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肿瘤学的贡献

2017-03-21 14:35吴红洁周岱翰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药物临床

吴红洁,周岱翰

(1.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 1007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

论 著
·学术探讨·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肿瘤学的贡献

吴红洁1,2,周岱翰2*

(1.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 1007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

中医肿瘤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类肿瘤疾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一门临床学科。观今天中医肿瘤学的内涵和规范,皆源于《神农本草经》博大精深的论述与启迪。《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肿瘤学辨证论治诊疗规范,是当前临床发掘抗癌中药的巨大宝库,是扶正祛邪与食疗本草康复治疗的典范。

《神农本草经》;中医肿瘤学;辨证论治;康复治疗

Abstract: TCM oncology is a clinical discipline which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CM theory research of tumor diseas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haracteristics, the law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Today, the connotation and standard of TCM oncology all originate from the Shennong Bencao Jing.It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colog.It’ s a great treasure-house of the current clinical discovery of anticanc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model of Fuzhengquxie and dietetic materia medica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Keywords: Shennong Bencao Jing; TCM oncolog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与日俱增,中医药治疗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一门临床学科,中医肿瘤学对现代医学与高科技结合的“辨病”之长兼收并蓄,又充分发挥自身的“辨证”优势,根据“平脉辨证”,找出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使用相应的方药“补不足,损有余”,形成有鲜明中医特色的独特的学术体系[1]。观今天中医肿瘤学的内涵和规范,皆源于《神农本草经》博大精深的论述与启迪。

1 《神农本草经》成书及辑本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2-3],大约开始撰辑于战国时代,历经秦汉诸医家的补充,最后冠以“神农”之名,乃为尊古之风的假托,成为今天见到的《本经》。《本经》大约成书于西汉至东汉时期,原书因为年代久远,约在北宋初年即已散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目前见到的各种版本,均为明清以后本草学家根据《本草经集注》残卷、《新修本草》残写本及《证类本草》《本草纲目》[4]和其他著作中保存的《本经》文字辑复而成。其中尤以孙星衍、孙冯冀合辑本为完善,流传较广[2]。

2 《神农本草经》——中药学的集大成经典

《本经》系统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本经》论述的365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四气”“五味”的理论,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且体现了一定的化学知识。《本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按所占比例来看,植物药252种居首位,约占69%,从动植物分类看,包括高低等动植物。高等植物如人参、当归,低等植物如茯苓、灵芝;而牡蛎、水蛭、白僵蚕等属于低等动物,鹿茸、犀角等为高等动物药材。矿物药46种包括金属(如赭石、磁石)和非金属盐(如朴硝、滑石)等。从其使用部位来看,植物药有根、茎、花、叶、果实、种子、全草的不同;动物药则有皮毛、骨、角、肉、胆、卵、脂、分泌物之异。由此可见,其品种来源极为丰富。《本经》为两汉以前用药经验的总结,所载药物的功效真实确切,为后世治疗打下了基础。所记载的上、中、下三品药物的功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如麻黄“发表出汗”“止咳逆上气”,大黄“荡涤肠胃”,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水蛭“主逐瘀血”,甘草“解毒”,黄连治“肠澼,腹痛下利”,茵陈治“热结黄疸”,海藻“主瘿瘤气”等,不仅为历代临床所沿用,发挥了良好的疗效,并得到实验所证实。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药物炮制、收贮方法和主治病证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如何相互配合应用,都做了概述。《本经》所记载对每味药有性味、主治、异名及生长环境。如“当归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一名干归。生川谷”。《本经》又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选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四气五味中,四气根于天之四时,五味根于地之五行,《内经》云:“天有精,地有形”。 四气是天之精在地面上的能量变化,地之五味则是来自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以植物生长为例,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和空气为天之精,对于植物来说,为阳主生。植物的生长还要依赖地之阴精,即土壤中养分的营养,为阴主长。正所谓“阳生阴长”。本书记录了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性能、加工方法,以及药物的真伪陈新和质量优劣的鉴别。书中还就不同的药物性能,提出了制剂的法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剂型。“药物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这里指出了在临床实践时,应根据药性及病情,而采用不同的剂型。一般来说,汤剂中的气味互相转化的作用迅速,但不够持久,因此对急症、表证、实证效果好。丸散膏剂中气味的转化作用相对缓慢,但持续时间长,对缓证、虚证、里证更为适合。酒剂的渗透力强,有疏通经络、驱寒解瘀之功效,临床根据病情需要酌情选择恰当的剂型。此外,服药的时间和办法直接影响药物效果的发挥。“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本经》的成书,标志着中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如《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均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它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5]。《神农本草经》中有158种药物被选入197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由此可见,它的实用性和影响力都是非常巨大的。至今仍然是中药学的主要理论依据和实践规范,也是研究药物学最重要的本草经典文献,被列为中医药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2]。

