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两次进长安

2017-03-14 19:44张炜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唐玄宗道士大鹏

张炜

庄子有句话被很多人引用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句话很了不起。他赞扬这样极端的人格与力量:整个世界都在否定他,他却不感到沮丧;整个世界都在赞誉他,他也不会更进一步去做这些事。像这样的境界谁能抵达?大概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包括庄子自己大概都很难吧。但是作为一个理想至境,作为一个很高的目标,却实在不可以不想,起码要向往才好。

而李白这一生,他的“劝”和“沮”总是十分明显的。有人说李白一辈子到过一次京城,也有人说两次,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这本书中做了考证,认为是两次,这大概是切中事实的。李白第一个老婆是前宰相的孙女,她有很多人脉关系,所以李白才能够在30岁以前到过长安。这次到长安对他的一生非常重要。因为李白30岁左右已经对自己的才华十分自负和自信,不再能忍受平凡的生活淹没自己。他写过一篇《大鹏遇希有鸟赋》,其中就充分表达了这种心情。他将自己比喻为“大鹏”。

这个赋写他在山里遇到一个道士,这人叫司马承祯,年龄比他大得多,谈吐不凡。道士说李白是个少见的青年人,俊朗,清爽,有一股仙氣——后来许多人谈到李白的时候,比如身在朝廷的大诗人贺知章,都说他身上有仙气。李白的个子并不高大,曾有人估计大约在一米七之内;但为人很豪放,稍微有点狂妄,爽朗、痛快、利落,持剑而行,游历四海。这样一个人是可爱的,有很强的“观赏性”,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是个富家子弟,穿着不俗,见识过人。道士当时和他交谈得很愉快,对他大加赞赏,是可想而知的。

李白把他们的这次相遇写成一篇赋,赋中说这个道士很了不起,是一种很稀有的“怪鸟”,而他自己就是那个“大鹏”——这里对自己有极高的期许和肯定,而第一次进长安,就是一次“京漂”,是第一次展翅高翔的尝试。

李白这次到长安结识了许多人,其中就有唐玄宗的女婿张垍,还有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这两个人对改变他的命运当然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李白在京城还尽可能多地结识了一些名流,这些人对他第二次进京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时张垍让李白住到修道的终南山里,说玉真公主有个别墅建在那里,在那里等候公主是最适宜的。结果李白住在那个空旷的房子里等待皇帝的妹妹,最后不过是一场空等。好在快要离开长安的时候,玉真公主终于跟他见面了。所以可以说,没有第一次长安之行就没有第二次,而这两次长安之行又成为支撑他一生的精神慰藉,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李白第二次到长安已经40多岁了,当时一得到诏宣兴奋之极,写了那首著名的七言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般人都认为这是由一个叫吴筠的道士将他推荐给皇帝,可能同时还有其他人的举荐,比如玉真公主的美言。当年的唐玄宗特别喜欢求仙事业,少有例外的是,当一个皇帝取得政权并最后巩固的时候,就要想长生不老的事情了,这和秦始皇是一样的。这种事业与打天下不同,倚重的不是文臣武将,而是方士和道士。吴筠在当时是很有名的一个道人,唐玄宗把他弄到长安切磋修道,吴筠就趁机向唐玄宗提到了李白。

皇帝宣诏李白进京作了供奉翰林,这是诗人一辈子最高的荣誉、最辉煌的人生经历了。他后来的诗中时常提到这段荣耀,表达了无限的怀念和渴望。这成为李白一生中最华丽的乐章。

李白的功名心,围绕这些的全部行为,既有文化心理因素也有其他。他的言与行成为历史,已经不可变更,后人可以说他媚俗和庸俗,难脱战国以来游说之士的窠臼;但即便如此也处处显露出某种诗人的单纯气——这应该是天生的性格因素在起作用,如过分地情绪化和外露,这在处处讲究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将格外刺目。

(选自《人民政协报》)

猜你喜欢
唐玄宗道士大鹏
A New Way of Dao
看图纸
《道士下山》
三棱锥中的一个不等式
Vorticity vector-potential method based on time-dependent curvilinear coordinates for two-dimensional rotating flows in closed configurations *
一顶神奇的道士帽
唐玄宗缘何对安禄山深信不疑
“既菩其始,当慎其终”——唐玄宗晚年思想的蜕变和“安史之乱”
唐玄宗年间宫女游艺考
《道士下山》:红尘乱世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