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生态旅游文化发展的调查研究

2017-03-12 19:21高洪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实证研究生态旅游

高洪涛

(许昌学院 旅游文化资源规划与开发研究所, 河南 许昌 461000)

许昌市生态旅游文化发展的调查研究

高洪涛

(许昌学院 旅游文化资源规划与开发研究所, 河南 许昌 461000)

从许昌的生态旅游文化现状入手, 认为许昌现有的生态旅游景点经营管理模式有政府直接投资、 大型企业投资建立、 村或村民自营三种模式。 采用抽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许昌市各地的生态旅游点进行调查, 认为其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规划设计层次较低、 服务水平低、 特色购物商品缺乏、 环境保护措施不力等问题。 依据现实状况从六个方面提出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政府加强规划, 体现各自特色; 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以重点项目带动生态旅游文化发展; 加强软服务项目的提升; 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 扩大宣传; 等等。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文化; 实证研究

一、 生态旅游的概述

生态旅游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为适应人们回归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它将是21世纪旅游发展主要趋势之一。 1980年, 加拿大学者Clauda Moulin提出了第一个与旅游直接有关的概念“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CU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客瑞首次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 这一提法在1986年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确认。 1988年, 谢贝洛斯将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常规的旅游形式, 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的同时, 置身于相对古朴、 原始自然区域, 尽情考究和享乐你的风光和野生动物。”

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理解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在本研究中, 从供求双方理解, 认为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方向所开展的凡是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即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文化主要是指以生态旅游为特征的活动中产生的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意识形态及其演化物,它与生态文化密切相关。

二、 许昌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许昌市把生态文化作为许昌文化发展的三张名片之一, 生态旅游发展非常迅速。 许昌气候适宜植被生长, 全市林木覆盖率达30.5%,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69%, 许昌享有“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花木之都”等称号, 空气污染源相对较少。

第一, 生态旅游发展具有优势。 截至2016年许昌市花木面积90多万亩, 是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和全国最大的花木销售集散地, 尤其是鄢陵县, 有76万亩苗木, 相继建成了中原国家花木博览园、 花都温泉小镇两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鹤鸣湖省级水利风景区、 花溪温泉度假区、 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 万亩花卉游览区、 彭店双洎河果家乐景区、 许由寨、 姚家村、 甘罗柏等40多个景区景点, 配套建成托斯卡纳、 金雨玫瑰庄园等酒店和姚家庄园、 垂钓谷等农家乐饭店, 初步形成了高中低档相结合、 区域布局合理的生态旅游住宿网络, 生态文化的作用正日益显现。

第二, 生态旅游休闲文化丰富。 除了鄢陵县, 其他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也非常迅速。 禹州市有市区颍河景观带、 大鸿寨、 白沙水库, 长葛市有官亭秋庄村、 古桥师庄村、 南席洎河湾生态园、 清河湾增福生态园、 鑫亮源乡村休闲旅游园等, 襄城县有紫云山风景区、 度假小镇等。

第三, 生态水利景观快速发展。 2013年以来对水系河道进行疏浚整治和连通, 许昌市区形成“五湖四海”的景观。 市内运粮河与清泥河的环通, 内城的护城河环通形成了市内的两环; 流经市区的清泥河、 清潩河、 学院河(饮马河)形成市内三川; 北海、 鹿鸣湖、 芙蓉湖、 东区湿地公园和灞陵湖调蓄湖泊形成了著名的五湖风光。 许昌水生态得到极大改善。

(二)经营管理

许昌现有的生态旅游点中第一种形式是政府直接投资, 属于政府体制下的, 如鄢陵花博园、 名优花木科技园; 第二种是大型企业投资建立, 是大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的一种扩张模式, 由现代化的企业看中某地有特色的资源优势, 考察后进行规划建设的生态旅游点; 第三种形式是村或村民自营的模式, 这一种模式是由当地的村或村民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在政府的引导下, 根据当地旅游市场发展的实际, 自己建设乡村休闲旅游景点并进行经营管理。

三、 生态旅游文化发展的调查

(一)有关调查方面

1. 调查方法

在对许昌生态旅游文化进行调查的过程中, 采用抽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 调查的总体是许昌市的所有生态旅游点, 采用抽样的方法对许昌市的各个县(市)的生态旅游点进行调查, 然后对这些抽样到的点再采用访谈法进行调查。

