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017-03-17 08:05邓怀勇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年16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校企合作培养

摘 要

信息素养是高职学生综合能力体系中的基础能力,是影响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本文是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为企业提供高技能知识型可持续发展人才,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无缝对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视阈下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 校企合作 培养

随着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由高新科技产业驱动,以创新创业为核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实施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信息素养作最基本的一种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学生提出的迫切需求、是开展创新创业的前提、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根本需要、是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也是新时代公民应该掌握的基本生存技能。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只有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到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中,共同剖析员工信息素养的内涵,共同搭建信息素养培养平台,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员工。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1.1 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的定义最早是1974 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 柯斯基首次提出“ 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其后, 随着信息素养研究的不断深人, 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也说法不一。其中比较权威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89年给出的定义, 即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需要信息, 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能力。 其中,最基本的信息素养是信息能力。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高效的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1.2 信息素养构成要素

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应该涉及信息知识、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信息伦理几个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表现为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和批判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且追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2 企业对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分析

2.1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逐步的深入和发展,各企(事)业对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这样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同样对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和加强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综合能力,如何将企业对员工信息素养需求和高职学院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紧密联系起来,探究适合高职发展实际的高职信息素养人才培养的策略,使高职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和个人未来发展,增强企业需求与高职学生培养目標的融合,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和岗位需求能力,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是各高职院校教育一个重要课题。

2.2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心要性

目前,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具体表现在:

(1)信息意识淡薄;

(2)信息能力较差;

(3)信息道德有待于提高。

其中,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如何获取文献资源尤其是电子信息资源较为陌生,以致于变得越来越“不会使用现代图书馆了”,具体表现是不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真正信息。二是利用信息盲从无目的。调查表明,大部分高职学生有目的地利用信息资源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许多学生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地阅读书刊。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往往不知从何下手,造成盲目借阅的局面。三是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许多学生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某项活动而去选材、收集资料,应付了事。

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有待提高表现在:据调查,在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诸如对“计算机犯罪”、“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的认识上,有相当多的学生仅认为“计算机犯罪”属违法问题,只有少数学生了解“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也是违法或不道德范畴。再如,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的情况屡屡出现。这种状况说明高职学生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而且,主要反映了信息化社会信息道德内容的更新和变化发展。

总之,当代高职学生信息道德水平等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当前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信息道德素养的培养。

3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3.1 课程体系不完备,没有明确的信息素养的标准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或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技术”及“信息检索课”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课和教育技术则侧重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文检课侧重于对信息资源的查找和检索技能力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很明显单单靠三门单薄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三门课程在高校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文献检索这一课程,即使很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多数也被安排为公共选修课,其课时数随学期其它课程课时数多少而定,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近年来我国对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教育专家的认可和广泛关注。但是在就我国现在的状况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也并不完善,对其过程中的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量与操作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至今也没有相关文件来指导和评价有关信息素养的教学与实践。

3.2 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

构成信息素养的三个要素(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目前的信息素养教育过多地强调信息技能的学习,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经常被忽略。信息伦理与道德从根本上就是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的中德育教育,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对象没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意识,那么他所掌握的信息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将越大。因此,笔者认为信息素养中伦理道德的教育是根本,我们的教育应该重视它,积极地寻求一条提升信息伦理与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3.3 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

许多资料表明,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部分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落伍”于新的信息素养要求。在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上有误区: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在许多教师看来,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在于计算机操作,片面追求技术的深度与广度,而不大顾及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与研究。

4 校企合作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4.1 通过学科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实际上渗透在学科教育中。

(1)信息意识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信息需求和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信息的效应。社会学、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等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基础,相应学科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极为重要。教师要结合现实,以学科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流传递和利用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2)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渗透在伦理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教育与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信息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如计算机犯罪、对知识产权的侵犯等)以及信息化社会伦理规范的内涵及其构建等内容进行培养。

(3)信息能力的培养渗透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大学生相应的技术应用和技能的掌握,并將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4.2 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1)构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使之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

(2)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步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带动全校师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使高校校园真正成为一个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环境。

(3)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各种各样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课也是一种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4)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图书馆在校园网中应该起到文献资源中心、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素质教育中心的地位,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大部分高校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完成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改造,电子阅览室、网络阅览室等已具规模,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图书馆最终要将学生吸引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洪流中来。

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高职学生整体信息素养,做到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使之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寅.略谈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2]王丹.数据挖掘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9).

[3]潘锋.浅谈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4]段利文,包华林.数据挖掘理论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作者简介

邓怀勇(1979-),重庆市永川人。硕士学位。现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计算机应用。

作者单位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 402160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校企合作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