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做空特斯拉

2017-03-14 17:16王煜全
商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五百强马桶盖量产

王煜全

美国的创新要最终成功,需要中国的临门一脚。但是中国人实在是有点没耐心,一出去就并购、并购、并购,一点都不懂得“放长线,钓大鱼”。

主流观点说要自主创新,我认为自主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什么是手段?跟在世界上创新、尤其是研发做得最好的人去学习。

我們的制造业不就这么来的嘛。我们跟世界上最好的制造业师傅学,然后超越它。制造业能做到,研发为什么不能?尤其这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以前先进科技在五百强手里,你想跟师傅学,师傅不教你。现在呢?五百强没科技了。

最先进的科技不在五百强手里,而是在海外小企业手里,五百强只能靠并购过日子。

我们能一起做空特斯拉

举个例子,大家是有机会做空特斯拉的。为什么?

第一,特斯拉产量上不去。

任何一个汽车巨头,一年如果不生产几百万辆车,根本算不上什么。特斯拉2016年的数据,7万多辆,只是普通汽车产量的零头。特斯拉希望今年的产量是10万辆,也是普通汽车的零头,明年希望产量是50万辆,但是它明年决战的时间也快到了。因为明年底、后年初,其他各大电动车的量产能力会追上来。

第二,技术优势慢慢被抹平。

太多地方需要电池了。像无人机,续航15分钟。您开一个只有15分钟续航能力的飞机能去哪儿?这不是它的错,是电池问题。但电池的革命性技术,现在只存在于实验室的传说里。五年之内电池的进步将会是线性的,指数级的增长。想也不用想,那么特斯拉原来的优势就会被消耗掉。

特斯拉原有的优势是,电池组管理在全世界做得最好。它把一堆电量不均匀的电池管得特别好,足的时候一个马力,放一半多也不会衰减。

但特斯拉耗了这么多年,负责电池研发的人出去好几波了,这个技术被扩散了。

一方面没有技术新革命,一方面原有技术被扩散出去了,意味着什么?

你能做的,别人也能做出来,而且更便宜,那你怎么竞争?况且传统汽车商还有品牌优势、生产产量的优势。

会忽悠的人要和实干的人一块干

假设一下,五年之前特斯拉来中国,跟中国任何一个车厂合作,比如广汽或者比亚迪,至少量产的问题可以解决。

电动车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车越多充电桩越多。现在车不够,充电桩就不够;充电桩不够,买车人的积极性就没有。

我们跟美国那些我们投资的企业天天讲这个话:美国的创新要最终成功,需要中国的临门一脚。中国帮它实现量产基本就成了,它自己实现量产不容易。

所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现在跟它都不是师徒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各有优势,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是制造业。

很多人说不对:不是说日本的马桶盖子比中国人好吗?德国的钢琴也比中国人好。

马桶盖子是个多小的市场?钢琴是多小的市场?中国人不是做不了那么好,是做到那么好,市场就做小了。我们一定要做出更便宜、质量差一点的钢琴;更便宜、质量差一点的马桶盖子,让它市场更大。

能力上讲,中国制造业不是世界第一、第二的问题,而是世界唯一的。

大规模的复杂产品开放制造,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只有中国。所以我们尽可以出去理直气壮地跟最好的科技企业说,你得跟我合作。

这个时代需要合体。原来中国是两部分人,一部分人忽悠,一部分人实干。但是未来你会发现,巨富也得会忽悠,不会忽悠就丢机会,甚至会被人家反超的。

要会忽悠,要会占天时、地利。这对于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您要既是贾跃亭,又是王传福。 为什么?贾跃亭虽然能忽悠,但中国电动车的老大是王传福。

比亚迪没怎么吭声,或者想吭声来着,但是声音总是出不来,但是人家的车可卖到全世界去,伦敦大公交全都是比亚迪电动车。中国也是,浙江都是纯电动的比亚迪。

这个时代不是一个人打天下的时代。你有什么优势和别人优势结合到一起,就能形成化学反应。

合作不是并购、并购、并购

自主创新要当成目标,和世界上最先进的企业合作,引入最先进的研发,不是自己直接去和别人的技术对接。因为很多前沿技术,我们还对接不上。

前沿科技都是在高校里,拿到高校科技才能做转化。从科研成果到产品上市的时间是必然的。这个时间是五到八年,需要上千万美元的投入,偷不了懒,省不了钱。

那什么意思?如果我要预测一个科技的革命,就做不到;但我要预测科技对产业的推动就能做到。未来是可预测的,前提是什么?是你对所有的科研有监控。

这就是我们在干的事情。我们在组织这样的雷达,对全球的科技前沿做扫描,扫描到它的突破可能会在什么时点发生。

如果这个突破今天还没有出实验室,你就可以拍胸脯认定这个项目五年内在产业里一定还用不上。因为它总需要有时间的。

不光我们,美国政府都做这个事,包括美国军方有一套制度。他们定了一个叫制造就绪指数的评价系统。从实验室出来是一,慢慢二、三、四、五梯度,到最后实现大规模量产是十。实验室的科技做到七、八的时候,中国人开始可以出去了。这种时候就要有一个前瞻性,不能操之过急。

经常有上市公司找我,问:有没有国外特别好的科技项目,盈利特别好又能量产,拿回来往上市公司一装就能讲故事的。我说,就算有,人家早就有主盯着了嘛。

中国上市公司对国外熟悉程度不够,但是一出去总是并购、并购、并购。而美国本土的大企业,它总是先成立一个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一批小企业,伴随他成长。

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呢,我进入你董事会,我熟悉你,我也了解你的进展,一旦觉得火候到了,我再投进去,或者把你并购掉。既有足够了解,也有足够信任。

我认为我们中国跟人家学,大企业要学国外的战略投资和战略并购的思路,制造业要学与国外研发企业对接。

猜你喜欢
五百强马桶盖量产
3D打印迈向量产之路
惊艳世界的马桶盖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超细、原液着色聚酰亚胺纤维实现量产
中国建材成功量产世界最薄光伏玻璃
捷太格特(JTEKT) 成功开发“电机用新陶瓷球轴承” 并实现量产
五百强员工等
智能马桶盖提质列为国家行动
咱们家“大儿子”赚钱有点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