2. 调查地点

为了切实了解和把握许昌生态文化发展的状况, 课题组成员在每个县(市)都进行了调查, 调查的地方包括了许昌市内水系连通工程的各个游园和生态旅游点、 老吴营社区的四季采摘园, 鄢陵的花都温泉度假区、 花溪温泉度假区、 名优花木科技园区、 金鱼玫瑰度假区、 姚家花园、 花博园等, 长葛的鑫亮源生态园、 葛天源生态旅游景区, 禹州的森林植物园、 大鸿寨风景区, 襄城的紫云山风景区。

3. 调查内容

在各个调查点, 课题组成员首先通过到当地的调研, 了解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 包括本地旅游发展的硬件设施、 软件服务、 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和问题; 通过对当地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访谈, 了解景点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状况, 比如旅游发展情况, 收入状况, 人流量, 游客的需求, 在发展中有哪些需要帮助的、 急需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内容。

(二)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在许昌生态旅游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 规划设计层次较低。 在规划设计中, 缺乏系统整体的考虑, 园区建设水平较低, 很多管理方面设施提供不到位, 如大门的设计和主题不搭配; 厕所小且脏; 园内整体设计缺乏主题和特色, 不能与其他的度假村或休闲农园区别开来; 管理设施设备和安全设施不到位, 如游玩设施中缺乏安全警示和相关的防护措施, 有些园区面积很大, 几百亩甚至几千亩的都有, 但是却没有一个医务室; 一些小的设施不完备, 笔者曾经在一个休闲度假村看到景区建设了一个两层的小楼专门销售旅游商品, 但是却连一个小小的游泳圈的打气筒都没有配备。

其二, 服务水平低。 虽然在一些度假村或农庄, 在管理方面对员工进行了统一着装要求, 但在软服务提升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如服务意识和水平较差, 很少使用服务敬语和尊称, 缺少主动服务的意识, 不能有效解决游客提出的问题, 仅仅是着眼于收费等利益问题。 服务人员的接待能力差, 不会介绍当地的旅游文化和本园的文化特征, 造成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 来过一次后就不想再来了。

其三, 特色商品缺乏。 很多农园基本上没有旅游商品, 在园区内除了销售玩具和水等, 基本上没有当地的特色农产品, 使游客在休闲中没有东西可买, 对当地农业生产的直接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其四, 环境保护措施不力。 休闲旅游景点内经常可以看到环境破坏的现象。 村民因兴建农家乐对农村资源进行过度开发, 对自然资源、 历史遗迹、 人文遗迹进行无意识的破坏; 游客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 污水、 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不仅影响了村民自身的生活环境, 还降低了农园对游客的吸引力, 甚至对临近的村庄也造成污染。 这些现象一方面是管理和经营者没有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相关的政府部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 如旅游局的指导、 环保局的监督和管理。

四、 许昌生态旅游及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加强规划, 体现各自特色

1. 加强规划, 增加绿地面积

借鉴我国一些古都的发展经验, 加大对城市公园和绿化面积的投入。 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中, 绿地面积都非常大, 如杭州市, 市内有西湖一大片区域、 西溪湿地等城市水域和绿化面积, 仅以西湖为例, 其周围的一些道路、 成片的树木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还有南京中山陵一带, 周边的景区非常多,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与这些景区相连成片的参天大树和整齐、 干净、 有序的道路, 让游客一进入这些区域感觉空气都是非常新鲜的。 与这些城市相比, 许昌在城市中的绿地规划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 市区中的绿地面积仍然非常小, 这与许昌“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不相匹配。 因此, 许昌市城市规划局应该加强对城市中绿地、 公园、 游园等的建设, 并使之有连续性, 成为对子孙后代都有益的工程。

2. 建设多个特色的生态旅游点

要想使生态旅游点形成一定的规模, 必须具有吸引游客的能力, 就是需要形成各自的特色。 如许昌市区的生态旅游点内, “五湖四海”比较有名, 可建设各自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如东区的东湖和鹿鸣湖, 由于就在市区内, 附近很多小区环绕, 其规划应该体现休闲文化, 绿地面积应增加, 高矮树木结合, 增加一些休闲的桌椅、 长凳、 小径等, 让市民不出市区, 就可以体验到大自然的风光; 芙蓉湖项目由于面积比较大, 可设计成为旅游的观光项目, 设置健身步道等, 体现其宏大的场面; 而对于北海, 可体现其娱乐文化。

