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研究综述

2017-03-21 19:37杨晓冬蒙正香陈姝娟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学化教育理念学前教育

杨晓冬 蒙正香 陈姝娟

【摘 要】小学化是目前幼儿教育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教育不发达地区尤为常见。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后续教育造成了不良影响。国家从学前教育的政策上进行引领,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托幼机构实施科学的教育方式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以往的思辨性研究较好地阐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成因和对策,但缺乏教育实践验证的结果,说服力不足,今后可通过多维度研究和追蹤研究等方式为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理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1058003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04-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这样的论述表明了幼儿教育的性质,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儿童无限的潜能,帮助其适应社会化生活,提供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幼儿教育是为未来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必然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然而,目前的幼儿教育却出现了小学化乱象,即把幼儿当作小学生进行教育,这种现象在教育落后的地区更加明显。这样的小学化教育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用一种不符合幼儿学习方式的教育方法强迫儿童学习,加重了儿童神经系统的负担,破坏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对他们后续的学习是有害的。难怪原本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孩子在刚上学后容易出现厌学的倾向,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及其表现

1.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

幼儿教育小学化已引起众多研究者的重视。有研究者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渗透于学前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简而言之,就是幼儿园教育已经超越了范围,“超前地”进行了小学教育,让孩子提前接受了小学教育。

幼儿园是幼儿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是儿童脱离家庭之后生活的第一个社会性场所。在这里,儿童和其他同龄的孩子接触,与幼儿教师接触,形成早期社会文化环境,为孩子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前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游戏成为其主要活动,儿童通过游戏体验生活,预演未来的生活,学习未来生活的技能,也在逐步适应社会化生活。游戏化使儿童在假想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体验生活,获得了经验,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轻松愉快的,利于掌握和巩固知识。而小学化幼儿教育就是在幼儿园阶段教幼儿拼音、写字、英语和小学数学运算,过早地融入小学教学内容,让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状态的幼儿学习符号化的知识和概念,显然是有悖于幼儿发展规律的。

2.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日常管理及教学评价等与小学教育相类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过分强调读、写、算能力,忽视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要保教结合,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那些小学化的幼儿园则过分强调读、写、算,过早地给幼儿加重学习任务,强行灌输小学化知识。如要求幼儿园四五岁的孩子认识几百个汉字,认识很多英语单词,会汉语拼音,学习珠心算……本该小学阶段才学习的内容,幼儿园的孩子早已开始涉及。更有甚者,孩子们平时要做家庭作业,学期结束要期末考试等,这些做法与幼儿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虽然短期内看到了儿童的成绩,但是他们后续的发展却未必乐观。

(2)教学内容:重视知识学习,忽视智力开发。幼儿教育是奠基教育,是智力开发的教育,这是儿童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奉行小学化的幼儿园以知识学习为主,片面追求传授知识的数量和难度,以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赚取更多的利润。他们全然不顾儿童的心理要求和接受能力,一味举办“双语教学”“珠心算”“钢琴”“绘画”“书法”等课程,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完全脱节。甚至有些幼儿园直接将小学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3)教育方法:重视讲授灌输,忽视游戏活动。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这是与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所以幼儿才会百玩不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主要途径。具有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将幼儿教育变成了“小学培训班”,以固定的成人化教学方式代替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化教学,不断进行灌输式教育、填鸭式教育。如让四五岁的孩子在教室里规规矩矩地上课,双手摆好,认真听讲,这显然违背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同时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

此外,那些具有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把幼儿学会知识的容量和难度作为评价幼儿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家长更是以幼儿学到知识的多少来评定幼儿园教育的质量,这间接导致了小学化趋势的蔓延,使得幼儿教师不再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而是以小学模式进行不恰当的教学,长此以往,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幼儿教育小学化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但绝不是一天两天就出现的现象。这种现象既有家长“望子成龙”愿望的驱使,也有幼儿园追逐利益的心理作祟,可能还有深层次的文化影响,认识这些原因是消除小学化倾向的关键。

1. 社会文化层面

社会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观念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

第一,我国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传统教育价值观,使得世人把读书视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唯一正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人的幼儿教育只停留在读和写的层面上,使孩子们的童年提前结束,加速了孩子们的成人化。鲁迅先生曾回忆说:“我”所不知道的外面有五彩的世界,“我”所看到的只是高高墙里四角的天空;“我”急着要去庙会,却被爷爷拘这背诵什么“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可见当时的教育已经把学前教育和小学紧密联系起来了。

第二,传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的生活总依附于成人,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在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下,孩子进入幼兒园就是为了学习。

