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的自然哲学

2017-03-14 16:03吴海龙
江淮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自然哲学自然观怀特海

吴海龙

摘要:怀特海的机体哲学和过程思想堪称当代西方思潮的一朵奇葩。他基于对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知觉论的批判,探究自然知识的科学原理,借以把握真实的自然概念。自然不是由一成不变的现存事物构成的静寂宇宙,而是知者与被知者交锁关联、创化进程的结果。在怀特海自然哲学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以整体经验为认识起点的经验论,以事件为自然事实的批判实在论,以知觉和自然、对象与事件交锁关联、有内在关系的机体论和以流程与过程为自然本质的过程论。

关键词:怀特海;自然哲学;自然观;要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B56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1-0035-005

西方自科学兴起以来,便长期限于机械与目的、自然与精神、唯物与唯心、决定与自由、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峙和冲突。即便笛卡尔以降,斯宾诺莎的实体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以及休谟的怀疑论与康德的先验论,不断试图化解这些对立,均未能奏效。怀特海另辟蹊径,以动态的、相互关联的事件和韵律取代“给定的对象”和“现存的事物”,以“关系”取代“实体”,强调宇宙万物皆通体相关、交锁关联的有机整体思想,破除了机械唯物论和抽象唯心论的二元对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路向。本文延寻怀特海的思想轨迹,着重解读他的自然哲学的核心要义和主要特征。

一、核心要义

怀特海自然哲学有两大主轴:一是对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二是对机械唯物主义“知觉论”的批判,提出自然是创化进程的理念。从机械唯物主义的立场看来,自然是由既定的、永恒存在的客观对象所构成,知觉呈现的声色世界只是表象罢了。真实的自然无声、无色、无味、没有意义、没有目的、一片死寂,是一个由杂乱无章的素材堆积成的僵死宇宙。认知这自然的心灵只是被动的容器而已,知觉不过是感觉器官受到外物刺激后产生的零碎反映。无论是洛克还是休谟都坚持,知觉独立于思维,完全取决于外在事物。如此机械唯物论造成了一个心物二分的宇宙:一个独立自存于心灵外的自然世界,一个附加心灵性质的可感世界。前者真实而不可知,后者可知而不真实。怀特海认为机械唯物论的构想完全背离经验事实:将直接经验到的整体自然硬生生地分割成“原因的自然”和“表象的自然”,同时将经过抽象思考过的自然当作是真实的自然。实际上,真实的自然既是“原因的自然”,又是“表象的自然”,二者不可分割。真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具体的自然是延展的时空关联者——事件所构成,是创新不已的流程。这是怀特海的功绩所在,肯定了自然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创生的现实存在。这点与马克思主义者殊途同归。恩格斯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心灵是有意识的思维,主动认知的官能,而知觉是有组织的经验,能体会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觉察自然之间的相关性。机械唯物论无法说明自然终极的事实,也不能提供正确的知觉概念。

于是,怀特海一面批评机械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预设导致了自然二分,另一方面对机械唯物论知觉观进行了深刻分析,借以把握真实的自然概念。在近代唯物主义者看来,人的认识是以知觉为起点的,认为只有在知觉中有的,才能出现在概念中。“因为全部对自然的解释由感觉开始,由感官的知觉沿着一条径直的、有规则的、谨慎的道路达到理智的知觉,即达到真正的概念和公理。”[1]70培根的这一观点为后来的洛克所接受。怀特海认为,不管怎么样,机械唯物主义知觉论终究不能解决人类认识的全部复杂问题。“虽然表面看来我们的认识确实是从感觉经验开始的,但感觉所能给予的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而认识所要把握的恰恰是事物的总体。那么这个超越直接经验的总体的认识即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而且,认识的对象是外在于人的,而认识是人的内心活动,这个内在活动又如何能超越自身而达到与外界相符呢?”[2]90这是机械唯物主义未能回答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怀特海看来,机械唯物主义知觉论的症结就在于:“知觉在心灵之中,而自然在心灵之外,这使得自然的概念与知觉的活动各自为政”。[3]8-9 这样就造成了心灵与自然的分离、心物二元的对立。怀特海认为,要打破主客对立的思维,避免近代唯物主义认识论上的两难境地,就必须承认知觉在自然之内,把知觉解释为对关系的体会,是心灵主动对自身所处情景与事物之间关系的体会。知觉就是把握事物之间相关的、有意义的经验,是对整体自然相关性的察觉,而这相关性是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是外在关系。举例来说,当我们知觉到绿色的时候,这绿色无法孤立存在,必须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这绿色或许与某物体有关系,或许与我们躯体生命的某个时刻相关联。如果我们不预设时间和空间,我们就不可能有绿色的知觉。换言之,绿色预设了自然的流程,这流程以事件的结构形式呈现。不同的知觉观导致不同的自然概念。如果根据近代唯物主义知觉论的看法,把知觉看作是受到外在刺激而产生的被动反应,那么自然就是一个死寂的机械宇宙。如果把知觉看成知觉者和被知觉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知觉者与被知觉物,乃至整个自然在觉知事件中彼此交锁关联,那么自然就不再是静态死寂的,而是创化的进程。