鄢陵县以花卉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应突出其花卉特色, 与农家乐、 温泉、 垂钓结合起来, 形成以花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 禹州有大红寨风景区和森林植物园, 襄城县有紫云山风景区, 这些是以山体旅游为主的, 应该开发一些山体旅游项目。 山体旅游项目的开发以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体验游和休闲游为主, 开发时尚音乐、 游乐体验、 帐篷露营、 国家步道等时尚、 健康的体验型项目, 打造索桥、 栈道、 热气球等项目, 建设森林小屋等项目。 对于森林植物园, 由于资金的投入较低, 目前呈现破败的景象, 很多地方比较脏、 乱, 服务基本没有, 服务设施较差, 服务水平较低, 因此需要重新进行规划, 以便很好地利用其资源。

(二)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许昌拥有“国家卫生城市”的称号, 与河南省内的其他城市相比, 环境非常优美。 但是在旅游区的建设中, 由于游客的文明旅游意识较差, 在一些旅游点或生态旅游区中经常会看到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 因此在建设之初, 就应该具备较强的环境意识, 有助于体现生态旅游区的特色。 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 制定严格的政策, 从政策、 实施、 保障措施等方面保证环境的卫生。 借鉴许昌市建设全国卫生城市的政策和措施, 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政策来保证优美的环境。

其次, 要保证足够的清洁人员。 生态旅游的建设中, 良好的环境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足够的清洁人员是一个良好的保证。 对于清洁人员也要建立一定的制度, 从待遇、 工资和管理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划。

再次, 通过硬件的完善保证环境的卫生。 除了人员方面, 还需要通过硬件方面来支撑。 在生态旅游点, 如许昌的各个湖区、 鄢陵的各个花卉旅游点, 建立一些密集的提示牌和相应的标语, 用语更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使之形成教育的氛围。 还可以在一些地方建立一些雕塑群, 通过这些雕塑群表现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文明行为, 教育游客。 还可以通过在人员集中的区域建电子屏幕, 在人员集中的时段播放文明旅游、 生态旅游的公益广告。 通过各方面硬件的完善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最后, 加强对游客的教育。 各生态旅游点的管理人员和机构可以联合起来把对旅游者的教育作为一种常态坚持下去, 比如每年在节假日之前或节假日中, 或者在某一个天气比较好的周末举办一些环境保护、 文明旅游、 生态旅游的讲座、 宣传; 在方式上,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图片展, 印刷宣传面、 小册子等。

(三)以重点项目带动生态旅游文化发展

项目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 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载体和最便捷、 最有效的切入点。 在生态文化发展过程中, 要与许昌市未来的重点文化发展项目结合起来, 形成重点项目带动策略。 如鄢陵县的县游客服务中心、 花溪科学养老中心、 金雨玫瑰香草温泉、 花博园游客接待中心、 鹤鸣湖水利风景区二期等。 还有一些新建项目, 如四季春紫荆庄园、 万绿园林度假区、 碧桂园养老基地等, 增加园区内旅游产品的丰富程度。 许昌新区建设好魏都四季采摘园、 华佗康体养生园、 农家乐旅游等项目, 加强对禹州泓硕农业生态园项目二期的湿地公园和流帘瀑项目的建设, 长葛续建葛天源旅游度假区, 新建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 首山世界庄园5A级旅游休闲养生度假农业产业园区。 在这些重点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要加强政府在建设过程中的指导和建议工作。

(四)加强软服务项目的提升

1. 政府部门加强对人才培训的支持和投入

发展文化产业, 人才支持是保证。 文化建设需要文化专业人才, 更需要经营管理人才, 目前我们最缺的就是经营管理人才, 生态文化旅游的建设同样如此。 在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关键。 各级旅游局要作为重点的培训机构加强对生态旅游点的培训和支持。 如鄢陵县借助花博会对全县的酒店、 农家乐的人员进行了培训, 服务水平有一定的提升, 但是与高星级的服务相差有一定的距离, 需要通过更多的培训项目来提高。 除了县域部门自己组织, 还需要各个企业加强自身的培训, 许昌市旅游局也要举办相应的培训活动, 组织各单位的人员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旅游培训项目, 切实提高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水平。

2.企业在人才引进上加大投入

企业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引进一批高端专业人才, 尤其是经济、 管理、 文化方面的人才, 为推动许昌市生态文化旅游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生态文化旅游地往往所在的区域相对偏一些, 距离市区和城市较远, 且大多数是在小县城中, 而许昌市的县城的各方面配套设施不完善, 导致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很大的难题, 因此需要县级的行政管理部门在人才引进上给予良好的政策支持, 保证人才的稳定; 企业在引进人才过程中, 要以良好的待遇和吸引力切实保证高层次人次引得进, 留得住。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

