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困境分析及启示

2017-03-14 08:39张广山熊健民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5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困境德国

张广山?熊健民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德国主要的技能形成模式呈现出由双元制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变的趋势。劳动力市场和雇佣结构的变化、教育偏好和教育决策的变化、双元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间衔接方式的变化是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困境,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如下启示:职业教育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作出调整;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衔接;要积极发展职业继续教育。

关键词 双元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困境;德国

中图分类号 G719.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5-0075-05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冲击下地位不断下滑。德国主要的技能形成模式呈现出由双元制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变的趋势,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改革势在必行[1]。

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历史分割

德国传统的技能形成模式包含两个有明确区分的系统:高等教育系统和以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系统。两个系统拥有不同的教育路径、人才培养目标和雇佣结构。

(一)两个系统的教育路径不同

19世纪,德国建立起一套特殊的制度和标准来管理大学,独立于职业教育。通往大学的典型路径是普通学校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主要是凭借完全中学(也称文理中学或文科中学)高级阶段正式学习所取得的资格证书,而进入职业教育则不需要特定的资格凭证。这种分离源于19世纪早期德国专注普通教育而忽视贸易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家教育政策。

直到20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才打开了一个小的缺口,通过应用科技大学招收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这类新兴的大学机构专注于工程学、工商管理、社会服务和其他以职业为本的课程。与应用科技大学相比,传统综合性大学的职能和课程设置更加偏重于科学研究。

从总体上看,进入高等教育系统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需要特定的资格凭证;而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则容易得多。直到现在,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仍不需要特定的资格凭证。教育路径的严格区分造成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间极低的渗透率[2]。

(二)两个系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根植于工艺传统,职业教育培训的重点在于确保工业生产对技术工人的定量和定性需求。20世纪早期德国对其公共教育系统进行了工业化改编,修正和发展了与工业配套的特殊教育路径。在这一时期,高等兼职职业学校建立起来,开设了普通和理论性职业教育,不过这些学校同完全中学和大学并没有直接联系。工业企业基于自身利益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当中,自此这种以工艺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便与“多样化质量生产”的德国工业生产模式相伴。以双元制为主导的职业技术教育突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而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具备应用迁移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人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培养目标的分化决定了两个系统培养出的学生工作岗位性质的差异。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更加胜任需要实践经验和应用性专业知识较多的工作,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更加胜任需要认知能力和理论性知识较多的工作。

(三)两个系统的雇佣结构不同

从历史角度来看,德国高等教育从发展之初便与职业教育严格分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就业领域。最初高等教育系统的学生主要从事与教堂和法庭相关的工作,后来高等教育系统的学生多供职于政府部门。直到19世纪中期,特别是工业化时期,大学毕业生才开始活跃于私营部门。职业教育培训出来的学生主要投身于生产服务领域或私营部门,所学专业和从事工作的匹配度很高。就业市场需要学术型还是职业培训型的学生有相对明确的区分,两者基本上不存在交集。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劳动力市场和雇佣结构的变化

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主要面临着两方面问题:一是传统企业提供的培訓场所和学徒岗位的长期减少和短期停滞;二是新兴行业和服务业不能或不愿提供足够多的新的培训场所和学徒岗位。

劳动力市场和雇佣结构的变化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系统面临上述发展问题。劳动力市场和雇佣结构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工业部门结构向服务型转变,与之相应的是雇佣(就业)市场对更高水平认知技能需求的增加,还有企业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所作出的管理结构和工作组织形式的改变。

1.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转型

德国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影响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德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模式已经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客观上不再需要太多的学徒,而市场需求的减少必然造成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出的学徒就业上的困难;第二,高新技术的快速更迭使企业难以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而学徒的培训成本过高,培训周期过长,企业不愿为此承担额外的风险。企业提供给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徒培训场所和岗位越来越少, 有的企业甚至取消了学徒培训场所和岗位设置。原来的德国工业生产体系已经减少了约1/3的工人和45%的学徒,工业企业对学徒岗位需求的减少成为双元制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3]。

当前,新兴行业和服务业吸纳的学徒数量远小于工业生产中裁减的学徒数量。双元制职业教育难以通过新兴行业和服务业挽回颓势,因为许多新兴行业和服务业部门选择把招聘对象锁定在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生而非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德国经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劳动力市场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学徒的需求将持续下降。

2.雇佣结构的变化

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企业对员工专业资历和职业能力要求的重大变化。现在企业招聘要求发展的主线是减少技艺,增加知识型技能。工业企业的工作组织形式通过分权和在企业内建立平行等级制度而更加灵活和自由,技工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个人和团队都要承担比以往更大的责任。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依然不容忽视,但认知技能正变得愈发重要。

随着工业生产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企业要求员工有更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同来自不同部门、学科甚至国家的人员交流合作的能力。企业的这些要求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契合,因此,很多企业已经改变了他们的职业培训项目和招聘目标,他们开始雇佣更多的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减少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学徒岗位的提供。