可见,怀特海的知觉论肯定自然界的创生性和独立性,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在这点上显然是合理的。但是他从错误的前提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主体和客体关系),而是主体间的关系,脱离了人的实践,因而未能真正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理论困境。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54怀特海虽然看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但是他不了解感性的活動本身才是主体能动性的决定性基础。主体与客体、思维和存在、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离开实践的观点是不能解决的。一旦站在实践的立场上,这些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二、主要特征

1.整体经验论

怀特海自然哲学的第一个特征是“整体经验论”。深受英国经验论的影响,怀特海认为,外在的自然便是经验的自然,这不仅是常识,也是牢不可破的事实。怀特海因而坚信,“整体经验”是我们认识自然世界的起点。只是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肯定外在世界客观存在于心灵之外,是提供感官“感觉与素材”的来源,但认为所有关于外在世界的性质,必须通过感官才能取得,而这些可感性质为人心所附加者,是外在世界的表象。外在世界毕竟不可知(巴克莱认为心外无物,休谟根本否定外在世界存在),可知者唯“表象”或“现象”而已。这种经验论的症结在于把心灵看成是被动的容器,自然的法则出于心理必然的期待或信念,在康德看来不足以作为知识的基础。时空是感性的必然形式,十二范畴是理性的必然形式,所有的知觉经验必须经过认识的先天形式加以整理,才能成为知识的材料。怀特海同意康德对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批判,他一开始便肯定知觉经验与逻辑思想有一为二、二为一的关系。不过在他看来,思想之于知觉并不是康德的先验形式,思想的功能在于在变动不居的知觉经验中确定事物不变的性质与关系,而不是提供先天的认识形式。沿着这一思路,怀特海确立了“自然是知觉所观察到的”这一经验原则。但究竟什么是“感官知觉所观察到的呢”?怀特海认为,感官知觉立即直接的对象不是现实的事物,自然展示在我们立即知觉之前的是连续不绝的事件,而事件最普遍的特征就是关联者或关系。显然,怀特海所谓的知觉,不是感官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引起的反应,而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有意义的经验,即对整体自然相关性的感官察觉和体会。所谓感官觉察,也就是立即经验,感官当下立即知觉的对象是连续不绝的自然世界,所体会的自身经验与自然总是在变迁之流中。怀特海用感官察觉和体会来描写知觉活动,旨在强调知觉经验的连续性和主动性,强调知觉必须发生在时段之中。在他看来,在具体的立即经验中没有刹那的存在,存在必须在一段时间中。如此,怀特海的知觉经验便是当下立即的,也是连续的、不断变迁的、占据一定时间段的,且是整体的。由此可见,怀特海所谓的“整体经验”不是单纯的实际经验或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中的感官知觉。虽然知觉不脱离感官的作用,但不等于感官作用。整体的知觉经验必须占据一段时间,因而成为整体连续经验的一部分。

