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是“飞虎队”?

2017-03-17 18:09谭立威
航空知识 2017年2期
关键词:航空队陈纳德飞虎队

谭立威

从小圈子到普罗大众

经过这些年不断地宣传和普及,现在提到美国援华抗日的“飞虎队”,基本上不会再出现多年前那种尴尬的情况。当年年纪略大的人听到“飞虎队”三个字很可能想起的是电影《铁道游击队》,而年轻人或许首先想到的是警匪片中的香港特警。

严格意义上的“飞虎队”,是中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中国政府和陈纳德组建这支部队的时候,美日尚未宣战。因此它隶属于中国空军编制之下。注意这些“飞虎”身后的P-40战斗机,涂有第三中队“地狱天使”标志,机徽也是当时中国空军的青天白日。这种机徽涂装一直持续到1942年“飞虎队”合同期满解散以后。

类似的笑话真有不少。2015年10月底去世的两航老人孙正佛先生,生前曾给我讲过一个。家住北京通州的孙老说,有次出门他打了辆出租车,上车之后就跟司机聊闲天,他问司机:“你知道两航起义是怎么回事吗?”司机很抱歉地说,“还真不知道,要不您给我讲讲,是哪两个银行起义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航空史学界经历了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陈纳德曾经与国民党政府有瓜葛,有关他领导下“飞虎队”的抗日战史还存在着小小的禁区。即便如此,“飞虎队”的传奇故事那时已经开始在军事爱好者的小圈子里流传。尽管现在看来,那时我们其实对“飞虎队”也知之甚少。在大多数军事历史迷眼中,除了其领导人陈纳德将军外,“飞虎队”更像是一个面目模糊的群体。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网络时代蓬勃兴起,带给中国社会的巨大冲击是大多数人始料不及的。进入新世纪后,“飞虎队”这段曾经被隐没的历史,借助网络的力量,终于重新开始在神州大地上广为流传。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2003年11月的一天,美中航空历史遗产基金会的华建宁先生来我工作的杂志社里,透露“飞虎队”老兵要来北京的消息。那时我内心无比澎湃。

那次,华建宁先生负责在北京接待3位来访的“飞虎队”老兵及其家人,他来就是想问问我们是否有兴趣采访老“飞虎”们。说实话,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那支我少年时代心目中传奇的“飞虎队”居然还有人健在。更不可思议的是,有一天我居然还有机会见到他们!

那天下午华建宁先生走后,我和主编王宁生先生在办公室里商量具体的采访计划,以及与新浪网合作联合报道“飞虎队”老兵来京的种种细节。记得我当时兴奋到完全无法坐下来,在办公室里不停地抽烟,不停地走来走去。我们两个人一下午几乎抽光了一整条“红塔山”。

2003年11月20日午后,北京国际饭店的小咖啡厅里,我坐在老“飞虎”迪克·罗西(John Richard “Dick” Rossi)和罗伯特·雷赫(Robert F. Layher)身旁,听两位老兵一边喝咖啡一边与我的同事聊着“飞虎队”的往事。

我当时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恍若时空穿越了。

当天下午,我们与新浪网军事频道联合策划了“飞虎队”老兵的网络直播。那时新浪网总部还在海淀万泉河的一个小办公楼。我们陪同两位老兵从北京建国门附近的国际饭店出发,路上遭遇中关村的大堵车。其实我们比预定的直播时间只晚了10多分钟,但是新浪网那边已经要崩溃了。无数网友早早就从网上涌入嘉宾聊天室等待,当直播时间已到而老兵还未出现时,网友们几乎要“暴动”了。

在新浪网嘉宾聊天室里,两位“飞虎队”的美国老兵首度出现在中文网络上,与广大中国网友通过互联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让网友们最直接地了解到了真实的历史,社会反响非常好。我记得那之后的一个星期里,我们杂志社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了。

这是“飞虎队”的历史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在中国大陆广泛传播,引发了国人对“飞虎队”的关注以及对抗战史的重新认识。那是2003年11月20日。

到底谁是“飞虎队”?

那之后,国内的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对“飞虎队”的相关历史进行了大量的挖掘工作。特别是围绕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的海量报道,让“飞虎队”越来越成为国人家喻户晓的名字。

然而在各种媒体报道中,往往会混淆一个概念,就是谁是真正的“飞虎队”。

严格意义上讲,所谓的“飞虎队”仅指1941~1942年间,完全由志愿来华参战的美国飞行员组成的,在中国空军编制下对日作战的那支航空兵部队。其正式番号是中国空军第一美籍志愿大队。美籍志愿大队的英文是American Volunteer Group,其缩写为AVG。

抗战时期,中国军民饱受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之苦,这支由美国飞行员组成的空战部队一次又一次在蓝天之上挑战日军的英勇之举,曾深深地激励和鼓舞着中国军民的斗志,因此他们被中国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飞虎队”。这个非常具有中国古典意象的稱呼,被意译为英文Flying Tigers,并在世界范围广为传播。

这是2016年10月15日媒体拍摄的照片。条幅文字很让人迷惑。在介绍本次活动的网站www.flyingthehump.com上,英文原文说得很明白:D日涂装的C-47“兔八哥”号归属于“飞虎队组织”(Flying Tigers Organization。注意,“飞虎队组织”是个民间机构,不是历史上的“飞虎队”)。它到中国后,将在机身一面重新涂上中缅印战区标志,另一面涂上中国航空公司标志。所谓D日涂装,是指机身后端和机翼根部的黑白条纹,是盟军在欧洲诺曼底登陆作战期间的涂装。它怎么就变成了国内某些机构炒作的“飞虎队”飞机,还重飞“驼峰”?真有点云山雾罩了。