第三,落后的游戏观。日本学者井深大说: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诚然,年幼的孩子特别热衷于各种游戏,过家家、搭积木、捉迷藏、讲故事等,游戏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小学化”的幼儿教育要求孩子提前进行读写算,完全忽视了幼儿教育的根本要义,使幼儿的智力、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都受到影响,抑制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2. 教育行政管理层面

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政府的政策引领。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若干有关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引领着学前教育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教育落后地区,政府的监管不到位,才会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局面。目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太少,学前教育仍处于国家教育链的薄弱环节,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界限不清晰,没有做好幼小教育衔接。很多优质小学设置入学考试,以此作为筛选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小学化在幼儿园应运而生,很多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也愈发强烈。

3. 幼儿园层面

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幼儿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盲目地顺从社会超前教育的错误意识,为取悦家长盲目地推行“小学化”教育,各种活动一律小学化,完全漠视了学前教育的根本要义,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前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二是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媒体倡导错误的价值取向,如“零岁识字,三岁扫盲”“从娃娃抓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混淆了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视听,承认了幼儿教育小学化。

三、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1. 转变家长的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许多家长在没有理解如何正确实行幼儿教育的前提下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让孩子学习唱歌、跳舞、书法、奥数等,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些家长忽视了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选择的权利。要消除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家长就要认真地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行科学的幼儿教育,不以成人的价值观约束儿童,小学化就会自行消解。

2. 树立科学的游戏观,解放孩子的天性

我国早在1989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明确提出,以游戏为根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再次强化了这一原则,这都是从教育政策法规的角度提出的。幼教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适时开展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遵循“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原则,创设开放的环境,并不断创新游戏,解放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让孩子走出幼儿园去接触社会,以游戏和实践体验为主,而不是过早地接受需要抽象逻辑思维的知识学习。

3. 明确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别,做好幼小衔接

只有科学地解决学前教育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幼儿教育方向,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了招选成绩优异的学生,很多小学设置了入学考试,以此作为筛选标准,致使小学化幼儿园应运而生。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国家教育部门要明确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界线,出台完善的幼小衔接制度。如幼儿园要加强与小学的沟通与合作,教师双方进行协商交流;幼儿园可以利用小学的环境氛围进行“学做小学生”的一日教育活动,提前让大班幼儿感受小学氛围,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等。

4. 改善办园环境,提高幼儿教师素养

学前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幼儿园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广泛的关注、理解与支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幼教事业的监督管理,相应地改善幼儿园办园的条件和环境,提高幼教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同时幼儿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游戏观,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盲目迎合家长需要而改变教育理念,忽视幼儿的精神需求。幼儿教师的素质提高了,他们也可以在办园条件差、设备和相关的教育资源不充足的条件下,以废旧物品作为教学材料,变废为宝,自己创造条件,提升幼儿教育水平。

四、幼儿教育小学化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多重复性研究成果

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化”的常规性成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探讨,而且研究出来的原因和对策几乎大同小异,过于重复。

2. 比较性研究少,缺乏发展性研究

已有研究大多是通过文献法收集整理,容易流于经验之谈,缺乏具有比较和发展的追踪研究,尤其是缺少本土化的实践研究,这使得研究成果少了实践依据。

3. 研究角度窄化,研究方法单一

多数研究者单从教育学学科的角度探讨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缺乏其他角度(如社会学、心理学或者某个群体角度等)的综合性研究。而幼儿教育小学化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反映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量化研究的支持。

鉴于已有研究的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突破:

第一,可以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方面来探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质,为大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此种现象提供依据,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多维度审视。

第二,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测量、追踪调查研究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为消除这种现象提供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艳霞.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4):150-150.

[2] 黄绍文.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浅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9):10-11.

[3] 李兵.纠正与防治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7,(3):37-38.

[4] 杨瑞浮.如何扭转幼儿教育游戏缺失的现象[A]. 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

[5] 赵敬勉.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浅析.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

[6] 徐景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J].中外校外教育,2014(S2):322-322.

[7] 高桂梅,何元.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研究综述[J].当代学前教育,2013,(02):4-7.

[8] 甘满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得改一改[N].福建日报,2015-04-14.

[9] 望欢.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分析及有效措施[J].科教导刊,2016,(2):132-133.

[10] 朱俊宏.改进我园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实践研究[A].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

[11] 张晶晶.李佳孝.关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研究述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1):67-70.

[12] 曹莉.兰新明.十年来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衡水学院学报,2015,(2):119-122.

(编辑:杨 迪)

猜你喜欢
小学化教育理念学前教育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