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铁路,轨道上的平民史诗

2017-03-13 18:59刘华
南都周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孟买车票车厢

刘华

满头白发的司机半个身子从驾驶室探出,眉头紧锁,像检阅般看着站台上的芸芸众生,车头后部连接处的左右还各站一人,同样严肃。这样的架势产生出的气场,让人觉得,他們身下的,哪里是火车,分明是21世纪第一次面世的秘密武器。

1853年4月16日,还不到上午十点,气温就已经直冲35℃。雨季来临前的阴郁和闷热已经持续了一周,整个孟买都显得无精打采,人们经常聊起当下不寻常的天气,十年不遇的炎热似乎暗示着两个月后的雨季,将有更严酷的天气考验着这座次大陆上的大英殖民地。如果不是靠体力讨生活的人,在这季节都会避免户外活动,特别是那些洋人大老爷,他们要么躲在有电扇的府邸里,要么干脆到山建别墅去避暑度假。

不过今天例外,几乎全城所有有身份的人都早早穿戴整齐,聚集在市中心的Bane Compound,这里有不寻常的事情即将发生。刚刚修好的火车站尚未正式投入使用,闲杂人等被挡在大门之外,它把不远处肮脏、吵闹、拥挤等一直以来和这个城市息息相关的一切隔离开来,还像一个乌托邦一样美好。随着几位要员的短暂致辞,礼炮在空中接连炸响了21次,这至高规格的礼遇并不是欢迎到访的英国王室或者某个欧洲政要,而是火车首发仪式,随着一列挂着14节车厢的庞然大物载着400多乘客拉响汽笛、喷着黑烟驶离站台,火车第一次出现在印度、也是整个亚洲的历史舞台上。站台上一片欢呼躁动,绅士们摘下帽子,淑女们掏出丝质手帕,齐刷刷地不停挥动,他们兴奋地高叫,有些人眼中蕴着泪水,一些缺乏地理常识的人甚至开始奔走相告,这辆车的终点是伦敦。

事实上,这趟具有历史意义的旅程只有34公里,当抵达终点—孟买郊外的Thane后,车上的多数乘客便马上转移了注意力—从火车本身,到那里大片大片的棉花田。

火车上的多数乘客是来自英格兰的棉纺材料供应商。随着上世纪工业革命开始,棉纺工业蓬勃发展,棉花成了大不列颠最重要的生产材料之一,起初的数十年,美国南方大量物美价廉的棉花源源不断,让兰开斯特郡大大小小的工厂开足马力,但1839和1846年的两次棉花歉收,加上合众国银行力图垄断棉花贸易,使得棉花价格成倍暴涨,英国政府迫切需要新的原料出产国来填补这样的原材料危机,以便让工业革命的车轮可以继续滚滚向前。印度自然成了首选,南方种植棉花的历史悠久,原棉质量好而高稳定产量,唯一的问题就是运输,从孟买港口,棉花可以直接海运到英格兰,但从产地Thane到孟买港口这几十公里的内陆运输,却因为糟糕的道路和雨季时常中断的情况而无法控制,建一条铁路或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于是,在短短几年内,东印度铁路公司和大印度半岛铁路公司相继成立,工程以无法想象的高效率在印度进行,只用了几年时间,第一条铁路便通车了。

当一列列满载原棉的车皮穿过印度南部乡下的农田,轰鸣着抵达孟买时,印度的铁路网络也从最初这短短34公里,如细胞分裂般在整个次大陆快速扩散。但回溯起来,过程格外艰辛,铁路在向西北推进的过程中,需要越过地形复杂、险峻陡峭的连绵山脉。来自英国的专家、工程师,连同数以万计的印度工人,在酷热和满是蚊虫的恶劣条件下施工。某次工程曾经创下同时调动超过三万当地工人施工的纪录,这样的场面如果出现在电影中,一定颇有史诗感。

首创通过在斜坡上架设折返式铁路的方式,让火车沿陡峭的山坡爬行,在24公里内海拔上升555米,通过25条隧道打通总长3658米的山脉让火车穿过德干高原……一个个创举让印度铁路网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内飞速增加到超过八千公里,最主要的功能也从最初的运棉花变成载人,时至今日,便宜的票价和四通八达的铁路网,使得火车依然是印度人最喜爱的交通工具。

铁路总里程6.4万公里,总共6853个车站,日发车量1.5万列、运送旅客1300万人次,货物130万吨,超过8000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铁路相关职业……上述数字可能读起来枯燥乏味,不过当自己站在印度某个车站等候列车的时候,一切就变得鲜活,但与此同时,一份忍耐力也必不可少。

一百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差不多在相同的季节进入了位于Bane Compound孟买中央车站的站台,当年的“乌托邦”早已不复存在,火车站像个无休止的喧闹市集般,除了拥来挤去的旅客,很多人似乎以此为家:坐在地上不停伸手的乞丐,像抢一样追逐行李的搬运工,贩卖饮食的摊贩,因为争抢垃圾而准备决斗的流浪狗、瘦骨嶙峋又悠然自得散步的黄牛……虽然我之前看过很多关于印度火车站的文章,并且多次观赏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纪录片《伟大的印度铁路》,但当第一次置身其中的时候,还是有些不知所措。

