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复兴与传统节日的回归

2017-03-15 17:46萧放
中国德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民族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重要时间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呈现。传统节日在受到持续近一百年的冷落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缓慢回归,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节日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标志与成果。本文梳理这一过程,以充分展示传统节日的回归对于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明的重要意义。

一、传统节日回归的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大政方针的历史性改变,人们逐渐改变了此前将近百年的对待民族传统的激进政策,重新评估民族传统的内涵价值。《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群众来信,题目是《为什么春节不放假》和《让农民过个“安定年”》。“农民一年到头,春节是放假休息的时候。说实在的,春节不放假,搞疲劳战术,群众过不好年,心里不痛快,干活也干不上劲!”1980年春节恢复为公共假日。

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社会日益成为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中国面临着全球化浪潮的强劲冲击,中国民族主体文化价值也日益显现出来。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21世纪初出现的“国学热”等,人们都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当然,我们还要看到20世纪后期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教科文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计划与保护行动,对推动中国传统复兴运动有着重要的启示与促进作用。在国内外的合力之下,中国政府承担起保护传统文化的历史任务,2003年中国文化部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政府层面积极而正面的评价。

人们开始重视民族文化问题,以前认为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是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负资产的传统文化,在这时变成了人们精神满足的资源。因此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引发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导火索。

二、传统节日回归的重要途径

21世纪初年的强大网络舆情,促成了政府复兴传统文化的更大决心。2004年5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的标题文章。这篇权威党报的文章如历史上其他文章一样成为政府对传统节日态度显著变化的风向标。接着中国民俗学会利用自己的学术力量为政府撰写了关于传统节日历史源流与传承方式的对策建议。中国民俗学会为了推进传统节日假日化,于2005年2月14-15日,在北京东岳庙与北京民俗博物馆联合召开了首届东岳论坛暨“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5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就东西方的时间观念、传统节日和法定假日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外学者专题研究节日文化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民俗学会等非政府组织及专家学者为传统节日复兴的不懈努力下,在国家文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出现重大变化,不仅是简单的不要冷落的问题,更是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资源为民族文化建设服务。

2005年6月17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与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的通知。这一通知是中国共产党首次系统评价中国传统节日的纲领性文件,《通知》对传统节日高度重视,予以积极的正面评价。《通知》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因此,要加强传统节日内涵研究,重视传统节日教育进入学校,传统节日教育要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社会上要精心组织传统节庆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积极探索保护传统节日的措施和办法,使传统节日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强调依法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部门要认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此前一直处于民间呼吁状态的传统文化复兴活动,获得政府层面高度肯定与积极推进,从而成为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为了有效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2005年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日程。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了国家行政工作范围,这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从此步入快车道。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公约精神下,中国传统文化取得了合法地位,传统节日是其中耀眼的内容。

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影响到海外华人,2004年美国纽约州州长签署法令确定春节为华人和有此需要的亚裔的法定假日。海外华人的春节成为法定假日,反过来影响国内情绪。2006年2月5日,法国巴黎华人聚居的13区举行规模甚大的春节彩妆游行。这天芝加哥等地华人也举行了大型巡游活动。同年2月4日,马来西亚7万华人在槟城举行“全国新春大团拜”活动,国家元首都赶赴现场参加。印尼总统也出席在雅加达举行的华人春节庆典活动。传统节日在中外呼应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6年是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国家与社会全面重视的年份。在北京带动下,在城市被禁止燃放了多年的鞭炮,在春节期间陆续燃放,节日气氛明显增强。2007年国务院开始为传统节日放假调研,确定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公共假日。2008年正式实施。系列传统节日成为公共假日,这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的第一次。

在此期间,中央文明办为了落实2005年五部委《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精神,在全国发起了“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要求政府文化部门、媒体与社区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系列节日主题活动,促成社会达成复兴传统节日文化的共识。在中央文明办的持续推进下,中国民俗学会的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积极在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公益讲堂、学校、社区等广泛宣讲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复兴活动有声有色。《人民日报》2014年4月4日发表了“‘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十年回眸”专题文章,回顾十年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成绩:“十年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效果,推动传统节日不断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成为人们心中的爱国节、文化节、孝老节、仁爱节、节俭节、绿色节、情感节,展示出与时代发展同向而行的强大正效应”。

三、传统节日回归的重要实践

中国传统节日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得到重振和复兴。我们不妨以中国几个重要传统节日为例,看看传统节日在当代中国复兴情况。

春节是传统节日体系中首要大节,传统节日的复兴从春节开始。春节本义是家庭团圆的节日,但在强调民族国家的当代,春节是官方民间公共的假日,也是全民族的庆祝日。在国家政治的框架下,为了显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中国相关政府机构近20余年推出了三大举措:一是结合时代变化的需要竖立新的年节象征,以四海同乐的春节联欢晚会,聚合海内外中华儿女。中央电视台在1983年策划推出了影响深远的春节联欢晚会,从此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大年夜全国人民共享的“年夜饭”。二是春节长假保证人民的娱乐休闲时间。春节法定假期的延长是春节传统复兴的时间保障。在传统社会,大年是与民休息的大日子,从唐宋开始一般有3至10天公休假日,长的甚至一个月,官员封印,农人休息。民国初年大年尚有一天假日,后来取消。新中国成立之后,春节确定为法定假日给三天假期。春节长假始于1999年。春节是回家的日子,从正月初一到初七的7天长假,给数千万离乡离土的游子提供了回归故里、享受家人团圆幸福的时间,大年前后城乡之间来回移动的人潮构成了当代春节的一道风景。三是恢复传统春節民俗。随着春节地位的日益提升,春节的传统民俗逐渐回归到百姓节日生活之中。春节祭祀、春节拜年、春节社火巡游表演等传统民俗重新成为年节的节日要素。

