愤付诸于一些伤感篇什之中。如他在《秋浦会遇》中为诗千余言,以独特的话语模式详述了自己被贬谪的原因、处境和心态,采用痛苦的心境与凄凉的景物进行整合的艺术手法,使自己的流离之苦和不平之叹得到进一步深化与展现。坎坷的仕途令他始终念念不忘远方挚爱的亲人,他的很多诗中都饱含自己的离愁别绪,尤以《除夜》最能打动人心:“灯前清泪落衣间,守岁分为客是閒。老母今春年七十,寿觞争忍对慈颜。”[2]1613直抒真情,看似信手拈的几句,却将复杂的心情表达得含蓄而细腻,如话家常,富有民间意味,令人动容。

穆修在多地为官时始终心怀社稷,忠君悯民,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得极其强烈,体现了一代士人深厚的承担精神。他不曾回避社会的困苦,对民生颇为关注,表现出了与当时大部分士大夫不同的政治人格,表现在创作上则为善于从社会现实中汲取艺术灵感,最能说明这点的要数《丙寅春雨》:“天地开春晖,群阴争闭之。行行二月路,寒威切人肌。淫雨恣凌虐,淹旬下无时。顽云扫复合,直向平地垂。蒸人共愁叹,万物皆疮痍。众木有芳华,摧沮不得施。青苞敛绛萼,同向枝上萎。民麦悲已病,泥中聊参差。嘉谷失播种,虽晴谅胡为。蠢彼田中氓,岂惟念身饥。州县责常赋,嗷嗷诉之谁。幸不为盗起,多应尽流离。吁嗟致此异,其咎安所尸。悒悒穷巷士,屏身伏茅茨。读书抗前古,得失心颇窥。天理不难究,可以人事知。且欲上其说,惧非己所宜。有职彼尚默,未当僭汝卑。勉汝无妄言,言出祸汝随。谁识此怀抱,独自空嗟嘻。”[2]1616在诗中他细致地描绘了恶劣的天气,深刻体会到人民的困顿与艰辛,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对社会下百姓的关怀,并表达出职小位卑的无奈和愧疚,表现出强烈的济世热情和担当意识。可见,穆修抒发感慨的诗作都是其人格、品质的展示。

2. 咏物象、绘景致

穆修咏物细致入微,精确地选取意象,注重写景造境,他的作品反映了宋初文人力求诗歌平淡清远的审美观念。这样的审美诉求使他的诗呈现出一种水墨清雅的风致,如《合欢芍药》:“薰风对拆香心破,浩露双滋粉面新。油碧车中同载女,菱花鉴里并妆人。皇英帝子钟遗艳,琬琰宫姬托后身。谁道独呈芳瑞晚,也胜常调牡丹春。”[2]1612不但体物入微,并用跳跃的笔法诗作往往呈现出淡雅蠲洁的特征,尤其是尾联的“谁道”“也胜”更将意脉陡然一转,将细致地描述变为个人看法的表达,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而且他对生活中的事物都仔细观察,在描写的过程中多用白描手法,笔触细腻,叙事有序得当,而且注重描述视角的变换,如“南有嘉鱼异,常趋四月期。江天专伺至,烟网密争垂。乍戏汀蘋末,初循水荇湄。竞摇轻舴艋 ,宽罩碧涟漪。占浦搜深藻,空波出素髭。数头馀赤质,二色类银姿。货鬻斯为切,鲜腴敢暇知。青钱邀价值,华屋市新奇。珠沫缘条煦,霜鳞逐刃堕。扣颅琼聚骨,剖腋锦分肌。味佐芳菘惬,香参苦笋宜。羹瓯融腻玉,脍箸罥寒丝。湘鳝非吾偶,河鲂孰与夷。”[2]1608通过各种感官的共同作用把捕鱼、食鱼的细节描写得绘声绘色,富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叙事性,表现能力不逊于散文。可见,穆修不但为文取法韩柳,而且将散文创作方法运用于诗歌之中,具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穆修辗转多地,这些经历为他培养敏锐细腻的审美能力提供了土壤。在其诗作中往往融合有深刻的体悟,特别注意对清幽的环境的刻画,凸显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距离感,多表现平远闲旷的画境,如《江南寒食》:“江南水国春光饶,清明上巳多招邀。花阴连络青草岸,柳色掩映红栏桥。歌调讴哑杂吴俗,髻鬟疏削传南朝。谁怜北客归未去,楚魄湘魂惟暗消。”[2]1607在诗中呈现了清幽淡远和辽远苍茫两种不同的意境,隐含着蒙受压抑的痛苦,饱含着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索。他的这些诗作往往言近旨远,含蓄曲折,在描绘的景致中蕴含深意。在《和毛秀才江墅幽居好十首》中,经历过人生风雨宦海浪涛的穆修对好友的隐居生活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绘,以旁观者的姿态羡慕友人的淡泊宁静,隐隐透出淡淡的寂寞,景中含情的同时更着意于清幽意境的营构,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 述友谊、道惜别