3 《神农本草经》开启方剂学的临床研究

方剂是临床用药经验的结晶,东汉时期,临床医学更加进步,以《本经》为代表的本草学也积累了重要的药学成果,方剂的质量随之提高。汉末,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被推崇为“方书之祖”。《本经》对经方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

每一首方剂,要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药物,妥善配伍而成。但在组织不同作用和地位的药物时,还应符合 “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这样才能做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本经》指出“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这是在《内经》“君臣佐使”主次配伍原则的基础上,对组方用药理论的进一步阐述。书中上品药为君,有许多是久服可以健身延年的营养滋补药,如人参、大枣、甘草、枸杞子、山药等;中品药为臣药,有许多是可以提高抗病能力或抑制某些疾病的药物,如黄芪、百合、沙参、栝蒌、五味子、黄连等;下品药为佐使药,是用来除寒热邪气,破积愈疾的药物,其性味较猛烈,如大戟、芫花、乌头、附子、狼毒等[6]。另外,针对药物配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结果,《神农本草经》提出“七情合和”的学说。“药有阴阳配伍,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如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这就十分清楚地指出,药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只有配合得宜,便可奏效。如有的药物相配能起协同作用而增强药效;有的药物相配,则能减轻或抑制对方的毒性反应[2]。同时,有的药物合用后,就能产生强烈的毒副作用,这种情况就属于配伍禁忌。此外,书中还提出了“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的原则以指导药物配伍使用。

张仲景的经方,在临床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神农本草经》成书早于《伤寒杂病论》,故张仲景的经方用药之义,应遵《本经》。徐大椿曾说:大黄,《本经》载:“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在经方中,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下瘀血汤中用大黄,即取“下瘀血”之功;鳖甲煎丸中用大黄,即取除“血闭寒热”之效(以治疟母),大黄虫丸中用大黄,即取“破癥瘕积聚”之力;己椒苈黄丸中用大黄,即取祛“留饮”之义;大、小、调胃承气汤中用大黄,即取祛“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的作用。以《本经》原文去分析经方,则可深入了解经方用药的准确涵义[5]。

4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肿瘤学的贡献

《本经》曰:“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食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这段话强调治疗疾病要从辨证论治入手,怎么样去辨证,本经提出辨病因(先察其源)、辨病机(候其病机)、辨脏腑(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辨气血(血脉未乱)、辨得神与失神(精神未散)。辨病因,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之别。内因七情、饮食,外因风寒暑湿燥火,不内外因金创、虫毒。病因作用于人体会产生哪些症状,这与人的虚实寒热有关,这一过程就是辨病机。辨脏腑即是辨病位,病在何脏何腑,何脏何腑虚,何脏何腑实。人以气血为本,辨气血就是辨病势,辨正气之虚实,邪气之盛衰。除此之外,还要辨精神状态,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既是诊病并判断预后的指导原则,也即是仲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7],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1 奠定中医肿瘤学辨证论治诊疗规范 《本经》强调对疾病要早期诊治,在病势未成之际, 应抓住有利的治疗时机,及时治疗, 方可“服药必治”,明言了疾病预防以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这与《内经》的观点一致。同时提出“病势已过,命将难全”,告诫医生要善于“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切毋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8]。强调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以药物勉强追求治疗效果,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并列举案例,如“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坚积、癥瘕……鬼疰……痈肿、恶疮……瘿瘤……此皆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依端绪以取之”,同时提示肿瘤临床治疗时需根据疾病的同性及特性综合考虑,对证下药。《本经》曰:“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又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以衰之也。”此皆约取《素问》之粹言。《本经》提到“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等是针对病因的治疗。“痈肿疮瘤以疮药”则体现了辨病治疗的思想[8]。