狭义上说,“飞虎队”仅指这支中国空军编制下的美籍志愿大队。但是,中国民间出于对“飞虎队”领军人物陈纳德将军的热爱,同时对部队番号沿革又缺乏了解,因此习惯上把抗战期间陈纳德将军指挥过的所有部队,包括中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美国陆军航空队驻华空军特遣队和第14航空队,以及曾在第14航空队作战序列下的中美混合团,乃至二战期间所有驻华的美军航空兵部队都笼统地称为“飞虎队”。

近10年来,在国内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所谓中国大陆“飞虎队”队员,基本上都是原中国空军中美混合团(又称中美混合联队)的中方飞行员。这个中美混合团是当年为了便于中美军人联合对日作战,以中国空军第一、三、五大队与部分美国军人混编成的一支部队,列入美国陆军航空队第14航空队的作战序列下。第一大队是轰炸机大队,第三和第五大队是战斗机大队。由于中美混合团曾在陈纳德将军的麾下作战,因此经常也被含混地称为“飞虎队”。

2005年8月15日,原中国空军中美混合团第五大队17中队战斗机飞行员彭嘉衡先生在新浪网嘉宾聊天室做纪念“八·一五”的直播时,我曾有幸担任那期直播节目的主持人。我在开场的时候说了一句“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飞虎队”的老英雄彭嘉衡老先生”,当时彭老马上就非常明确地更正说,“你刚才讲我是飞虎队的成员,我要申明一下,我并不是真正的“飞虎队”的成员,“飞虎队”是由民间组成的志愿队,42年之后他们就解散了”。

近些年来,有媒体不断报道所谓中国大陆“最后”一名“飞虎队”队员去世的消息,一而再,再而三,让人永远搞不清楚哪次是“最后”。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飞虎队”仅指美籍志愿大队(AVG),那支部队没有华人飞行员。即便把原中美混合团的中国飞行员也算作“飞虎队”,至今原中美混合团第一大队飞行员何其忱先生还健在,他就住在位于天津著名的五大道的民航宿舍。这没完没了的“最后的飞虎”又从何谈起呢?

“飞虎队”飞越驼峰?

随着这十几年的不断普及,中国社会对“飞虎队”、“驼峰”空运都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误区,那就是认为抗战史上著名的战略空运“驼峰”空运行动是由“飞虎队”完成的。

相信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抗战期间著名的“驼峰”空运任务,主要是由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总队,即Air Transport Command(ATC)和中国航空公司(CNAC)执行的。真正的“飞虎队”,即美籍志愿大队(AVG),仅有3个战斗机中队,不可能参与“驼峰”空运。

我在研究当年为“飞虎队”组装过P-40战斗机的垒允飞机制造厂历史时,曾通过书信请教过多次驾机飞越“驼峰”的原中国航空公司传奇飞行员陈文宽先生。现居美国的陈老告诉我,当年他曾驾驶中国航空公司的运输机为“飞虎队”运送子弹,就是因为AVG没有自己的运输机。

陈纳德将军指挥下的美国第14航空队,确实曾有少量的运输机,而且参与过“驼峰”空运,但并非“驼峰”空运的主力。而且从严格意义上讲,第14航空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飞虎队”。

遗憾的是,“飞虎队”飞越“驼峰”的这种错误观念,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就在不久前,一个称为“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的机构,成功组织了一次名曰“飞虎队C-47运输机重飞驼峰航线纪念活动”。在那架重飞“驼峰”航线的C-47机身上,甚至还涂有一个长长的商业网站的网址。

我对这个“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缺乏足够的了解,上一次听到同样名字是在两年前。当时,不少人对某“最后一位中国飞虎”的身份颇多保留。更有历史当事人对这位先生的“传奇故事”有所质疑。我对此事的前前后后略微知道一些,因此就把2005年和新浪网采访彭嘉衡先生的录像剪辑了一下,把有关部分公布在网上,做了一个佐证。

然而很快,就有南方一家媒体公布了一份所谓“足以证明”这位先生“飞虎”身份的材料。这份材料就出自“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而这个所谓“证明”,不过是以这家委员会的名义写给重庆市长的一份短信,信上说,听说这位二战老兵病了我们表示关切云云。这封信并没有出具任何足以说明该先生曾在“飞虎队”(不管是狭义上的还是广义上的)参与过作战飞行的證明。

往事已如云烟,不提也罢。可是作为一个以发扬光大“飞虎队”历史为己任的机构,“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是否应该负责任地把有关“飞虎队”的历史讲清楚呢?本来已经有大量误导公民历史认知的非专业性媒体报道,历史委员会就应该澄清史实。“飞虎队C-47运输机重飞驼峰航线”这样的说法,未免显得有些业余,这与一个专业历史委员会的身份颇不相符。

抗战史在中国社会上本就有很多误区,而“飞虎队”驾驶C-47运输机飞越“驼峰”航线这样一个错误观念,会不会经过某些机构大力推广宣传后,进一步误导公众呢?

告诸往而知来者。真实历史不去说清,手撕鬼子这样的“历史”神剧就会大行其道。教训深刻,不是吗?

责任编辑:吴佩新

猜你喜欢
航空队陈纳德飞虎队
彩色照片里的中国(1944~1945年)
《少数给中国的飞机:飞虎队的诞生》
谁愿意去完成这个必死的任务?
美国最后一位“飞虎队”成员去世
陈香梅:与陈纳德的一千个春天
飞虎40年
陈纳德在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