穆修人格高尚,交游广泛,但不定的仕宦生活总是造成分别的痛苦,诗歌成了他抒发迁徙不定、生命无常之叹的重要形式。他往往将这类情绪注入到其诗作之中,针对不同的友人穆修在分离时寄托不同的情思,这些送别诗是对他的生活环境、关注焦点的真实写照。在此类诗作中,他的诗总是笔随情走,有的抒写与知心朋友的真挚情谊,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如《江上送陈翘还无为》:“江上寂寥春雨晴,江边冉冉春潮平。相逢未尽斗酒醉,相送又速孤舟行。篁竹穷锁秋浦郡,烟波渺隔无为城。音尘两地不千里,勿使负君金玉声。”[2]1609通过对凄苦的环境的描绘渲染情思意境,更显友情的珍贵;有的是对官友的的劝勉关怀、劝慰,如《送葛源之太和主簿》:“勿叹从卑位,聊欣适去情。秋风九月急,飞鸟一帆轻。鲙斫江鳞活,杯尝楚酿清。欢华莫回首,宠辱正堪惊。”[2]1608穆修为官虽未得朝廷重用,但还是以豁达的胸襟表现了对为官友人的期许,并劝勉友人面对不公平待遇要砥砺名节;有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如《题李士言秀才别贮帕》:“兰薰麝裛轻绡帕,略许携持又索还。题破白云深有意,要传消息到巫山。”[2]1616在细小的情节中将惜别之情予以展现,使分离情态跃然纸上。

另外,时至宋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较为宽松;另一方面,“佛教理论层面的世俗色彩加强了,宋代佛教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世俗化的倾向”[3],这也对当时的士大夫形成了强烈的感召。穆修虽提倡继承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但对佛家的态度却与韩愈不同。正如文维丞所说“对佛教的态度,穆修就非常宽容”[4]。这也正是穆修对释教友人加以接受的一个重要维度。穆修与佛教徒之间交往的诗作往往可以展现出宋初三教融合的趋势,士大夫与佛教徒在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逐渐淡化,或者说是达成了某种共识,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他在与僧人交往过程中,对佛友中志同道合之辈的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如《送定师南游》:“营营学佛徒,皆喜訾吾道。怜师独异群,儒艺知探讨。诵诗三四章,往往见词藻。玉璞在琢磨,不难成至宝。知予本好古,身服仁义老。勤请送行诗,安足慰枯槁。别时汝颍路,凉叶经秋早。南游何当还,江潭无限好。”[2]1612诗中刻画了一位与乐于与儒者交往、爱好儒家经典的高僧形象,在颂扬的同时,他也不忘宣扬儒家教义,体现了宋代新型的儒者风范。

可以说,穆修与友人往来的诗歌内容主要是称许他们清高脱俗的品格、叙述友情的离愁别绪、思想的交流互动,然而这些送别之作随性而不失儒雅,浅显却不落俗套。

二、平实沉郁的艺术风格

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写道“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5]。可见,宋初文学创作的主旋律尽入三体。宋至真宗时期,国内外的形势日趋严峻,出现了广泛的社会危机,在文坛上表现为诗风的转变。但穆修之诗在主题和题材方面都展现出了对宋初各家的仿效和学习,注意吸收当时各体的长处,博采众长,才使得他的诗作能够革易前型,扇扬诗风。如果深究穆修的艺术风格,从其大部分诗作来看,可以将这种风格概括为平实沉郁。穆诗摆脱了浓厚的政治说教色彩,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而且注意使隐含在诗作中的个性意识重新凸显出来,其忧国忧民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再加上细腻工致的艺术手法,使他的艺术风格在其诗篇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平实,主要体现在穆修注重谋篇大局,使其诗浑融一体且平易充实。他所关注的是将事物与感受的融为一体,重在情思与现实的融合。其诗作内蕴着自然的旨趣、清幽的意境,虽平淡而有韵味,而且很少运用典故,读来平实,如《南陌》:“南陌一雨后,东风三月天。残花乱芳草,轻絮散春烟。景色真愁绝,欢悰重弃捐。伥伥有馀恨,醽醁讵能蠲。”[2]1617愁绪四溢,在流畅的描述中不仅展现诗人的审美意趣,还上升为对诗歌风格的追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提及 “玄解之宰,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6],意象是心物契合的结果。穆修平实风格在布局谋篇上主要是靠独特意象的选取予以展现,如《过西京》:“西京千古帝王宫,无限名园水竹中。来恨不逢桃李日,满城红树正秋风。”[2]1611物是人非,感叹兴亡,选取“水竹”“红树”等意象,采用以小中见大的手法渲染出浓郁的氛围。针对事物的刻画,他也展现出平实的风格,如《樊博士化州监盐》:“监鹾已非职,况复极南之。莫识州名化,徒闻水涉漓。树惊人面果,俗骇鸟言夷。去去唯强饭,岁还岁可期。”[2]1615叙述步步推进,使离别的情境表现得穷形尽相,平常的话语却蕴含不平之情。