3.市场需求催生出新的工作组织形式

作为市场需求变化的结果,企业对创新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更加重视,一种新的工作组织形式逐步成型。以前注重专业和实践之间亲密联系的工作组织形式逐渐被以过程为导向的工作组织形式所替代,传统的企业和部门结构受到质疑并逐渐被抛弃。企业的工作和业务流程比以往更加灵活和机动,不同等级技工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企业对职工提出了全新的资格要求。

在德国,“职业”的概念渐渐失去了其与公司间紧密的捆绑关系。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招聘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自动化生产模式的兴起使学徒岗位培训对集约化生产系统的稳定价值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新的工作组织形式强调效力和控制,学徒岗位培训因为其过高的成本、过长的培训周期等原因几乎被排除在外。学徒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视为一种潜在的危险投资,出于需求定位和严格的成本控制需要,减少培训场所和学徒岗位的数量将成为众多企业的长期选择。

(二)教育偏好和教育决策的变化

1.教育偏好的变化

教育选择关乎学生后半生的生存机会,人们在选择教育时会对职业教育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前景作出预判,从而形成对两种教育的不同偏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地位在民众的认知中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都出现了下降。越来越多的德国民众认为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意味着比接受高等教育要承担更高的风险和获得更少的机会,如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可能要面对更高的失业率和更低的工资待遇。

近年来,德国大部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指标都没能否定人们的这种认知。职业教育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的低渗透率、双元制职业教育资格晋升路径受阻的现实、劳动力市场对学徒需求的下降以及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将面临的就业面狭窄等各方面差异进一步确认和支持了这种社会认知。此外,不同的理论方法和概念,如理性选择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的社会分配功能理论和英才教育概念也与这种社会认知相契合。

2.教育决策的变化

职业教育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展现出的不同发展趋势和前景使人们的教育决策发生了显著变化。20世纪50年代早期德国全国范围内由小学转入主体中学(也称主科中学、一般中学)的人数总计超过了75%,之后这一比例持续下降,到2012年只占不到12%。而拥有接受高等教育资格的完全中学学生比例从15%增至40%,综合中学这一新的学校类型的建立为学生获取高等教育资格开辟了新的过渡性途径[4]。完全中学和综合中学的扩招满足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偏好,更多的学生选择进入高等教育系统而不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这种教育决策的变化使获得进入高等教育资格的人数比例稳步上升,从而造成了学生对高等教育潜在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传统教育需求的下降。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间衔接方式的变化

双元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间的低渗透率是德国传统技能形成模式的显著特征。两大系统之间的严格区分主要反映在高中毕业后的资格认定中,特别是进入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之中。近年来双元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间衔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两个系统间的严格区分已经有所减弱,显示出一种新的超出传统的分割逻辑新动态。

1.两大系统间传统的衔接方式发生了改变

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间的渗透是相互的。一方面,職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过渡区更宽,一些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进入到职业教育系统。1990年,约1/3拥有高等教育入学凭证的高中毕业生流入到职业教育系统,其中大部分人选择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不过这种流入在2000年减少了约1/4。这一趋势反映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下降。原来拥有高等教育资格的学生进入到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是因为通过双元制的学习他们能够获得权威的资格证书、丰厚的生活补贴、社会亟需的技能和良好的就业机会等,但是现在进入应用科技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同样可以获得这些待遇并且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所以,现在拥有接受高等教育资格的学生中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也开始向那些拥有职业教育资格凭证但没有高中毕业凭证的学生开放,这对高等教育而言是一条有别于传统分割逻辑的新路径。这种非传统型的衔接方式受到了博洛尼亚进程和倡导终身学习的欧洲资格框架中相关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认为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在采取恰当的评估程序后承认不同教育类型的学生之前的学习成果是等价的,学习成果之间可以进行互换。欧洲国家应当建立提高不同教育类型授权系统开放度和渗透率的机制,如不同中学类型的学生只要持有正式的资格证书,就应当享有进入大学学习的权利。这种观点与德国传统的职业教育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间的传统分割逻辑相背离。

当前德国已颁布了一些国家或州层面的改革措施,要求拓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优秀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路径。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开始研究和实施类似的互认制度。但目前只有很少的新生能够通过非传统途径进入到大学,这类学生往往被称为非传统型学生。在应用科技大学,这类学生所占比例稍高,但也不显著[5]。目前德国高等教育入学资格仍以高中毕业凭证为核心,非传统路径扮演着边缘但影响力递增的角色。

