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模型思维的融合探析

2017-03-20 08:03罗良琼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1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融合小学数学

罗良琼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模型思维,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模型思维的必要性,然后重点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与模型思维融合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模型思维;融合;实现路径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模型思维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与模型思维的融合,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模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从数学自身发展层面来看,数学框架体系的构成都是以问题作为研究出发点,然后依据问题的特点、所应用数学理论和模型的不同,再细分为若干条逻辑性条目,其中,条目一到四分别为“问、答、术、注”,各条目间环环相扣,逻辑性强,具有典型的模型思维特点。

其次,从数学课程发展方向层面来看,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给传统数学课程与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教学体制改革中不断强调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思维,提高学生迁移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再次,从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层面来看,学生在未来的个人成长上,不仅可以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来学习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而且终身学习理念也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必备素质,因此,如果不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思维、推理方法为目标,则学生只能短期内利用数学知识和模型来解决现实问题,而不能利用铭刻内心深处的模型思维来应对今后的人生发展问题。

最后,从素质教育层面来看,数学模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创新型的复合人才,而数学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又极其广泛,因此,利用模型思维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2.小学数学教学与模型思维融合的实现路径

2.1积极引进情境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感知

数学知识既然来源于生活,则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任何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都有与之相匹配的生活模型相照应,因此,在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衔接和融合,还要积极引进情境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从而使复杂的、抽象的数学模型变得生活化和生动化,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例如,在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中《推算》内容进行教学时:

第一步,要先进行情景导入,以果园苹果树开花为例,给出初始条件,果园里有两颗苹果树,有一天一颗开了5朵红花,另一颗开了3朵紫花,然后进行第一次提问,问一共开了几朵花,学生答5+3=8朵,接着进行问题延伸,第二天其中一颗苹果树又开了2朵紫花,然后进行第二次提问,问一共开了几朵花,学生答5+5=10朵花。

第二步,依据情景导入中的问题进行模型构建,由开花数量可以发现,在红花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紫花开花数增加了2,则最终开花总数也是增加了2,由此可以发现,不变的量是红花数,变化的量是紫花数,进而得出结论:在一组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保持不变,另一个加数的增加量就是总数(和)的增加量。

第三步,模型的应用和思维拓展,首先,由教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题,和学生一起再次验证模型规律的正确性;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展开联想,自主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编写一个题目,从而培养学生模型应用能力;最后,给学生留两道联系生活内容的、能够用该数学模型解决的作業题,以巩固数学知识。

2.2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热情,提高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还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实践、主动构建数学模型的习惯,从而实现对数学理论和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

第一步,先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进行情境引入,如三角板、圆形的时钟、长方形的数学课本、长方形的课桌以及三角形小旗子等。

第二步,进行数学模型构建,由于小学生对角有直观上的理解,但是不具备给出定义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描述出对角的直观认识和感受,然后再继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角的类别、特点,从而在汇总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总结出角的特点,即角有两条直边、一个顶点。

第三步,对锐角、钝角、直角进行分别演示和讲解,然后利用总结出的角的特点,让学生判断准备的物品中,哪些有角,角在什么位置,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2.3加强数学模型与实际问题的融合,不断拓展和应用数学模型

任何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从而积极树立模型理念。例如,在讲授《谁围出的面积最大》内容时:

第一步,以用10厘米的绳子围图形作为课程导入,让学生依据所学习的形状和计算公式,自主利用已知的条件来动手围图形,从而得出具体结论。

第二步,将问题进行延伸,然后让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找出所围出的最佳图形,并用理论知识加以解释,以让学生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第三步,设计合理的课后作业,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对模型思维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刘勋达.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2]孙继凤,赵良云.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学周刊》,2015年12期

[3]张苏良.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探讨.《新课程导学》,2014年32期

[4]陈丽云.浅谈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科学中国人》,2015年9期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融合小学数学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