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书院制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重构

2017-03-21 20:58朱丽花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书院制

朱丽花

[摘 要] 书院制是对传统学院制的改革,以学生宿舍为载体,展开学习、生活、教育等活动。我国古代书院,倡导学术自由与研讨启发,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代的西方高校有住宿制管理模式,配备专业的学生导师,齐全的生活、学习设施。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原有的学院制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压力。“钱学森之问”更引发了教育界的深入思考,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才?现代书院制孕育而生。在学生管理模式的变革中,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书院制;角色重构;新型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67-03

书院在我国历史悠久,它开始于唐朝,兴盛于宋代,衰落于清代。从古至今,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书院的精髓仍在,至今依旧有许多专家、学者在研究书院制度。国外高校书院制的发展历史为我国现代书院制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作为在学生工作一线的高校辅导员,面对新制度、新模式,需要重新省视自己的角色,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现代书院制的提出

书院在中国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代,结束于清朝光绪年间。其中最有名的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崇阳书院,它们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教育模式,是广大文人读书求学的场所,也是藏书、教学与研究的高等学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明朝顾宪成给东林书院的题词,从题词中能让人感受到古代书院朴实幽静的格调;师者授业解惑、学者自由辩论的治学精神;书院自主招生、自由讲学的独立精神;师生刻苦求学、心怀天下的爱国精神。这些在历史长河中凝练而成的书院精神不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着中国现代教育者的思想和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目前教育工作者们正积极探索现代书院的建设与发展。

在国外,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一些世界知名高校实行的都是住宿学院制。住宿制管理模式没有教学活动,更多的是为老师和学生的居住与活动提供优美的环境与完善的硬件设施,负责师生日常生活管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混合住宿模式,导师定期参加、指导学生活动的教育形式为师生间的交流学习、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名人校友辈出。同时,该模式为我国现代书院制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近些年来,国内高校积极实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书院”便在创新的大潮中孕育而生,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汕头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实行了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一般认为,书院制是学院管学生专业教育,书院管学生生活。该模式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发挥学院与书院的力量,均衡教育目标,从而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人教育、全人发展。书院制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模式,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混合住宿,同时配备了导师制、导生制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书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开展教育工作的第二阵地。在学生社团活动方面,书院以学生社区为平台,成立各个学生会部门,开展丰富的学生课外活动。在通识教育方面,通识教育是书院制建设中的新项目,书院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以通识教育课程、通识讲座等形式来配合学院的专业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自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确立以来,高校辅导员的社会职能与工作理念在不断转变。社会职能经历了由 “以政治辅导为主” 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事务管理并重”的转变;工作理念有“政治挂帅 、秩序稳定优先”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相结合”再到“服务于学生发展”逐渐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论基于何种理念和社会职能高校辅导员一直工作在学院制的管理模式下,受到学校、学院各个部门的多重管理。面对书院制的改革,高校辅导员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引路人、职业规划指导者、生活学习服务者、心理港湾呵护者?高校辅导员必须重新定义自己在学生工作中的角色。

二 高校辅导员角色重构的内涵

1 工作理念的重构

在高校书院制模式下,书院不负责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主要负责学生的通识课程教育、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学生日常生活服务。在书院制学生工作中,我们需要打破学院制的传统管理理念,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努力实现人文化管理,并鼓勵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书院管理中来。首先,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的主体需求,开展通识课程、通识讲座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其次,将日常生活管理服务项目融入到学生社团中去,如建立学生社区自管会、晨训部等生活管理社团。该教育管理模式不仅提供给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挥的平台,增强他们的书院主人翁意识,而且将高校辅导员从保姆式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变成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引导者。

2 工作载体的重构

国外大学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要,以学生宿舍为平台开展工作,提供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配套设施,比如图书馆、健身房、小剧场、多媒体教室、咖啡吧等活动场所。我国试行书院制的高校打破了传统的学生宿舍管理模式,以学生宿舍区为载体开展学生工作,学生社区中心演变成了学生活动重要区域。但是,在书院制建设初期,大部分学校只是对原有学生宿舍进行简单的组合和改造,没有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英、美两国住宿制学院的几百年发展历史,为我国现代书院制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参照。学生社区是书院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部分,是顺利开展学生工作的基础保障。为此,打造优美书院环境与配备齐全的活动设施,我们需要不断投入物力、人力与精力,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3 工作对象的重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性格特征。95后的独生子女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是不缺乏物资与长辈呵护的一代,他们是生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中的一代。95后的大学生有着自己的时代优势,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获得信息知识的范围广,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另一方面他们由于长辈的宠爱而成为关注的焦点,个性张扬,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95后的大学生也有着自己的性格弱点,一方面性格张扬过度会缺乏团队精神;另一方面长辈的呵护使得95后的大学生耐挫力差,有时出现极端现象。书院制的管理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与发展,解决了强调管理者主导的传统管理模式与个性张扬的学生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书院制的专业混住模式,让95后的独生子女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无法自我调节情绪。因此,有学生在与同学抱团失败后又没有发泄不良情绪的途径,轻则抑郁重则轻生,也给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认识工作对象,能帮助高校辅导员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学生工作的顺利展开。

