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
据媒体报道,银监会已在制定打击逃废债的相关通知;中国银协拟上半年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交打击逃废债工作情况报告;发改委制定的关于开展涉金融失信人员名单管理工作的通知亦有望于一季度发布。毫无疑问,围剿“逃废债”的态势已然形成。
这让人想起20世纪最后10年,尤其是1995年前后,企業,尤其是国有企业“逃废债”近乎疯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企业活不下去了。当年,一批效益很低、负担很重的国有企业活不下去了,它们大量采用“金蝉脱壳”的办法逃废银行债务:让活不下去的A企业借助员工发工资、社会稳定的名义申请贷款,然后把钱当投资注入新的B公司,A公司宣布破产。那时候,银行真惨,中央天天下文件打击“逃废债”,但真能阻止吗?没有,最后都变成了银行的坏账。
这样的企业让金融机构深恶痛绝。但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铲除导致企业不得不“逃废债”的诱因,那“逃废债”的情况还会继续存在,甚至更严重。如果上世纪末的一轮“逃废债”属于国家经济大变革、企业改革过程中优胜劣汰必然的结果,那今天的“逃废债”则更多的是金融改革自身存在的因素导致的。
中国经济的虚拟端和实物端发生了结构扭曲,金融规模过大,占比过高,需要占用太多的社会利润去“赡养”。这是个大问题,金融最终需要依赖实体经济利润去赡养,在金融自由化大爆炸的过程中,金融极尽手段、创新手段去分配实体经济利润,结果已经导致实体经济的利润被压缩得很薄、很薄,经不起风吹草动。而这样的实体经济境况对应到虚拟端、金融端,必定是贷款风险越来越大,“逃废债”越来越多。
再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当实体经济利润微薄之时,金融资本为了减少风险必然大幅度缩短对企业的融资期限,而使得越来越多的钱贪婪于短期的“货币套利”。这就造成了中国金融短期化、套利化、投机化,企业发展必须的长期资本日益困乏。
有人会认为,“逃废债”不过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没有理顺的结果,但这仅仅是表层因素。要不要利率市场化?当然要,但“度”在哪里?我们是不是应当为了那些“短期的利率”定价,而无度耗费有限的金融资源?我们是不是应当允许“巨额资金”去到货币市场基金从事货币套利?虽然这是“过渡期的情况”,等到利率市场化完成,货币市场基金则会自行萎缩。但当利率还没有实现彻底市场化的条件下,我们该不该对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加以限制?是不是应当允许这么多的钱去搞“金融空转”?
所以,现在谈“逃废债”的问题,中国首先应当检讨金融偏差,检讨金融为什么不能、不愿、也不敢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问题。必须认清,这不是个别企业毒瘤的问题,而是严重的机制性病变,如果金融背离了实体经济需求,就会逼得企业活不下去,不得不“逃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