2.批判实在论

怀特海自然哲学的第二个特征是批判实在论。实在论原是对观念论的批判。观念论认为,心灵意识是认识的主体,自然世界是认识的客体,离开主体,没有独立的客体存在,一切存在源于被感知。正如巴克莱所说:“除了我们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之外,还有什么上述的物象呢?并且,在我们自己的观念或感觉之外,我们究竟能感知什么呢?”[5]540 在巴克莱那里,一切存在物都是观念的集合,彻底否认了外在世界的客观存在。怀特海反对这种观念论,坚持实在论,肯定有独立于心灵之外的自然世界存在,并且肯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任何其他联结的关系都是实在的。怀特海认为,心灵和自然是两大主要存在,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则建立在心灵对自然的认识上。这能知和所知之间的关系是在说明心灵与对象的存在,以及二者共存于相同的世界之中。怀特海也反对康德的先验论和表象论。在康德看来,心灵所认识的并不是事物自身的性质,只是经由感官知觉所取得的表象。比如透过触觉和视觉,我们会对一张桌子产生不同的知觉,认识到不同的性质,这些都不是桌子的性质。而怀特海认为,心灵所认识到的便是事物及其自身,表象就是事物的真实特性。感觉不是意识和自然事物之间的媒介和桥梁,而是事物的某种真实层面。不过,肯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有同时共存的关系,并不是说客体必须依附主体而存在。能知的主体所认识的是外于心灵的、独立自存的客体。在感觉经验里,如果没有感官对象的刺激,心灵根本不可能有所认知;反之,感觉对象并不依赖感官知觉而存在。在感觉认知中,主体和客体进入了“知道”与“被知道”的关系。因此,客体可能必须为主体所认识,但这不是说客体的性质会因主体而改变。心灵对于蓝色“被感觉”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对于蓝色的蓝而言却非如此。客体不论是否被主体认知,皆有其自身性质,故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怀特海认为,这并不是只肯定客体的独立性,而否认主体的独立性。虽然在低级的感知层次,可说心灵依赖客体而存在,但在较高级的创造层次,心灵成为一种新的性质,自有其独立存在,并且能含摄客体,成为决定客体的原因。其实,依赖与独立存在是相对的,严格来说,没有任何事物不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至少必须依赖整个时空。很显然,怀特海的实在论不同于素朴实在论,而是一种批判实在论。素朴实在论主张有独立于人心与经验之外的客观事物存在,而批判实在论则认为即使我们能肯定有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客观事物,那也是心灵能体会到客观事物与心灵之间有这样一种独立的关系,都具有相同的实在性。应当肯定的是,怀特海承认主体和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有力地批判了观念论,有其合理性,但是他的问题在于把“万事万物都视为经验的主体,拥有自身的目的和价值”[6]89,否认了客体、自然的优先地位。马克思明确指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明确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3.机体论

怀特海自然哲学的第三个特征是机体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德国观念论者提出机体自然哲学。其中,黑格尔一方面对物理学、化学,尤其是生物学中的机械唯物论提出批判,另一方面发展出机体目的论思想,说明自然世界是由有机的单元所构成,各个单元之间有真实的内在关系。布德利深受黑格尔的影响,发展出一套“内在关系”为核心的机体思想。布德利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系统,其各部分彼此内在交锁,非透过整体不足以了解部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麦克塔嘉也持相同看法,他认为部分会影响整体,如果部分变化了,整体也会随着变化。怀特海接受了大多数机体论的主张,肯定自然是一个整体,其中各部分之间有内在关系和基本关系。事件与事件、对象与对象、事件与对象之间皆交互关联,相互影响。不过,他并没有否定外在关系,或者否定事物具有偶然性质。怀特海坚持认为,事物之间有基本关系,也有偶然关系,机体论的真正意义在于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取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化解认识论上的困难。主客、心物的对立是笛卡尔二元论留下的问题。笛卡尔肯定心物实体的存在,各具不同性质,造成心物二元论。其后,观念论否定物质实体存在,并认为主体构成一切,客体依主体而立,意识决定自然。另一方面,实在论否认心灵实体存在,认为物质构成一切,心灵现象依附物质而存在。怀特海主张,认识活动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认知的主体和被知的客体都是泛自然的一部分,共存于普遍的时空关系之中。认知活动不仅牵涉主客,还涉及主客所在的时空关系和整体背景。对此,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仅有一定的认识范围,认知必须从部分开始。然而根据机体论内在关系的思想,所有的部分不仅彼此相关,更与整体相关。如此,人们要不就能认知所有的知识,要不就是一无所知。正如罗素所说:“如果所有的知识是视宇宙为一整体的知识,那么就不会有知识了。”[7]772 怀特海并没有落入机体论的内在关系说这一困境之中。他一方面站在实在论的立场,肯定事物有其特性,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因果必然联系;另一方面站在经验论立场,肯定归纳经验能把握自然齐一性和相关性,从已知推知未知,从部分推知整体。可見,怀特海机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世界的整体统一性和普遍联系性,但是他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取代“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仍然囿于主观的领域解决认识问题,脱离了人的实践,所以既不能化解认识论上的困难,也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4.过程论