4 工作团队的重构

试行书院的大部分高校都有建立导师制,从校内公开选拔学术水平高且热爱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者从校外聘请杰出校友、知名学者等担任学生的导师。例如,李嘉诚先生已然成为汕头大学师生心目中的“梦想导师”。导师主要通过讲座、面对面交流、各类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学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引导。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南京审计大学的学生工作团队包含了总导师、班主任、常任导师即辅导员、通识导师、专业导师、社团导师、就业导师,他们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学生工作经验。总导师对学生引导启发,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安排学生专业学习活动;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识导师教授书院学生的通识课程;专业导师完成学生的专业答疑;社团导师指导学生的各类社团活动;就业导师负责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导师们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共促学生的成长。导师团队的成立增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力量与工作的效率,同时拉近了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5 工作内容的重构

学院制教育管理体制下,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内容是多而杂的,繁杂的日常工作难免造就“万金油”“保姆”“信息员”式的辅导员。传统的学院制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趋于浅层化,方式方法难免粗放,育人效果差。书院制模式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大大除去了与二级学院的教学部门、学校的各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对接工作。对书院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了精细化分工,每位辅导员除常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外,每人都有相关的专项工作,例如党建、资助、心理、社团、宣传等。专业工作的开展有利挖掘高校辅导员自身潜能、专业特长,促进高校辅导员加强专业学习,推动高校辅导员走专家化道路。

三 以发展书院制为契机培养新型辅导员

1 导师型辅导员

95后一代已然成为大学生主体,“个性張扬”、“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耐挫力差”、“团队意识薄弱”是他们这一代人的鲜明特点。95后大学生希望自己的辅导员亦师亦友,希望在自己人生迷茫、失落的时候,不是刻板的说服教育而是自己的人生导师与朋友,能够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导师通过自己的学术成就、专业造诣、人生经历等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建议,这是对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提出的新要求。这不仅仅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工作就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更需要高校辅导员能将学生教育工作当成一门艺术,因材施教。因此,教育学、政治学、哲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方面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同时高校辅导员在自身业务知识如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领域做到融会贯通并且能够独当一面外,在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不断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新规律和新问题。在日常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应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成长。

2 研究型辅导员

没有专业的职业是不被人尊敬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由大量的事务性内容构成,从天亮到天黑忙于琐碎的学生事务,没有空余的时间用于自身的专业学习。往往在职称评定时,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质量成了拦路虎,大部分人止步于助教、讲师,在高校科研中不断被边缘化。没有科研成果,何谈研究型辅导员?为此,学生工作琐碎,没有整块的时间用于科研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专业能力差也需要深刻反思。书院制下高校辅导员由日常的管理者变成领导者,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解决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时间与自身学习时间分配的矛盾,而且提供了研究的新机遇。因此,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真正做到用心、用脑,同时保持学习的意识与学习状态,不断地思考、总结与创新,最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并且将学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不断转变成科研成果,从而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3 专家型辅导员

从高校辅导员制度建立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支队伍的发展也遇到了阻力与不稳定性。教育部于 2014 年 3月印发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 暂行) 》中,对高等学校辅导员进行了职业定义并将本职业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从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与知识要求进行了明确定义。这体现了高校辅导员今后的发展方向。高校辅导员除了加强学习以保证自身专业素养外,教育部门、学校部门需要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投入更多,如加大培训、学习、提高工资待遇水平。专业化、专家化道路是高校辅导员完成职业定位、角色转型的有效途径,是解决高校辅导员发展瓶颈的根本方法。有一支专业背景强、科研水平高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才能不断适应不同特点大学生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通过在自身的专业领域中不断将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为现代书院教育模式的发展与自身的成长发挥力量。

高校辅导员工作在书院制下变得更加精细化、专业化,优于 “学院制管理模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说明书院制的发展契合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规律,为培养新型高校辅导员提供了制度保障与发展空间。因此,高校辅导员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下”应该更加积极探索,努力学习,向导师型、研究性、专家型辅导员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戴锐.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2]沈雪妹, 陈国祥.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3]贠发平.试论书院制管理模式与辅导员工作[J].高校高职研究, 2015(5).

[4]肖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四栖型”定位和专业化发展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教思政司2014(2)号, http://www.gov.cn/xinwen/2014-04/14/content_2658616.htm.

猜你喜欢
书院制
书院制下高校境外学生教育管理实践的创新思考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书院制改革新路径
南科大书院管理模式对我国师范类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浅析书院制下的德育新模式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试谈书院制在培养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功能
针对“书院制”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