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路径

2017-03-14 15:22李德平
关键词:大学生活动文化

李德平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作出了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三个贴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为新时代推动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创业文化研究既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又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开展创业文化研究正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为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供支撑力。进入新时代,创业活动日趋频繁,如何在文化发展战略框架的指引下,建设健康、文明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创新创业文化的提升,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创业型经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使用过“文化初期”[1]等用语,在《人类学笔记》中曾沿用摩尔要提出的“文化时期”[2]、“文化生活 ”[2]等词,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 “文化的状态 ”[3]等提法,系统考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文化概念的种种用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广义、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文化概念的。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及其产物的同义语。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产物。创业教育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创业者必须学习才能获得,具有复合性的整体特征。文化的存在形式主要有:物质形态、制度形态、观念形态、活动形态、心理形态。我们着重探讨创业文化的制度形态、观念形态、活动形态和物质形态。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观念文化

对于大学来说,创业文化是指一所大学在实施创业教育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崇尚创业精神、鼓励创业行为、宽容创业挫折等关于大学生创业行动的文化[4]。因此,高校应当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探索观念形态的校园文化,以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

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应该自觉强化课程教念。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是在以真理为力量征服人的过程中及其基础上对人的价值引导,这是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特点所在。

要加强创业典型宣传,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创业文化的观念形态是要经过长期的积累、不断宣传才能转变的。高校必须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宣传、教育、支持、鼓励创业,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将浙江商人那种“走遍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创业精神宣传深入人心,引导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敢为人先,在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业文化环境,形成开放、开明、包容的文化氛围。要鼓励、褒奖大学生创业者,更要宽容、体谅创业失败者。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引导、鼓励、支持、尊重大学生创业的氛围[5],青年大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初生牛犊不畏虎、敢做敢为的创业激情才能被激发出来,才能真正形成“在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理念。

2 加强校园基础建设,彰显物质文化

高校的物质环境也叫学校环境中的硬环境,硬环境包括周边环境、校园布局、建筑设计、绿化美化、教学设施、教室布置等[6]。校园的物质文化形态是学校的物质基础,校容校貌是校园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师生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师生活动的精神家园。作为师生活动的空间,学校的物质形态也蕴含着某种哲学、文化和教育理念,办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培养目标等都渗透在校园环境之中,他能够激发师生的潜能,感悟其深邃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进而改善其行为、涵养气质,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科学规划校园设施,营造隐性文化氛围。物质环境是创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物质形态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相对稳定性,一经形成,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并发挥长久作用。在大学里物质形态的内容很广泛,如庄严的建筑、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场所、校园绿化、教室、校园人文景观与各类设施等,它们使学生来到学校就感到快乐[7]。物质形态可以成为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的外化,优美的物质形态能够传达一种广博、深邃的文化格调,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高雅的文化气息,并在这种气息的熏陶下自由地学习各类知识,独立思考,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积极地进行创造,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要求,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建设上,要体现创业教育的主旨。马克思指出:“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8]。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创业文化中的物质形态的整体规划与建设,要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生在对校园景观进行反复解读和体味的过程中,不断塑造自身,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拓展了自身的视野,也造就了自身的品格[9]。校园的设施设备、图书资料要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求。要充分发挥校园物质形态所具有的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造、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方面的功能,营造有利于提升创业素质的校园文化。

3 构建科学的育人制度,体现制度文化

创业文化中的制度建设必须满足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各类制度要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主题相一致,还要与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相联系,要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这就要在学生管理的观念、学籍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制订科学的管理制度。

树立“主体性”的学生管理理念,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在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教育当中来,同样学生管理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将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在现行的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10]。树立“主体性”的学生管理理念,从学校角度来看,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从大学生的主体自身来看,通过学生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构建科学的学生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高校要遵循学生个体差异性原则,采用因人施评的策略。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11]。他认为个体身上存在着相对独立的、与特定认知领域知识相联系的能力,不能一个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方法要多元化,对大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德、智、体等要实施分阶段评价,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这样就有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差别、个性差别,来实施适当的、灵活的评价方法[12]。评价结束后,要为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得到很好的个性发展。在评价中要注重过程评价。由于人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特别是对创业人才来说,注重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有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完善各项配套机制,保障创业教育有序开展。制度形态是创业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创业制度直接反映了创业文化。高校要围绕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逐步向创业型大学发展,要围绕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出台相应的创业教育配套措施,不断健全创业教育制度。改进学籍管理制度,大学生创业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可能在创业过程中不能按时毕业,需要高校除按照新的学籍管理规定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之外,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学生在校创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立足专业创新,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有专业人员负责指导大学生创业。有专门人员、专门的创业教育方案、专门的指导场所,并建立创业教育目标责任考核体系,通过开展创业政策解读、创业技能培训、市场前景调查、创业项目研究等活动,使大学生尽快掌握创业技能。同时,高校要适当地开辟途径,通过建立校友创业基金等形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方面的平台,为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 开展良好的校园活动,突出活动文化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和基石。创业文化中的活动形态是指各种文化创造和传播活动,以及文化团体和设施。如各种学术活动、文娱活动,文化出版机构、学术机构等[14]。活动形态是创业文化中的有形载体,是教育者为了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寓创业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统一的重要形式。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责任感。”这一要求也指明了创业文化中的活动形态的载体和作用。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充实课程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渠道。通过社会实践能更好地发现社会需求,学生在实践中处理遇到的各种困难,需要动手、动脑,在解决这些具体问题时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锻炼综合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社会实践主要有社会调查、劳动锻炼、科技服务、技术培训、产品促销等活动形式。

加强社团建设,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学生社团是广大学生为培养各种能力,开拓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挖掘潜能,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而自愿组织发起的群众性的非正式团体[15]。是学生组织直接面向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主要途径,相对于其他活动形态来说,它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自愿性、群众性等特征。当前高校的社团主要有学术性社团、文体性社团、服务性社团、科技性社团等。社团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阵地,是吸引大学生探求知识的窗口,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自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以创业型社团为依托,通过开展党团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等各类活动渗透创业活动的内容,来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

拓宽校园活动形态,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文化的活动形态是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素质培养最直接的方式,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学生对创业文化最直接的体验。一是开展相关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高校通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文化节、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演讲赛、创业培训班等活动,活跃校园的创业文化氛围。二是将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通过文学、音乐、美术等人文知识的学习提供大学生的创业人文素材,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三是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可以利用假期开展各类创业调查、走访创业者等活动,了解创业者的基本素质,通过参与企业工作掌握企业的运营现状,从而提高自己开办企业的能力。对于创业成功的学生,学校鼓励其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创业事迹展、创业报告会等创业成果展,加大宣传推介的力度,大力营造创业光荣、成才光荣的浓厚氛围。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芮鸿岩,杨桂元,林刚.大学创业文化的培育路径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0(9):65-69.

[5]陈霜霜,贾春梅.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23):89-90.

[6]石中英.公共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周光礼,范方.物质景观·隐性课程·审美教育——对校园物质环境育人功能的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3-76.

[10]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1] Sternberg R J.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by H. Gardner[J]. American Scientist,1984(4):394.

[12]李远煦,赵月峰.现行大学生评价体系导向功能失衡的实证分析——基于高校教育主体评价的角度[J].社会科学战线,2010(10):274-276.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72.

[14]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5]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大学生活动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