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高校食品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浅析

2017-03-14 10:02郦萍顾青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27期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

郦萍++顾青

摘 要:信息化时代食品工业迅猛发展,亟需契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实用创新型食品学科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需在新态势下培养食品行业发展所需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过硬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强的实用创新人才。该文就当前高校食品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与发展对策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食品学科 信息化时代 教育变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58-03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for Food Subjec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ring the Information Era

Li Ping Gu Qi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310018, China)

Abstract:Food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during the information era, which demands on talents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innovations in food subject.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s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As the main body for talent cultiv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train students to obtain high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nses, excell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food industry.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main problems that are currently existing in food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ir cau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offered some thoughts on i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Food Subject; Information era;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近年来,食品工业持续迅猛发展,有望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然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食品安全意识有待加强等。针对上述问题,《食品工业“十二五”發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改造”的发展原则;“十三五”规划也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在工业4.0与互联网+的全球化历史机遇下,食品工业在今后几年里势必调结构、转方式,可能出现新业态、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与社会价值实现模式。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如何在新态势下培养契合当前食品行业发展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过硬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强的实用创新人才?该文就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1 高校食品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

食品学科为应用型学科,其发展是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应突出对食品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课程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课课堂形式单一,很多高校长期由一名老师单独承担一门课程,存在知识老化、局限等问题。实验课教学内容和实验手段与科研及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脱节,学生难以接近科学研究和工艺技术前沿,毕业后难以适应科研与企业的需求。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不紧密,校企合作、校外创新实践平台等目前效果不尽如人意。

1.2 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个性化不足

由于要兼顾科学研究、食品工业需求和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现在普遍对学生按照统一节奏、模式和内容进行培养,忽略学生个性特点、兴趣和想像力,导致学生能力平均化、专长不明显、创造力低下等。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又不利于创新能力强、具有继续从事科研等潜力的人才挖掘。

我国教育部已认识到培养个性化拔尖人才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等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目前,国内高校对个性化教育尚处尝试阶段,食品学科领域也开始探索以个性化发展为导向培养本科学术型人才的策略,但与欧美等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1.3 食品学科本科教育国际化起步晚,体系不健全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食品出口国和第五大食品进口国,食品工业国际化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但我国高校食品学科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目前尚处起步阶段,培养体系不健全。近年来,食品学科教育国际化重心放在研究生培养上,对本科生国际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或本科生积极性、主动性未被充分调动。很多高校已开始邀请国外食品领域权威专家来进行系列学术报告,听取报告者多为老师和研究生,本科生来听取报告人数极少。另外,也有高校邀请国外专家进行短期授课,但效果与预想存在一定差距,存在听不懂或不愿听等现象。

2 高校食品科学教学变革与发展对策思考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产学研用复合型人才

重点加强精品课程、核心课程建设。改变长期由一名老师单独承担一门课程的现状,每门核心课程由专门具有研究背景的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来担任。学习借鉴英国等国家,由多名教师共同为学生讲解一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理论、近期学术发展等。利用团队的力量把核心课程打造成真正的精品,通过不同风格教师组织同一门课程教学,使学生真正体会核心课程在开展食品研究与开发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

建立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利用优良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结构,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第一,理论课教学中,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更直观表达各种食品学科信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巧妙地运用微课、翻转课堂及慕课等新型授课形式,资源共享、提供在线答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实现“默会知识、隐性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第二,实验课教学中,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建设。使学生有机会去企事业单位之前通过仿真教学软件的演示及操作,了解设备操作流程及原理等,为其后续实习或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避免学生操作实际设备可能带来的危险。这种形式不仅是真实实验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也能满足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的需求,培养动手能力、创造力更强的学生。

加强食品学科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实训是加强食品学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结合当前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第一,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最好利用地域优势,选择附近食品工业知名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第二,校企双方进行产学研合作需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责和义务、合作内容,制定平台运行规范,建立保障机制。第三,校企双方积极践行。高校可在企业设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让教师、学生深入工厂生产一线,亲自体验企业的科学管理、先进设备、高新技术,及时了解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新技术、新产品,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潜能;建立共同的研发机构,拓宽校企合作的规模和深度。

2.2 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培养创新型食品学科人才

美国在食品专业本科教育大多采用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大约有80%的大学大一就开设学术研讨课程,这一举措在新生学术角色的过渡中发挥重要作用。日本食品学科的本科生一般接受3个学年的课程教学,第4学年到各个实验室或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研究,采用这种方式加强食品科学毕业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借鉴美国、日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培养创新型食品学科人才。

第一,建立与完善个性化本科教育保障机制。可借鉴日本建立“三年基础教育加一年实践研究”的培养模式。同时建立科研创新平台,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增设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科目,将进入科研创新平台实习锻炼纳入学生的综合考评,促进学生主动进入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学习。明确平台向学生开放的方式和方法,并考虑由此而造成的运行成本负担,从人员、经费、设备、项目等物质方面给予物质条件支持,保障平台对学生进行实质性开放。充分利用高水平实验室作为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二,加强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有效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加快创新思想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以下三种模式可借鉴:一是学校或学院设立专项经费,加强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课程)建设。由教师结合最新科研成果申报,教学内容要求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学生组成团队,自由选修。二是依托国家及省市各类科技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化工竞赛、“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校“希望杯”科技创新大赛、浙江省生命科学竞赛、中国食品学会组织的学科大赛等赛事,在投入一定人力和财力的基础上,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组建竞赛型创新团队。三是以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为目标,本科生参与,在导师的指导下组建课题型研究创新团队。

第三,开设学术创新强化班,建立导师制度。从大一新生中挑选科研素质好、兴趣浓厚的学生,以自愿双选的原则组建学术创新班。实行全程学术导师制,聘请学术功底深厚的教授担任创新班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和学术导师。创新班学生在不影响课程学习和导师允许的前提下,大一即可進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导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培养学术思维,传授学术研究方法。

2.3 构建全球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科技创新复合国际化人才

第一,采用双语或全英文教学,引入英文原版教材和课件,吸收国际先进的教学方式,加强课程体系的国际化。针对本科生很少参加海外专家学术讲座及对外教课程听不懂等现象,可通过低年级学生设立简单食品专业英语课程,开设英文读、写、听、说的短期培训讲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英语授课和讲座形式。

第二,国际化师资力量,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学科的发展战略实现有较强的引领、带动和孵化的作用。加大力度引进海外人才;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以及学校、学院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送往海外名校交流学习;积极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等。

第三,依托现有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包括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等,积极吸纳国外优势高校和研究室的加入,联合建立一系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国际联合实验室。推进国际化学术交流机制建设,定期举办和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论坛。

3 结语

以上是对当前形势下食品学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思考,相信我们的教育能随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蓬勃发展,为我国食品工业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推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及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汪姣,龚园.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4(2):77.

[2] 刘丽霞,刘慧琴.加强国际化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21-24.

[3] 毕家驹.国际化——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3(3):31.

猜你喜欢
信息化时代
浅析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思考
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
网络文学出版的生机、障碍与除障之道
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探析
信息化时代的财务管理变革分析
信息化时代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