沉郁,也是穆修在诗作中着力追求的,即深沉蕴含悲凉的气氛。穆修性情孤高,学养深厚,襟怀冲淡。他的诗作往往在平实之风中不乏高情壮思,如《登莒子台》将此类情感表现得愈发明晰:“莒国丘垄在,莒台荆棘深。凭高一极目,怀古重伤心。平楚苍烟暝,遇风白日沈。谁论客怀抱,灌木自悲吟。”[2]1614他探访古迹,面对凄清的景物,在细致的描绘中散发出悲凉的氛围。在他的离别之作中,沉郁的风格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别谷熟尉李七同年》:“骑驴登县门,屑屑复何言。留馆竺乾舍,屡携梅福尊。凶荒岐路梗,冰雪岁时昏。明日别君去,依然蓬迹奔。”[2]1615叙事简要,于悲凉的事物之中将惜别之情描述得沉重深刻。而且穆修善于将自身的悲情熔铸于诗作之中,如《送毛得一秀才归淮上》:“江天梅雨昼萧萧,送别愁吟白纻谣。处士才高融未荐,骚人魂断玉方招。自伤枥骥心千里,空羡冥鹏志九霄。酒罢征鞍迢递去,不堪回首木兰桡。”[2]1607运用独特的视角以人度己,将自己的痛苦心境与离别愁绪相结合以渲染浓郁的悲情。

平实沉郁虽然是穆修诗作的主要风格,但他不拘泥于此,也创作了一些吸收白体写法与风格的作品,从而使这些作品呈现出偏重于叙事、言志的倾向,且语言明白晓畅,如《友人烧笋之约未赴》:“久约烧林笋,何时会胜园。未尝清气味,每厌俗盘飧。渐痛烟犀老,方怜露锦繁。如何玉川子,苦惜箨龙冤。”[2]1615不但将事件讲述得清楚明白,恰当的用典更为事件增色。他在《和毛秀才江墅幽居好十首》提到:“元和、长庆来诗人多是体,生之往还蹑而和者数人。暨携北来,出以相示”[2]1610,表现出他模拟白体的意识。而像《秋浦会遇》那样的诗作出语自然,不事雕琢,在表现艰辛的生活状态时将心境、志向、情趣与景物的结合,充分发挥了白体善于铺叙的功能,变化的句式展现出散文化的倾向,更是透露出宋诗“以文为诗”的基调。

另外,穆修有的诗作同时又表现出西昆风韵:辞采婉丽,富艳精工,属类比事,借古托物,而且常将失意感伤之情隐含于委婉唱叹之中。难能可贵的是,穆修虽借鉴西昆,但却没有沿袭西昆诗人刻意追求缛典丽藻的雕琢旧习,举例如《烛》:“一箔珠帘掩映垂,房栊清染麝香枝。佳人盼影横哀柱,狎客分光缀艳诗。禁锁翠明初唱漏,宫窗红短尚围棋。长宵且秉欢游去,无限风情见古辞。”[2]1611意象紧密,视角变换灵活,其中的情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伤感,颇具西昆之风。再如《灯》更具此类特征:“杳杳有时当永恨,依依何处照闲眠。静临客枕愁寒雨,远逐鱼篷秋暝烟。纤影乍攲还复立,冷花时结不成圆。销魂犹忆江楼夜,曾对离觞赋短篇。”[2]1614在诗作中运用不同情境的转换以增强表现事物能力,笔法新颖,属对高妙不粘滞,虽同咏一物,但却得层层递进之效。

穆修之诗也表现出好议论为诗的倾向。如《登女郎台·其二》:“女郎名字本风流,好与州人作胜游。倘使此台呼丑女,汝阴城里一荒丘。”[2]1615而《秋浦会遇》将自己的悲愤之情发泄于繁复的叙事中,显露出好为议论的特点,体现了宋诗的发展趋势。

