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心脏结构变化与C 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白细胞计数相关性研究

2017-03-20 01:05卢清玉耿学峰
陕西医学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房颤粒细胞淋巴细胞

卢清玉,刘 庚,余 阳,张 伶,耿学峰

北京市海淀医院心内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心内科)(北京100080)

房颤患者心脏结构变化与C 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白细胞计数相关性研究

卢清玉,刘 庚,余 阳,张 伶,耿学峰

北京市海淀医院心内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心内科)(北京100080)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C 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白细胞计数(WBC)与心脏结构变化和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房颤患者114例作为研究组和同期入院的未发生房颤患者23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外周静脉血CRP、NLR和WBC检测水平,并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三种炎性因子与患者心脏结构变化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CRP、NI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BC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室内径(LVD)、左房内径(LA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右室内径(RVD)与右房心径(RAD)等心脏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房颤发生与CRP、NIR水平具有明显相关性,与WBC水平不具有相关性;心脏结构变化与以上三种炎性因子均不具有相关性。结论:高水平外周血CRP、NLR与心脏病房颤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可能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检测以上炎性因子水平,可为诊断和预测房颤发生提供临床依据。

心房颤动其表现为持续性心律失常,使心房失去应有的收缩功能[1]。医学研究表明,房颤的总发病率约为0.4%,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越来越高,年龄75岁以上人群,房颤的发生率可达10%左右,并极易合并卒中、肾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大量医学文献报道,不但患者的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炎症反应也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与患者心房电和结构重构有关[3]。本研究应用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IR)和白细胞计数(WBC)做为炎性因子参与房颤发生的检测指标,旨在找出炎性反应与房颤发生的相应关系,为临床筛选房颤发生和发展的生物标志物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房颤患者114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入院未发生房颤患者232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58例,女56例,年龄28~81岁,平均(65.81±12.39)岁;合并脑卒中9例,高血压30例,糖尿病5例,血脂异常3例,冠心病32例,心肌病9例。对照组男104例,女128例,年龄19~58岁,平均(41.68±15.74)岁,合并脑卒中1例,高血压10例,糖尿病2例,血脂异常4例,冠心病11例,心肌病3例。研究组诊断符合欧洲心脏病学会2012年房颤指南标准,均为非瓣膜性房颤病例;对照组为经24h心电图排除房颤患者。两组均无其他感染和炎症疾病,无肿瘤和瓣膜性疾病。本研究针对多次住院患者,仅应用住院时间最早或记录最完整的临床资料,其他资料一概排除。

2 研究方法 在患者入院未做任何治疗前,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炎性相关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检测,应用IMMAGE 800 特定蛋白分析仪 (美国 Beckman Coulter 公司)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进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IR)和白细胞计数(WBC)应用XS-800i(日本 Sysmex 公司)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且详细记录每位患者左室内径(LVD)、左房内径(LA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右室内径(RVD)和右房内径(RAD)等心脏彩超参数。

结 果

1 两组心脏结构指标比较 研究组LVD、LA、LVPWT、RVD和RAD等心脏指标数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研究组CRP和NL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计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心脏结构指标比较(mm)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3 炎性因子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首先将研究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心肌病与房颤发生有关(P<0.05),然后将这几个因素做为协变量, CRP、NIR和WBC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CRP与NIR水平越高,房颤发生的风险就越高,CRP和NIR与房颤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分析结果未显示WBC与房颤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炎性因子与房颤发生相关性分析

4 炎性因子与心脏结构指标的相关性 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心脏结构指标变化与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相关性,以结果显示相关性因素为协变量,炎性因子CRP、NIR和WBC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NIR和WBC水平与心脏结构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

讨 论

房颤是心房主导折返环诱发的房律紊乱现象,炎性因子高表达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具有相应关系。C反应蛋白(CRP)作为炎性反应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可直接反应机体炎症状态。医学研究表明,机体CRP高表达可能与心肌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形成间质纤维化,损害心肌细胞,直接参与局部组织的炎性反应,影响心脏结构重构。兰法定[4]等研究报道,CRP水平房颤患者明显高于非房颤患者,其基线水平与未来房颤的发生成正比例,为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5]。这与本研究结果,研究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水平CRP与房颤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一致。

炎性反应是机体的防御系统,当心脏受到损害时,炎症反应会识别危险信号促使机体完成心脏修复,此时中性粒细胞被激活,产生一系列蛋白水解酶,导致组织损伤,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诱发致使淋巴细胞调亡,数量减少[6]。医学文献报道,中性粒细胞数目和淋巴细胞数量相对减少与心脏疾病的不良结局有关,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IR)则反应了血液中性粒细胞的平衡点,能够准确预测心脏损伤程度[7]。医学研究发现,以NIR来预测消融术后房颤的发生,特异度可达67%,灵敏度可达73%,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8]。本研究中,研究组NI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IR与房颤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这一结果与以上学者研究结果一致。

白细胞计数(WBC)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有研究发现,高水平WBC可预测房颤的发生[9]。本研究中,研究组WB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WBC水平与房颤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本研究所取样本量较小有关,因此,WBC与房颤的相关性研究,仍然需要高质量、前瞻性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得到进一步认证。

国内外医学研究均发现,房颤患者的左房扩大和左室肥厚均明显增加,内径和体积较非房颤患者显著增大,而房颤组的炎性因子水平也较非房颤组有明显升高,提示炎性因子可能参与了影响心脏结构重构,以维持房颤发生[10]。但在本研究中,虽然研究组心脏结构指标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协变量调整后,并未发现炎性因子与心脏结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可能与炎性因子与心脏指标的关联与诸多混杂因素的影响有关。

综上所述,高水平外周血炎性因子CRP、NIR、WBC与房颤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可能为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心脏结构重塑的关系不具有相关性,通过检测CRP、NIR、WBC水平变化,可正确认识房颤发生发展机制,对预测和治疗房颤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张 静,李学文. 炎症因素及氧化应激与心房颤动心肌重构的相关性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 ( 5 ) : 565-567.

[2] 黄波水,周淑娴,农美丹,等. 房颤患者高敏 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研究[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3,18( 6) : 460- 461.

[3] 贺 威,范继红,靳志涛,等. 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早期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比值与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J]. 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36-39.

[4] 兰法定. 心房颤动患者血清 C 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1,6 ( 35) : 46-47.

[5] 汪小丁, 张光宇, 朱红玲, 等 . 高敏 C 反应蛋白和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研究, 2014, 07: 698-701.

[6] Lu F, Xiao L, Moore XL,etal.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Geriatr Cardiol, 2015, 12: 305-312.

[7] 金露萍, 黄淑田, 尹慧娟, 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其预后的关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 56-58.

[8] Guo X,Zhang S,Yan X,etal. Postablation 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correlates with arrhythmia recurrence after catheter ablation of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J]. Chin Med J( Engl) ,2014,127( 6) : 1033- 1038.

[9] Mirhosseini SJ,Ali-Hassan-Sayegh S,Forouzannia SK.What is the exact predictive role of preoperative white blood cell count for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ing open heart surgery?[J]. Saudi J Anaesth,2013,7 ( 1 ) : 40- 42.

[10] 刘 媛,钟 理,陈兴华,等. C 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白细胞计数与房颤的关联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2):167-172.

(收稿:2016-08-22)

心房颤动/病理生理学 C-反应蛋白质/分析 血细胞计数 炎症介导素类/分析 心脏/病理学

R541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7.03.022

猜你喜欢
房颤粒细胞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预防房颤九妙招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Graves病药物治疗致粒细胞减少的治疗体会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