在争取政府倾向性资金投入的同时, 进一步解放思想, 创新思路, 可以引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新型融资模式。 借助平台, 可打造一些休闲类、 文化主题类旅游项目, 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许昌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 另外采取商业运作的手段, 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旅游停车场、 旅游厕所、 旅游服务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 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努力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 这些方式可以包括大型企业的招投标形式, 也可以采用经营过程中的参股形式, 也可以采用村镇组成合作社统一规划发展生态旅游点的形式。

(六)扩大宣传

1.多点联合

在建设生态文化的过程中, 同样离不开宣传的作用。 结合许昌的情况, 由于单个的生态旅游点的实力有限、 能力有限、 影响力有限, 单个进行宣传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效果, 可以采取多个部门、 多点联合的形式, 提高宣传促销的能力。 建立健全部门联动、 政企联手、 市场运作的宣传促销机制, 积极改进营销方式方法, 借鉴吸收外地先进的营销理念及营销手段, 利用现代多种传媒手段, 开展生态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促销, 扩大和提高许昌生态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更好地让许昌生态文化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2.多种宣传方式

在具体的宣传方式上, 可以把传统的方式和新型的宣传方式结合起来。 一是依靠传统的宣传方式, 如在全市的主要道路上设立指示牌引领旅游者到达各个生态旅游点, 形成较好的道路的通达性; 还需要努力在电视台、 知名网络平台、 一些大报上进行宣传。 二是在市车站、 广场、 交通要道等人员密集场所, 进行广泛的户外宣传推介。 三是依靠新型的互联网传播方式, 建立许昌生态文化旅游的微信、 微博等, 加大在微信、 微博、 微电影等新媒介上的宣传力度, 实现营销网络的全覆盖。 四是在营销过程中, 要积极发动企业, 使旅游局、 旅游企业共同协调起来, 加大对其自身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 政府和企业形成上下联动, 扩大宣传效果。 五是充分利用花博会的举办, 精心策划推出金秋赏花游、 自驾游、 单车游、 蜡梅文化节等相关专题旅游活动, 借助展会做好宣传促销, 努力拓展客源市场。

3. 广泛应用新技术

在新技术的应用上,要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的移动云计算和互联网新技术,探索和加快“智慧旅游”建设。一方面,有效整合全市生态旅游企业资源,加强与互联网公司、金融企业的合作,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建设集在线资讯、在线预定、在线交易等各类体验应用和商业资源于一体的综合性网上生态旅游经营平台。另一方面,积极与省“智慧旅游”建设进行对接,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使广大游客主动感知许昌市的生态旅游相关信息,实现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游客行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使“互联网+旅游”成为推动许昌市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催化剂。

[1] 程占红,孔德安.生态旅游概念的再认识[J].山西大学学报,2005,28(1):24-26.

[2] 杨开忠,许峰,权晓红.生态旅游概念内涵、原则与演进[J].人文地理,2001(8):6-10.

[3] 章怡,朱晓媚.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保障[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135-138.

[4] 罗明春.生态旅游概念内涵辨析[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12):25-27.

[5] 高洪涛.许昌休闲农业旅游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5).

[责任编辑 李继峰]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Culture in Xuchang

GAO Hong-tao

(ResearchInstituteofTourismCultureResourcesPlanningandDevelopment,XuchangUniversity,Xuchang461000,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ourism and cultural status of Xuchang,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management models of Xuchang eco-tourism scenic spots, including direct investment by the government, sponsorship of large enterprises and running by local people. Using sampling survey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eco-tourism spots in Xuchang area,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adequate level of planning and design, inadequate level of service, lack of characteristic tourist products and inferi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six aspects: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planning to enhance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improved;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 should b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key projects; soft service projec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various financing conduits should be established; public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Xuchang; ecotourism; empirical study

2017-04-13

2015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5A630079); 2015年许昌市社科规划课题(89); 2016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7A790042); 2016年许昌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6042); 2016许昌学院校级教研项目(02015027)

高洪涛(1982—), 女, 河南扶沟人, 讲师。

F592.7

A

1009-4970(2017)06-0023-04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实证研究生态旅游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巧借“翻转课堂”提升教学实效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我国旅游景区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川北大木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分析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