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03-20 09:10李奉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水池思维能力思维

李奉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43-01

在构成智力教育的各要素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着核心地位。创新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创造的思维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创新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问题,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问题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交流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讨论中寻求方法,在争论中归纳方法和一般性结论,在交流中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运用语言架起一座通往数学知识的桥梁,同时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问题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学生在讨论一直角边为3个单位,另一直角边为4个单位的直角三角形,分别以它的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要学生求斜边上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先让学生相互讨论,通过交流寻求解答的方法。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氛围,加强思维训练,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给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數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的时候,先为学生设计一幅水池水位上升和下降的图,甲、乙两个水池,甲水池的水位每小时上升4米,求5小时后甲水池上升了多少?乙水池的水位每小时下降4米,5小时后乙水池的水下降了多少?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思考,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学完利润、利润率之间关系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编写一道应用题。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数学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的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水池思维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思维能力
小区的水池
培养思维能力
把住医保基金水池闸门
找水池
水池里共有几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