2.双元制高等教育衔接方式兴起

双元制高等教育是指在综合性大学或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中融入职业教育和企业实习。通过这种混合式学习,有的大学或专业会颁发两个学位,即学士学位和职业教育学位证书;有的大学或专业只颁发一个学术型学位。这种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将学术研究和企业实习培训结合起来,极大增强了企业对高等教育的参与度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中进行的“双元制”高等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社会需求与办学计划、企业与学校结合起来,体现了德国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转型过程中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虽然这种教育形式还没有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间原有的衔接方式造成冲击,但其表明了一种有别于传统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严格区分的新的衔接方式的诞生。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摆脱困境的对策

(一)增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灵活性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培训项目主要是依照《劳动促进法》《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法律开展的。现在很多培训项目已经难以适应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一些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培训项目因不符合当前的法律规定无法进入到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当中,不能够在德国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转型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更加符合德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而受到青睐,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则因认知技能等能力的欠缺丧失了大量培训场所和学徒岗位。因此,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对相关法律进行修订,进一步增强双元制职业教育本身的自主性,确保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需要。

此外,传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强调实践和经验,对学生认知技能的训练相对较少。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要摆脱当前的困境就必须增强灵活性,根据社会需要特别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专业教育由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向注重认知技能的培养转变。相关性强的专业应该在训练通用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再进行专门化的教育和培训,着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等关键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职业教育同高等教育间的衔接

虽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同高等教育之间传统分割的状况已有所缓解,但两大系统之间的渗透率依然很低。进入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主要还是凭借完全中学和综合中学高级阶段取得的资格凭证。德国高等教育中非传统型的学生占比很小,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的入学程序缺少灵活性。虽然有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更多的是应用科技大学而非综合性大学,已经开始着手改进学校的入学程序,但这远不能满足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诉求。德国应通过改革高校的入学程序,建立不同类型教育间的互认制度,使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中有意愿的优秀学生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强双元制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职业教育积极向继续教育延伸

如果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头持续下去,双元制职业教育对那些拥有进入高等教育资格的学生来说将更加没有吸引力,双元制职业教育很可能将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为此,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要应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积极向继续教育延伸。通过建立灵活的培训制度,使双元制职业教育成为融教育和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可以向有晋升、转岗或再就业需求的在职员工,有移民背景的年轻人或没受过正规职业教育的成年人等群体开放,使其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和资格证书。这不仅可以补充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生源,还可以为更多的人创造再次学习的机会,使学校更好地履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四、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职业教育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做出调整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结构不够合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办学条件较差和办学质量较低等方面。要使职业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就要把职业教育提升到同普通教育平等的地位,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增强职业教育的自主性,使职业教育能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作出及时调整。在推动职业教育中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同时,加强学生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技术进步和产業升级的需要。

(二)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衔接

我国职业教育同本科及以上教育之间的渗透率很低。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适度提高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6]。2015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适当扩大招收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的比例[7]。但这些决定和意见只是宏观层面的,没有明确的招收比例,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程序。我国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必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格认证制度和操作程序,加强职业教育同本科及以上教育间的衔接,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领域学生通往本科及以上教育的资格路径。

(三)积极发展职业继续教育

与德国相比,我国人口基数更大,学历层次更低,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我国应该积极发展职业继续教育,帮助更多的人提升自身素质和从业能力。通过建立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和更加完善的资助补贴政策,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满足在职职工的教育培训需求,满足农民、农民工、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特殊教育需求,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同时国家要通过宏观调控积极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障碍和歧视,使接受职业继续教育的人员真正学有所用、劳有所得。

参 考 文 献

[1]Frey, A., Balzer, L., Ruppert, J. Transferable Competences of Young People with a High Dropout risk in Vocational Training in Germany[J]. Int J Educ Vocat Guidance,2014(14):119-134.

[2]Baethge, M., Wolter, A. The German Skill Formation Model in Transition: From dual System of VET to Higher Education[J]. J Labour Market Res,2015(48):97-112.

[3]Sala, H. Labor productivity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evidence from Europe[J]. J Prod Anal ,2013(40):31-41.

[4]Elffers, L. Great Expectations: Students Educational Attitudes Upon the Transition to Post-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J]. Soc Psychol Educ,2013(16):1-22.

[5]Beinicke, A., Hell, B. Does Gender-specific 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 Affect the Structure in Vocational Interest Inventories[J]. Int J Educ Vocat Guidance, 2014(14):181-198.

[6]國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5-05-0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7]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Plight of the Dual-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and the Enlightenment

Zhang Guangshan, Xiong Jianmin

Abstract Since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the status of the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VET) has been keeping decreasing in German education system as the German skill formation model manifests a shift from the VET to higher education.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dilemma of the German VET system is the changing structures in the labor market and employment, the changing education preferences and education decisions,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permeability and linkage between the VET and higher education. This analysis can provide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should adjust our vocation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strengthen the linkage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bachelor or above education, and develop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ctively.

Key words dual-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plight; Germany

Author Zhang Guangshan, postgraduate of Hubei University(Wuhan 630062); Xiong Jianmin, professor of Hubei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困境德国
跟踪导练(一)
“梦梦”“娇庆”德国行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