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下江西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
——聚焦东华理工大学日语专业

2017-03-14 15:22
关键词:理工大学日语江西省

傅 霞

(东华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据2012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调查和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显示,我国高等院校日语学习者达到67.9万人,具有日语专业的院校已达到506所[1],日语成为在中国外语教育中仅次于英语的“大语种”。近几年,全国各地日语国际研讨大会此起彼伏,日语研究书籍、论文成果不断涌现。日语教育紧跟英语步伐,教学方法不断革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随着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市场多元化需求,日语专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如何紧跟全国日语教育领先发展地区步伐,思考当下江西省内日语专业发展之路成为转型期下的新课题。

1 江西省高校日语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江西省最早是南昌大学于1992年开设日语专业,2000年后陆续有19所*其他19所开设日语专业的省内本科高校为: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九江学院、井冈山大学、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江西科技学院(民办)、南昌理工学院(民办)。本科高校开设了日语专业,在1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日语专业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1.1 日语专业发展缓慢,师资薄弱

江西省除南昌大学开设日语专业较早以外,其他高校基本上是2003年以后开办专业,因此在2004年之后,省内很多高校招收日语专业教师较多。但由于受到江西省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省内高校内部人事制度等问题的影响,新招进的教师多为刚硕士毕业的研究生,缺乏一定教学经验,学科建设中普遍存在学科带头人不足的局面,这成为省内日语专业师资力量面临的显著问题。

江西省日语专业起步最早、影响最大的南昌大学,虽于2011年成功申报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但至今仍未招收硕士学生。这从侧面上也反映了省内高校日语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发展缓慢的问题。从新建专业院校来看,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学校于2004年建立日语专业(三本),2011年开设二本日语专业,日语教师平均年龄不足33岁,师资面临无学科带头人、无高级职称,青年教师苦于不知如何发展的困境。

1.2 日语专业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单一

目前江西省高校日语专业特色不足,高质量、高水平的日语人才相对稀少,难以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据国家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信息发布平台(http://gaokao.chsi.com.cn)上登载的信息显示,江西省大部分高校招生专业名称为“日语”,只有少数学校如江西师范科技大学招生专业名称为“应用日语”,九江学院为“商务日语”,新余学院为“商务日语”。从招生名称上可以看到,江西省高校的日语专业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有待各高校依据本校资源,确立清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据调研得知,有的学校安排基础日语课时一学期平均不到90课时,这对于大多数日语零起点的同学来说,课时明显不足;江西省高校日语专业理论课时较多,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专业课程与实践操作存在很大缝隙,学生操作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学校日语专业缺乏特色课程,日语教育多趋于基础性纯语言教育,缺乏专业特色。以上问题,不利于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3 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从教材选用上看,江西省高校日语专业主干教材陈旧、教学理念欠新颖、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欠丰富。据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江西省大部分高校使用的综合日语教材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的《新编日语1-4》,此教材曾是全国大部分高校日语专业的主干精读教材,在日语专业教育中具有巨大影响力。但这套教材于1994年初次出版,2009年进行过修订,且修改后的内容变动不大,教材主题内容初浅,不太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此套教材注重语法教学,以语法知识为先导理念,很多内容缺乏语言真实语境,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实际上,在当前日语教育转型期下,市场上已经出现很多优秀系列教材,这些系列教材包含视听、口语、日语综合、作文等课程内容,确保学习内容的整体性与知识的有机性链接。新教材还配有教师参考用书、学生学习资料,有的教材还制作了ppt课件,辅助教师课堂,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修改PPT内容。因此,从这些教材使用情况来看,也反映出江西省日语信息滞后,日语教学急需更新教学理念[3]。

在教学手段及方法上,江西省高校日语课堂上黑板板书或是简单的ppt教学课堂情况较多,教学课堂以传统的语法教学为主体。而目前全国外语教学中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正冲击着传统教学,翻转课堂、微课、任务型教学、聚焦型教学、情景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等各种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手段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教学课堂中得到广泛推广,教师们采用了这些方法、手段促进教研相长。

2 聚焦东华理工大学日语专业建设

为能进一步更好地探究省内高校日语专业发展改革之路,本文聚焦东华理工大学日语专业建设中几个方面,以期为江西省高校日语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2.1 确立清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指挥棒。东华理工大学在2014修订版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结合国家指导方针,基于全球经济发展对外贸人才需求的考虑,将 “跨文化交际+经贸商务”列为专业培养的新目标。该目标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在注重学习日语语言的同时,导入语言学习的语境教学与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国际化人才。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的学习强调学习语言本身,也不能脱离语言文化的学习。目前外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热点。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判断,只有加深对中日两国不同文化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好语言、运用好语言,这也是外语人才达到符合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而另一方面,基于学生毕业就业方向集中在深、广、浙一带从事经贸工作机会较多的考虑,学校突出经贸商务日语方向,提出“日语+a(商务)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后,学校不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在2011版人才培养计划基础上,2014版人才培养计划做出了调整:将商务日语做为专业必修课;增加电子商务、国际商法、商务谈判为专业选修课;增加国际贸易实物、商务日语的理论课时;开设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效地实现日语专业+a(商务)方向。此外,学校立项批准建设“和室日本文化体验室”及购买“商务日语综合实践软件”,为更好地实现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条件。

