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

  • 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CD63、CD203c和FcεRI的表达
    种类型。嗜碱性粒细胞通过抗原呈递、Th2型免疫反应的启动和维持以及分泌细胞因子等多种途径参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研究[1-2]发现,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病变组织尤其是斑贴试验测试部位,存在着嗜碱性粒细胞浸润,且AD患者皮肤中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升高[3]。另外,AD患者外周血中存在特异性IgE介导的嗜碱性粒细胞激活[4],这些研究提示嗜碱性粒细胞参与了AD的发生发展。CD63是一种溶酶体相关膜蛋白(LAMP),早在1991年CD63就被发现与嗜碱性粒细胞激活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3年2期2023-03-09

  • 嗜酸性粒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HIRI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少有研究探讨HIRI中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3]。嗜酸性粒细胞是骨髓来源的粒细胞,参与宿主防御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4]。现有证据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在调节T细胞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和减轻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5-6]。深入探索嗜酸性粒细胞在HIRI中的作用机制,对指导HIRI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一、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包括冷缺血和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前者主要发生于肝移植手术过程,后者主要发生于肝

    肝脏 2022年1期2023-01-04

  • 嗜酸性粒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普弗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HIRI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而鲜有研究探讨HIRI中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3]。嗜酸性粒细胞是骨髓来源的粒细胞,参与宿主防御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4]。现有证据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在调节T细胞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和减轻炎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6]。深入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在HIRI中的作用机制,对指导HIRI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一、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包括冷缺血和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前者主要发生于肝移植手术过程,后者主要

    肝脏 2022年4期2023-01-03

  • 假性粒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
    9/升﹚,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为1.83×109/升﹙正常值2.0~7.0×109/升﹚。每次复查都是如此,除了白细胞减少、粒细胞降低,其它各项化验指标都正常。在多家医院就诊并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诊断,宋先生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害怕是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因为,粒细胞低会引发严重感染,危及生命。于是,宋先生来到北京某大医院血液科,主治医生范主任怀疑是大颗粒T淋巴细胞白血病,建议做TCRVβ检测。出乎意料,检测结果正常。否定了大颗粒T

    江苏卫生保健 2022年7期2022-07-26

  • 单细胞水平解析中性粒细胞异质性的研究进展①
    的研究证明中性粒细胞具有异质性,全面、深入地解析细胞的异质性需要了解群体中每个细胞基因表达的详细信息[1-3]。但是,传统的批量测序会同时处理成千上万个细胞,得到群体基因表达的平均值。单细胞水平的转录组测序技术可以揭示每个细胞的转录组表达,通过找到细胞的特异高表达基因,进一步挖掘已知细胞类型的异质性甚至发现全新的细胞类型[4-5]。而且,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的过程可以对细胞进行无监督分群,这种新型的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的分群方法可以用统一及严格的原则定义不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2年23期2022-02-25

  • 罕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0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占同期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10%~15%[1-2]。其发病机制是15号和17号染色体易位t(15;17)(q24;q21)形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promyelocytic leukemia-retinoic acid receptor,PML-RARα)融合基因而导致粒细胞分化受阻、而异常早幼粒细胞大量增殖[3-6]。

    巴楚医学 2021年4期2022-01-06

  • 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嗜碱性粒细胞在CSU发病机制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嗜碱性粒细胞属于血液粒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的比例小于1%,曾被看做是“存在于外周血循环多余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相似性[2],它们细胞质中均具有嗜碱性颗粒,并在其细胞表面表达FcεRI[3],也均可以被IgE致敏,被激活后均出现脱颗粒效应。研究表明通过FcεRI激活的嗜碱性粒细胞在各种IgE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4],如哮喘、花粉症、食物过敏等。本文就嗜碱性粒细胞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21年6期2021-11-19

  • 长效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
    方月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之一。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可降低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的发生风险。每个化疗周期需要连续多次给药、出现局部皮损,导致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下降,从而影响化疗疗程、剂量的充足进行,最终出现疾病进展。而长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是聚乙二醇化修饰的rhGCSF,其半衰期长达15~80 h,清除速度随体内中性粒细胞含量出现变化,体内中性粒细胞数值较