怀特海自然哲学的第四个特征是过程论。所谓过程是指一段时间前继后续、不断生成的序列结构。在怀特海的自然哲学里,无论是经验、真际,还是机体都具备这个特性。过程概念至少蕴含了四种意义:时间的异质性、连续性、不可逆转和更新性。西方最早提出过程概念的哲学家是赫拉克利特,他认为宇宙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变迁之中,万物皆变,无一常住。卢卡斯认为,怀特海的过程概念不必远追赫拉克利特,只需溯及18世纪中叶的思辨演化论者,像歌德、谢林和黑格尔等人。然而,怀特海的自然哲学中过程概念虽然与演化论的关系密切,但前者仅着眼于生物有机体的演化,而怀特海则着眼于整个自然宇宙。在新科学的影响下,怀特海观察到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物质观,并不符合自然的事实。机械唯物主义忽视时间的重要性,将时间看作是同构性、可量化的物理测量单位,这样的时间不会影响物质的性质。如此,时间像空间一般是测量的坐标,也像空间坐标一样是可逆转的,没有一定的方向。在这时空中物质是孤立的单元,彼此之间毫不相关。同时,物质的运动遵守一定的机械法则,其速度与位置均可预测,这样的物质宇宙是静态的、机械因果决定的宇宙,其中不可能有更新变化。怀特海认为,时间的本质是流动,当其中一部分接踵而至的时候,没有任何一部分维持不变。时间这项异质性的特征不是任何机械的数学测量可以把握的,然而常识经验和科学研究中我们谈时间,正是指时间的物理测量,而不是指时间本身。物理测量的单位是一,每个在多中的单位都是同构性的,数目只是数量上的差别,没有性质的不同。在心灵之前,各个单元以空间区别开来,因此,数量可说是各单位同时在空间上的排比。这在测量具有同构性、不可穿透性以及外延性的物质上并没有什么困难,但是要测量具有强度、象征表象作用的心灵和意识便不恰当了。意识与心灵以时间为本质,它们的存在是“时段”。这时段只有直觉能把握,而空间则出于理智测量的抽象作用。因此,如果我们把时间看成同构性、可测量的对象,那就是将空间的观念强加于纯粹的意识上。如此一来,当我们呼唤时间的时候,空间应了声。这种做法便是所谓的时间空间化。怀特海反对时间空间化或空间时间化,主张空间(下转第51页)(上接第38页)和时间不可或分,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都是自然的基本关系,时间并不比空间更为重要。空间中的每个点都是由时间中的刹那所决定区分的,而时间中的每一个刹那都是由它所在的空间位置所决定区分的。换句话说,时间和空间共同构成一个真际,一个纯粹事件或者一刹那的无限连续体。准此,怀特海所谓的过程,不仅是指时間的转换,也是指空间的转换。

综上所述,怀特海在当代西方哲学界一片反形而上学的声浪中,坚持认识论的主题,肯定哲学的思辨功能,发展出绵密复杂的自然论和形而上学体系。他试图打破传统的二元分立,举凡主体与客体、表象与本质、整体与部分、自然与精神等一些不相容的概念,在他的自然哲学体系中均交锁关联,互补相成。他的哲学有别于解构的后现代哲学,堪称“建构的后现代主义”。

参考文献:

[1]培根.新工具[M].关琪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2]孙伯鍨、 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A.N.Whitehead. An Enquiry Con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Natural Knowled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1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6]张秀华.生态文明的形上奠基 :马克思与怀特海的聚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2).

[7]Bertrand Russell.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M].London: Routledge,1948.

(责任编辑 吴 勇)

猜你喜欢
自然哲学自然观怀特海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方以智自然哲学思想探究
训练何以可能:运动训练的自然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谈园林艺术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漫画
牛顿自然哲学的哲学与自然神学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