我还在晃神,火车就毫无征兆,没鸣笛没闪灯、连车轮与铁轨之间的摩擦声都很小地进站了……当我在眼角余光发现一个红色的东西抬起头时,巨大的车头已经出现在不远处,这个红色金属感十足的大家伙正前方一左一右站着两位工作人员,一边穿制服的前腿蹬后腿绷站在踏板上,另一边那位穿便装,姿式也稍放松些,他俩全都目视远方。之后,我看到了火车巨大的白字号码—36422。接下来是满头白发的司机,他半个身子从驾驶室探出,眉头紧锁,像检阅般看着站台上的芸芸众生,车头后部连接处的左右还各站一人,同样严肃。这样的架势产生出的气场,让人觉得,他们身下的,哪里是火车,分明是21世纪第一次面世的秘密武器。而这几个人的造型,定格在一个二维画面中,也绝对足够当印度版《无间道》的海报。以上一幕出现得像电影中的慢镜头,又像时间静止,总之我像乡巴佬一样被惊了一下,张着嘴半天不知所措。

火车一停稳,很多人冲到跟前,他们不是在争抢座位,而是在一个特定车厢外侧贴着的打印信息上寻找自己的座位号,印度那效率极高的电脑订票系统让旅客可以在任何车站预订90天内任何车次和等级的车票,不仅可以在列车始发站买到对号入座车票,甚至临时的候补车票,也能对号入座,而候补席位如果来不及确认,则会贴在车厢上,让旅客在上车前方便找到自己的座位。

如果说电脑预订系统是随着时间逐渐完善起来的,那复杂的座位等级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保留下来的传統,严格的种姓制度和殖民管理伴随火车运行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不同阶层各司其职,坐火车时自然也要分开,于是,“1A,FC,2A,CC,SL”,这些让初来者搞不清楚的缩写不仅以卧铺或座位、有无空调来划分,甚至连绒布座椅还是塑料座椅等细节也不尽相同,我在车站的外国乘客专用售票室(同样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笑容可掬、英文流利的售票员不厌其烦的解释下,买了“2A”等级的车票——二等车厢,空调,塑胶皮椅,双层卧铺。“非持该车厢车票的闲杂人等不得进入,非常安全。”售票员特意强调了最后这点。

上车前,我好奇地沿着各车厢外走了一圈,把不同等级的车厢快速参观了一遍,从赤膊上身为了行李空间争吵不休到在听交响乐用笔记本电脑办公,其实不用看车内设施,阶级差别已经很容易地判断出来。我记得之前读过的一篇关于印度铁路历史的文章中曾写道:“19世纪,头等包厢的车票只卖给少数贵族和殖民政府高级官员,舒适的卧铺、独立的冲水马桶厕和浴缸一应俱全,车厢内安装风扇,下面放着一盆冰,工作人员会随时检查,更换掉融化的。车上不仅随时送上精美小食,甚至还有剪发服务。为打发沿途时间,车上提供《惠勒铁路丛书》,其中包括生于印度的作家吉卜林的近作……”

我在车厢里没有找到任何供乘客打发时间的读物,不过没人在意,几乎每个人从上车开始不是掏出手机、就是对着iPad,据说有些线路已经开通免费WIFI,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推广到整个铁路系统。

火车摇摇晃晃前行,天很快黑了,昏暗的灯光让车厢里怀旧感十足,不过接下来的一场小小骚乱打破了这样的氛围。“非持该车厢车票的闲杂人等不得进入。”老鼠显然不遵守这个规则,就在我半躺在上铺上啃着苹果的时候,一只肥头大耳的长尾巴老鼠赫然出现在对面行李架上方,停下与我对视几秒后快速前行,不知出于本能还是某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我把手中的多半个苹果扔了过去,我自己都没想到的准确度让苹果正中老鼠腹部,这似乎让它失去平衡,嗖的一声地“飞”下来,落在斜对面下铺那位年轻印度女士的枕头旁。接着,后者的尖叫声吸引了整个车厢人的视线,老鼠则在瞬间遁入地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同样来去自如的除了老鼠,还有卖茶郎和在车厢里兜售商品的小贩。“Chai,Tea,Chai,Tea,Chai,Tea……”前者双语叫卖,态度亲切。随着热腾腾的茶从壶里被倒出,浓郁的香料味道弥漫车厢,后者是个黑瘦的家伙,在整个旅程中来回流窜了无数次,每往返一趟,他都在展现着娴熟销售技巧的同时,让身上那些匪夷所思的商品越来越少。一米长的塑料仿真日本武士刀,遥控玩具直升机,充气奥特曼玩偶,一扣动扳机就哒哒哒连续作响同时枪口闪光的玩具冲锋枪……他出售的多数物品不仅和旅途无关,还个大碍事,似乎根本不应该出现在车厢里。遇到衣着讲究的中上阶层,他会用英语交谈,故意放慢速度,让口音听起来不那么明显,语调显得高级些;和劳动人们打交道,他会用大嗓门的孟加拉语、粗俗的笑声和猥琐的表情跟他们打成一片,甚至连不太会说话的孩子,他也能凑上去用独特的方式—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咿呀的叫声沟通,先让后者对他手里的玩具小卡车产生兴趣,再故作无奈地装作离开,哇哇大哭的孩子总是会让妈妈无可奈何地打开钱包……

“如果有机会让这家伙穿上西装坐进孟买那些冷气充足的办公室,一定可以成为‘Top Sales。”看着他离去的身影,我邻铺的先生这样说道,他遗憾地表示,自己办公室的那些“蠢货”,缺乏他那样的头脑与口才。

猜你喜欢
孟买车票车厢
据说在孟买,出租车“长”这样
破纪录
一朵
我是个“小车票迷”
一个孟买球童的一天
送别诗
第9车厢
错在哪里
阅读理解两则
爱打洞洞的老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