    安徽医专学报 2021年4期2021-11-13

  •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46例临床资料分析
    合成而起作用。粒细胞缺乏症是甲巯咪唑不常见但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若不及时处理会发生严重感染甚至败血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本研究选择46例Graves病合并粒细胞缺乏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甲亢并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点。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中山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12年~2019年收治的Graves病合并粒细胞缺乏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例,年龄31~50岁,平均36岁,女40例,年龄19~69岁,平均40岁。诊断标准:①Graves病:

    吉林医学 2021年6期2021-06-18

  • 中性粒细胞浸润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感染早期,中性粒细胞聚集、浸润于感染的胃黏膜组织,并在随后的急、慢性黏膜炎症反应中发挥免疫保护和炎症损伤的双重作用[2-4]。本文就中性粒细胞浸润在Hp感染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Hp感染诱导中性粒细胞浸润的趋化作用Hp定植后,其自身表达的尿素酶(Helicobacterpyloriurease, HPU)、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neutrophil-activating protein, NAP)、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

    胃肠病学 2020年11期2020-12-30

  • 中性粒细胞在稳态和病理状态下的免疫调节作用
    引发一系列关于粒细胞在感染和急性炎症中的研究[2]。在这期间,我们在白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已知,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中前体细胞,积累于骨髓中,并以昼夜节律的形式释放到外周血中。粒细胞具有快速迁移到受损组织和吞噬以及释放蛋白酶的功能,这些功能使得中性粒细胞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当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遇到危险信号时,会利用上述功能在组织中巡逻并做出攻击反应,然而防御反应过度则会破坏血管。或许是为了减少这种损伤效应的原因,中性粒细胞的寿命很短,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0年3期2020-12-20

  • 中性粒细胞与肿瘤:是敌是友?*
    的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和B细胞等[1]。肿瘤微环境对患者的治疗反应和总体预后有显著影响。中性粒细胞在多种肿瘤类型的免疫浸润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包括肺癌、乳腺癌和胃癌、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和其他肿瘤。中性粒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中的一个关键因子,在肿瘤的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然而,中性粒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各种研究的结果表明肿瘤相关的中性粒细胞(TANS)具有多种抗肿瘤特性,包括对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年1期2020-01-15

  • miR-146a和miR-155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症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PD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占总细胞的2.5%以上)、嗜中性粒细胞型(嗜中性粒细胞数为61%以上)、混合粒细胞性(嗜酸性粒细胞2.5%以上,嗜中性粒细胞数为61%以上)及粒细胞缺乏型(嗜酸性粒细胞2.5%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数为61%以下)[7]。四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四组一般资料比较二、方法1 标本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就诊次日清晨抽取肘静脉血5 mL,3000 r/min、-20℃离心20min,取上清,

    临床肺科杂志 2020年1期2020-01-01

  • 以脑炎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一例
    王彩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血液学的病理改变。根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分为轻度增高(0.5×109/L~1.50×109/L)、中度增高>1.50×109/L~5×109/L)和重度增高(>5×109/L)[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常累及肺部、胃肠道、心脏、血管、肌肉等部位,但以脑炎为主要表现的病例较少。现报道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脑炎患者,分析其病理及影像学特点

    放射学实践 2019年10期2019-10-23

  • 嗜酸性粒细胞与消化道及其免疫平衡关系的研究进展
    嗜酸性粒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含有特异性嗜酸性颗粒的白细胞。以往普遍认为嗜酸性粒细胞是终末分化的细胞,其主要参与辅助性T细胞2(Th2)介导的免疫反应,是具有破坏性的促炎性效应细胞[1]。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嗜酸性粒细胞在生理状态下主要分布在消化道等器官组织,参与器官组织结构形成和损伤的修复重建、免疫和能量代谢调节等重要的生理过程[2]。在食物过敏、多种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IBD)、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和胃肠炎、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患者中,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9年3期2019-03-17

  • 嗜碱粒细胞白血病诊断进展
    瑶 江滨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为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在WHO 分型标准中列入急性髓性白血病非特指型(acute myeloid leukemia,not otherwise specified,AML-NOS),但对其描述甚少;慢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继发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AML 或其他血液肿瘤伴嗜碱粒细胞增多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多在病例报道中讨论。2017 年多国专家工作组会议共识首次推荐了细化的嗜碱细胞白血病诊断及分类标准[1]。本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25期2019-01-29