三、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

穆修之诗不仅具有充实的内容和多样的风格,而且借助于灵活的表现手法予以呈现,如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运用诗眼、叠字及各种修辞方法等。

借景抒情,这种写景与议论交叉进行的方式,在穆诗中得到了恰当地运用。这种表现方法使他能够通过叙写生活状态以展现出其清高傲岸的品格,书写内心的情感世界以表现情思。借景表情的使用,使不管是山水诗、感怀诗,抑或是咏物诗、送别诗,都有自然景物的精细描写,凝练精致的语言、情景意的交融使他的诗歌平实沉郁、韵味无穷。如《寒食》:“江边又寒食,伧客奈离襟。恨满王孙草,愁多望帝禽。鸡毬轻薄事,歌酒宴游心。尽付吴儿辈,惟知屏迹深。”[2]1609时逢寒食,面对牵人愁绪的景色 诗人没有游乐的兴致,散发出浓郁的悲情气氛,并透露出作者的归隐心迹。

穆修有着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他的诗歌在平淡之中不乏画龙点睛的语句。这都得益于穆诗十分注重语句锤炼,尤其是诗眼的运用,创造出对偶工切、匀称、自然、意远的效果,可见其锤炼词句之功。穆修力求在工整的语句中寻求生动传神、画龙点睛的“字眼”,如在《鲁从事清晖阁》中的“水石精神出,江山气色来”[2]1608的“出”“来”将山川的动态展现出来,壮阔的意境呼之欲出,其精细的炼字使诗歌用意曲折,蕴藉隽永。而“马放胡沙暖,烽传塞日昏”[2]1613(《送人至边寨》)一联的“暖”“昏”不仅形象、鲜明,而且传神,蕴有画意。

动静结合也是穆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使其诗作浑然天成,圆融为一体。如《江南春》:“杜若溪边待钓船,怨红伤翠助鹂鹃。战回春事青蒲剑,买破韶光绿荇钱。千嶂远围芳草国,一江晴浸断霞天。未知多感多愁客,何处偷寻瓮底眠。”[2]1609将动的情态引入到静的感觉中去,句法的变换使各联之间气脉贯通,使得整首诗亦呈现出静态,在悠远的苦境中又透露出一种萧散之气。“途中猿鸟哀声断,马上云山远碧横”(《送毛得一秀才归淮上·其二》)。动静事物两相结合,相互映衬,从而使意象更为丰富,使孤寂清幽之气弥散开来,颇显晚唐风韵。

各类修辞手法在穆诗中得到恰当地运用。试举几例,如叠字, “杳杳有时当永恨,依依何处照闲眠”[2]1614,产生了一种带有音乐性的流畅之美,又能加深对事物情感的表达效果,巧妙地构架了意境、渲染了气氛;如“恻恻相看复恻恻,行行送别重行行”[2]1608,一联中竟用四组叠字来表现事件的渐进趋势,使他在叠字的使用上愈发显得变化多端,给人以新鲜之感。对比,穆修善于运用比较的双方,造成强烈的反差,如《思边》:“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玉关此去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2]1617诗中涉及时间、环境、距离等的全面对比,工整贴切,鲜明的差异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再如《登女郎台·其一》:“台前流水眼波明,台上閒云鬓叶轻。莫把姑苏远相比,不曾亡国只倾城。”[2]1615托物寓怀,古今对比,使人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中所蕴含的深沉的历史思索。

总之,穆修高洁傲岸的的人格和独特的诗歌创作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不但内容充实,而且呈现出平实沉郁的风格,也包含白体平易浅切的一面,也有西昆体诗歌意象密丽的一面,更有符合宋诗好发议论的特点。除此之外,多样的表现手法也在他的诗中得到运用,从而使他的诗独具艺术个性,这是穆修之诗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一个宋初诗坛与庆历诗坛之间不可割裂的内在关联之处。

[1] 赵耀堂.论宋初作家穆修[J].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6):86.

[2] 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 兰小云,贾东丽. 佛教文化与《剪灯新话》[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1):30.

[4] 文维丞.论穆修的文论观及散文创作特色[J].鸡西大学学报,2016,(10):109.

[5] 方回.桐江续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119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62.

[6] 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93.

(责任编辑:刘小林)

2017-09-07

张鹏飞(1988-),男,辽宁法库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5.020

I206

A

1009-2080(2017)05-0088-05

猜你喜欢
诗作
梁潮诗作《题词》·源清书法·祖林摄影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现象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李白与杜甫的不同分析
蒲松龄《重阳王次公从高少宰、唐太史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金代女性作家及其诗作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