2.2 专业教学改革

笔者从专业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教学评价三方面论述专业教学改革。

更新主干教材。教材服务于教学目的,优秀的教材既能有助于弥补教师水平,也能使教学质量得到统一保证。优秀的教材还体现了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内容、方法。鉴于前文中论述省内高校日语专业出现的问题,在了解到近几年日语教材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优秀书籍之后,东华理工大学通过日语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对比研讨目前北京高校中使用较多的日语主干教材。其中《基础日语综合教程》(高教版,2011),《综合日语》(北大版,2004年第一版,2009年修订),《新经典日语基础教程》(外研社版,2014)三套教材为“国家十一、二五优秀教材”。选定教材后,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教材理念,调研了解教材在北京高校使用情况,不断更新教材使用方法。

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随着教材、教学理念的更新,势必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调整。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利用网络资源、智能手机微信平台、微课等多种现代科技教学手段,能够满足学生线上线下学习,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让课堂不再枯燥。在校内,教师不断研讨翻转课堂、合作教学、任务型教学、聚焦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目前已完成任务型教学、合作教学校内课题,在研讨将传统课堂翻转为学生课前学习、师生课堂探究的综合日语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改革学习评价机制。学习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机制。在传统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中,一般采取将期末考试成绩做为评价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西方基础教育领域中,兴起了评价理念。经研究者近一步研究,在学习评价中逐步强调Assessment for Learning(AFL,即为了学习的考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东华理工大学日语教学活动中将这一新评价引入评价机制中,注重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成长证据,制作学生学习档案袋,通过平时评价和期末考试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2.3 拓宽学生“出口”途径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离不开社会的检验,更好地无缝衔接学校教育与学生“出口”就业问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因江西省与日语专业相关的行业很少,东华理工大学利用与深、广、浙较近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与邻省市日资相关企业建立专业就业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合作机制。合作机制从两方面着手,(1)输送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相关知识,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动态,以市场为导向,拓宽课本知识。(2)与企业建立“预订人才”模式[4]。企业提前到校选定专业人才,公司不定期派遣培训师来校指导,增加校外导师。学生也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公司实习,体验企业生活,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学校到企业的人才培养无缝衔接,这是校企双向的选择,也是互惠互利的举措。另外,在加强国内校企合作的同时,学校大胆尝试与日本海外企业建立寒暑期的短期合作,让专业学生跨出国门,在有利的语言环境下得到语言锻炼、体验日本文化,也有利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学校与杭州维杰思科技有限公司、无锡软通动力等公司签订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协议,打算进一步实现校企合作机制,建立“预订人才”模式。与海外建立实习基地的项目也在近一步开展。

另外,东华理工大学在日语专业办学中,为扩大学生国际化视野,与日本城西国际大学签订2+2(国内两年、日本两年)、3+1(国内三年、日本一年)合作办学协议,学生可以在日本辅修其他学科,拓宽日语专业学生知识,提高专业教育水平。

3 展望江西省高校日语专业发展

在转型期下,江西省高校日语专业的建设,可以结合本校优势资源,培养“日语+a方向(IT、商务、旅游等)”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有了清晰的培养目标,才能促进教学相长,带动教学改革,进而促进教学研究,但这一切都应该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前提。因此,了解教师发展途径,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1 教师发展途径

据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问卷调查,许多教师认为日语教育研究较难原因有 “没有途径获取最新信息”“未受过专业教育”“不懂研究方法”等[5]。这如同我省大多数教师在《江西省高校日语专业现状问卷调查》中回答“师资力量薄弱,急需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一样,教师急需了解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途径。

北京日语研究中心,是中国教育部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共同创建的日本学教育与研究机构,其前身为“太平班”,曾培养早期的全国日语教师600余人,开设日语硕士、博士课程,每年定期举行寒暑假全国日语教师培训班,在提高全国日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带头作用。日研中心还拥有丰富的日语书籍,为从事日语教学的全国教师提供免费阅读服务。另外,转型期下全国各地日语研究机构不断推出日语研讨会,会议信息可通过“日本文化中心”(http://www.jpfbj.cn)网址进行查询,该网址还包含赴日进修途径等信息。另外,鉴于地方高校日语师资发展困惑,日语界专家不断出版了关于教学方法的书籍,如201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共同策划了《日语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就语言理论与教学、协作学习、对比研究与教学、科研方法、教学法、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教师与学生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3.2 建立高校发展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俗语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发展固然重要,但如果集合大家力量,更有利于省内高校日语专业的发展。虽然日语专业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大语种”,但从招收人数看,每所院校招收人数一般为30至60人左右,招生人数相对偏少;开设日语专业的本科高等院校在南昌(12所)、赣州(3所)、景德镇(2所)、井冈山(1所)、九江(1所)、抚州(1所),分布比较集中。招生人数少且分布集中的现状使得高校联合发展更加有利。但到目前为止,省内日语教学竞赛、交流活动较少,教师缺乏交流、了解外界的机会,学生缺乏锻炼、相互学习的机会,因此,在《江西省高校日语专业现状调查问卷》中,“希望提高省内校际间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的呼声很高。

在日语教育进入转型期下,探索适合江西省高校本科日语专业发展之路,更新教学理念,需要从事日语专业教育者们的共同努力[6]。限于篇幅,日语专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还未完全展开,期望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探讨。

[1] 游衣明.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1-16.

[2] 修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1-6.

[3] 曹大峰.面向大学本科教育的日语教学语法建设-理念、内容、方法的更新与发展[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2):9-17.

[4] 程丽红,杨伟峰,易萍华,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51-153.

[5] 冷丽敏,林洪,等.教师、课堂学生与日研教育 日语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8-112.

[6]章国平,李云辉.转型时期大学生的社会信任问题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69.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日语江西省
昆明理工大学
模拟成真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考了个大的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