  • G⁃CSF治疗二巯丙磺钠驱铜致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粒细胞缺乏症疗效研究*
    重的不良反应是粒细胞缺乏症,一旦发生感染,病死率较高。针对粒细胞缺乏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7]。本研究回顾性分析G⁃CSF治疗31例HLD患者DMPS驱铜过程中继发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和结果,其目的是提高针对DMPS导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抢救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并指导和优化治疗方案的选择。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确诊的由于使用DMPS引发粒细胞缺乏症HLD患者共计31例,收集其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20期2018-10-26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治疗幼儿急疹并发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中的疗效分析
    症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缺乏、心肌损伤等[1,2]。幼儿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诊断标准为<0.5×109/L[3], 本研究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急疹并发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 旨在探究升中性粒细胞治疗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疹并发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儿, 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0∶20, 年龄5 个月 ~2 岁 , 平均年龄 (1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8期2018-04-27

  • 嗜酸性粒细胞、IL-5及ECP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化
    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百分比也较健康儿童升高[2]。IL-5为Th2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延长其存活时间。ECP为嗜酸性粒细胞分泌的强碱性毒蛋白,是嗜酸性粒细胞活化的特异性标志。本文通过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IL-5及ECP水平,探讨川崎病患儿嗜酸性粒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IL-5,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变化及相互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11年01月至2015年12月 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

    当代临床医刊 2018年2期2018-04-12

  • 中性粒细胞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英威 审校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所有白细胞中数目最多的免疫细胞,并在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然而中性粒细胞在肿瘤中则扮演不同的角色,中性粒细胞以一种微环境相关的方式表现出促肿瘤或抗肿瘤的特性,其是否促进或限制肿瘤的生长和发展取决于中性粒细胞表面上大量的细胞因子受体,使其能够对各种信号作出反应[1]。原发性肿瘤扩散转移到远处器官,是一个涉及多步骤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包括原发肿瘤细胞脱落,癌细胞的转移,侵入组织并形成转移性结节,目前转移仍然是癌症患者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18年4期2018-01-30

  • 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1)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免疫反应相关,但在10%~40%的COPD患者中可以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2]。Gao等[3]根据痰标本中嗜中性粒细胞(>61%)和嗜酸性粒细胞(>2.5%)的数量分别对83例急性加重期COPD(AECOPD)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将AECOPD患者分为嗜酸性粒细胞表型(EOS)组、嗜中性粒细胞表型(NEU)组、少细胞表型(PAU)组和混合型粒细胞表型(MC)组4个亚组,其中EOS组中痰嗜酸性粒细胞>2.5%,NEU组中痰嗜中性粒细

    浙江医学 2018年22期2018-01-17

  • 肝线粒体DNA/Toll样受体9/microRNA-223形成负反馈环以限制小鼠中性粒细胞过度活化及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
    以限制小鼠中性粒细胞过度活化及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据《Hepatology》2017年7月报道】题:肝线粒体DNA/Toll样受体9/microRNA-223形成负反馈环以限制小鼠中性粒细胞过度活化及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作者He Y等)对乙酰氨基酚(APAP)过量是全球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除APAP诱导的直接肝毒性外,受损肝细胞释放的线粒体DNA(mtDNA)通过Toll样受体(TLR)9的结合激活嗜中性粒细胞,可进一步加重肝损伤。来自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7年8期2017-03-06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预后关系的分析
    性加重期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预后关系的分析陆召辉 杨刚 金炬 袁义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时均进行相关资料登记,出院后对其随访1年。对病人的基本情况、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RP水平、D-二聚体水平、住院时间(天)、再住院与否、是否死亡进行资料统计。根据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进行分组:组1(嗜酸性粒