特别是迎年鞭炮的重新响起,是中国传统年节复兴的重要标志。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城市禁放鞭炮的做法,到21世纪初期发生了改变。为了营造传统节日气氛,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200多个城市,在2006年前后相继解除了年节禁放鞭炮的禁令,由过去的一律禁放,改为有限禁放,市民在过了十多个无声无息的春节后,又迎来了喜庆的鞭炮声,人们重新享受着热闹欢乐的春节。

春节之外的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在21世纪初同样受到人们的重视。经历了革命浪漫之后,人们重新认识传统的价值,人们依恋着对传统节日的温馨记忆与天然情感,将传统节日视为回归家庭、牢固亲情友情的重要方式,这种发自民间的怀旧情绪,是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动力。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亡灵的日子,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清明定期入境祭拜黄帝陵认祖归宗举动对中国清明祭祖活动的复兴有着直接的推动。1979年陕西恢复了中断15年的祭陵活动。2002年清明,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人士共祭黄帝陵。2004年 4月4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代表国家对黄帝陵进行国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出面祭祀人文先祖,其象征意义极为深远。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现代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民族文化的根脉意识日益强烈,同时,文化多样性的主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也促成了人们对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价值的重新认识。2008年,清明首次列入国家法定假日。

端午节在当代中国地位的凸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直接相关。2004年,中国媒体报道韩国准备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则消息引起了中国大众的强烈反应,发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被邻国准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普通中国国民来说在情感上不能接受。国民的激烈反应在于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正在寻找文化自信,端午节申报事件成为激活文化自尊的导火索。其实,事情的真相是韩国准备申报的是端午祭(韩国1967年认定的13号“重要的无形文化遗产”),与中国端午节不是一回事。但端午事件对中国国民重新认识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是一次速成教育,是推动政府重视传统节日保护的重要契机。新世纪以来中国知识界屡次呼吁重视传统节日,但政府、民间反映冷淡,本次意外事件刺激了国人神经。本来被多数中国人忽略甚至遗忘的节日,一夜之间家喻户晓,这是传统文化在传媒时代的胜利。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正在改变,他们不仅在乎物质生存,也在乎精神生存。

七夕节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它直接应对的是西方的情人节。中国本来没有情人的概念,中国重视的是家族社会关系,节日是服务于这种家族文化需要的。七夕节是传统中国的女性节日,女性庭院乞巧是主要节日习俗,伴随七夕节日的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这一节日在传统社会是一般性节日,在传统社会生活中不大重要。20世纪末叶以来,西方节庆文化进入中国,对追新慕异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情人节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受到西方节日的启发,或者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人们发现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中有两情相悦的节日元素,于是对七夕进行改造,有意识地遗忘乞巧节俗,而扩张男女相会的节俗传说,提出七夕为中国情人节或爱情节的说法。2005年,有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将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侣节,这反映了官方利用传统节日倡导民族文化的态度。同时,一些热衷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他们利用传统七夕节来满足他们的情爱需要,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印证他们爱情的忠贞。近年来,地方政府部门与商家开始利用七夕节日策划相关文化活动,如2005年福建文化厅在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举办七夕国际风情节,并举办中国传统节日高峰论坛;2006年在河北邢台天河山举办第二届七夕爱情文化节;2007年8月19日(七夕节)第二届东方情感文化论坛在南京举办,号称东方情人节,举行万人相亲会;同日,舟山举行首届桃花岛中国七夕爱情文化节,情侣们在海边看牛郎织女相会,进行“山盟海誓”爱情漂流瓶放漂活动。无论是爱情节还是情人节,七夕节俗的新扩展给传统的七夕节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大节,一向受到国人重视,民间仍然依照传统方式隆重庆贺这一节日。传统社会的中秋节有祭月、拜月、赏月、丰收庆祝、商家账目结算等活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秋祭月拜月习俗作为旧习俗被废止,赏月也带上了宏大的民族感情,人们常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强调中国大陆与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的情感联系。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对中秋节相对淡漠,国家政治生活中以国庆节为最重要。20世纪后期以来,中秋节重新受到重视,官方中秋节主办中秋晚会,商家营销中秋月饼,亲人互相馈赠礼物,互致节日问候。近年来流行的手机短信也为中秋节日增添了新的情趣,人们用美妙的言辞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与祝福。

重阳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重阳传统节俗是秋季户外登高活动,是祈求健康与长寿的节日。重阳在明清以来是次要节日,人们对它不大重视。但在20世纪末传统节日复兴中,重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重阳的兴起与中国当代社会语境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正步入老龄社会,关爱老人成为现实的社会需要。人们利用九九(谐音久久)重阳中祈求长命的传统节俗为老人祈福。1989年政府将每年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重阳时节城乡各地都开展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活动。

20世纪末叶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传统节日处于全面复兴的历史阶段。在全球化时代,政府对传统节日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功能与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提出以传统节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六个节日列入其中。从国家层面保护传统节日这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屡被抨击的传统节日终于由旧习俗升华为“文化遗产”。广大民众充分地享受并创造着属于“我们的节日”,他们在传统节日中找到了久违的人性的温暖。

【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李 敏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传统节日礼
MINORITY REPORT
Tough Nut to Crack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