    临床肺科杂志 2017年3期2017-02-11

  • 头孢洛林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头孢洛林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eftaroline and neutropenia临床使用头孢洛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报道并不少见。Furtek 等回顾性分析了波士顿 2所医院中接受头孢洛林治疗≥7 d 的成人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展过程。排除基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低于 1 800/μL,接受化疗或者放疗的患者。纳入分析的6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50 岁(24~93 岁)。其中约一半患者有心内膜炎和三分之一患者有骨 /关节感染,16% 患者有肺炎,3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年3期2017-01-15

  • 激活素A 对小鼠中性粒细胞活性的调控作用①
    0021)中性粒细胞是血液循环中数量最多的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细菌和真菌等病原体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具有吞噬、迁移及呼吸爆发等细胞功能[1]。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可以通过呼吸爆发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造成微生物的损伤和死亡[2,3]。中性粒细胞还参与多种炎症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几年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来减少炎症反应对机体损伤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激活素A(Activin A)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5年1期2015-03-18

  • Graves病药物治疗致粒细胞减少的治疗体会
    重的不良反应是粒细胞减少, 甚至粒细胞缺乏, 危及生命[1], 应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就本院5年来应用ATD致粒细胞减少患者为例, 总结其特点及治疗方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1日~2014年3月1日, 5年期间本院收治的Graves病患者63例, 其中男18例, 女45例。在应用ATD[甲巯咪唑(MMI)]治疗前,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者48例, 其余15例有不同程度的粒细胞减少, 与甲亢本身有关。48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1期2014-11-12

  • 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出生体重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王 晨,王丹华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 北京 100730目的 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根据生后第一周内有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为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无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同时根据第一周后有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为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无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

    协和医学杂志 2014年4期2014-07-19

  • 伴高嗜酸性粒细胞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a)1例
    告·伴高嗜酸性粒细胞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a)1例孙建芬,孙闻(上饶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西上饶334000)嗜酸性粒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M2a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中,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常见于骨髓增殖性肿瘤(CML、PV、IMF、ET、CEL-非特殊类型等);骨髓和淋巴肿瘤,伴嗜酸性粒细胞和PDGFRA、PDGFRB或FGFR1异常[1];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殊亚型(AML-M4Eo)及霍杰金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淋巴瘤等。本文介绍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4年5期2014-02-09

  • 血液病化疗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
    标准。1.2 粒细胞缺乏及恢复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2.0×109/L为粒细胞恢复正常。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外周血白细胞≤2.0×109/L或中性粒细胞≤1.0×109/L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患者出现感染症状时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3d无效者加用抗真菌治疗。2 结果2.1 临床特点 116例患者中有11例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年龄(46.13±20.15)岁,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3年2期2013-04-07

  • 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机制的研究进展①
    001)嗜碱性粒细胞已被认知130余年,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动物敲除模型的建立、高纯度细胞分选技术的应用,以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对其表型和功能认识更加的深入和全面,发现嗜碱性粒细胞不仅参与过敏反应,而且在固有性免疫及免疫调节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已知,活化是嗜碱性粒细胞发挥其生物学功能的关键步骤,对其活化机制的研究,也已从经典的IgE介导的活化,发展到多途径的活化机制。本文谨对目前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嗜碱性粒细胞的分化外周循环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3年8期2013-01-25

  • 高界面探测值联合地塞米松动员采集粒细胞的研究
    重不良反应——粒细胞(G)缺乏症的临床发生率也成倍增加。粒细胞成分输注是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合并严重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时的一种强有力的支持治疗措施,有效的输注可以大大降低粒细胞缺乏症的病死率。但粒细胞在外周血循环中数量少,传统的方法往往采集不到输注所需要的足量粒细胞,需要多人份粒细胞混合输注。由于个体间白细胞抗原性的差异,输注多人份粒细胞后机体极易产生白细胞抗体,不仅使输注的粒细胞过快破坏,造成输注无效,还能使患者本身的粒细胞进一步减低,所以探索新的粒细胞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4期2010-07-30

  • 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粒细胞缺乏7例临床分析
    王国栋 胡安斌粒细胞缺乏是肝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虽然发病率低但病死率极高,临床上应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对肝移植术后粒细胞缺乏的相关报道尚少。2005年1月—200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共实施肝移植496例,其中7例(1.4%)发生肝移植术后粒细胞缺乏,包括2例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患者。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这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了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0年4期201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