4.2 是当前临床发掘抗癌中药的巨大宝库 《本经》所载药物的功效,为两汉以前用药经验的总结,为后世药物治疗学打下了基础。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指出:“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厚,不为仓卒之效……;中品药性,疗疾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为速,而延龄为缓……;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 全书记载药物主治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共170多种。在叙述药物功用时,已经注意药证对应、主治互参,而且注意记述多味药对应一个病证,如麻黄、杏仁、干姜、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气”,黄连、赤石脂均主肠澼[6]。《本经》对中医抗肿瘤中药的研发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现代抗肿瘤中药,如人参、灵芝、贝母、蚤休等都是出自《本经》。书中记载如大黄能“破癥瘕积聚”、斑蝥能“蚀死肌、破石癃癥瘕”、苦参“主……癥瘕积聚”、夏枯草能“破瘕,散瘿结气”。现在临床常用的抗肿瘤中成药,如复方斑蝥注射液及胶囊、复方苦参针、灵芝多糖等均进行了深入规范的研究。《本经》所载的药物中抗肿瘤功效确实或值得进一步研发者约有 115 味,其中上品药物 43 味,包括人参、黄芪、薏苡仁、灵芝、阿胶等,多数在晚期癌症用于扶正补虚、“带瘤生存”的治疗;中品 45 味,包括海藻、猪苓、当归、鳖甲、苦参等,适于中晚期癌症攻补兼施的治疗;下品 27 味,包括斑蝥、蟾蜍、甜瓜蒂、蚤休等,适于早、中期癌症解毒消癥的治疗。以上药物按肿瘤常用治法可分为清热解毒(29 味)、活血化瘀(12 味)、除痰祛湿(22 味)、软坚散结(8 味)、以毒攻毒(14 味)、扶正补虚(30 味)6 大类,广泛应用于常见 10 大癌瘤等的临床治疗中[4]。目前,《本经》中部分抗肿瘤药物经历了临床—实验研究—临床等阶段,明确体内过程和作用机理,提取有效成分或有效部分,从水煎剂提取为丸、片剂或注射剂,可供静脉注射或动脉灌注等介入性治疗,如从斑蝥、蟾蜍提取斑蝥素、华蟾素分别或合用制成片剂或静脉注射剂治疗肝癌或消化系统癌,从苦参(苦参硷)、薏苡仁(薏苡仁酯)、黄芪(北芪多糖)、人参(人参皂甙)、灵芝(灵芝多糖)等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软胶囊注射剂治疗各种癌瘤[4]。而且,《本经》的科学价值绝不局限这些药物,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有待医学及科学工作者继续发掘研究。在这方面,青蒿素的发现已给了深刻的启示,只要勤奋耕耘,就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有新的突破。

4.3 是扶正祛邪与食疗本草康复治疗的典范 《本经》中所载不少药物,同时又是食物,长期服用,不但可以健身却病,而且还可收到“轻身不老”“不饥延年”的效果[9],实为扶正祛邪与食疗本草康复治疗的典范。运用一些调味健胃及富有营养的药用食物来培补机体,使之轻健灵活,防止早衰或使机体正气旺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些无疑是有益的[10]。《内经》也很重视饮食与治疗的关系,但是大量记载服食方面的资料,首推《本经》。临床常用的鹿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女贞子、黑芝麻、莲子、芡实、肉桂、人参、白术、甘草、大枣、山药、蜂蜜、茯苓、天麻、天冬、麦冬、玉竹、石斛、生地黄、桂圆、茵陈、菊花等,均源于此。《本经》序录开篇就强调养生药品中上品药的重要地位。认为,上品药具有“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功效,可“多服久服不伤人”,最早提出食疗本草扶正以祛邪的理念。如《本经》载枸杞子“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鹿茸“生齿不老”,柏子仁“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生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等,均是针对衰老的不同症状来进行养生。再如石斛“补五脏”,菊花“利气血”,杜仲“益精气”等,均是针对或脏腑、或气血的不同病因病机来进行养生[9]。同时,《本经》还载有诸多精神情志养生的药物,其中不乏“养精神”“安魂魄”“不迷”“不忘”“令人喜乐无忧”等功效描述。可见,《本经》对于养生的认识具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念。在肿瘤的临床中,注重术后及放化疗后的恢复,防复发,防转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都与养生保健思想密切相关。近年肿瘤病人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疾病也受到广泛关注,对提高患者及家庭的幸福感日益重视。食疗本草起源发展于人民生活,强调扶正祛邪,缓缓图之,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符合医疗卫生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影响深远。

《本经》开创药物分类的先河,它不仅为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及方剂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世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从《本经》中寻找研发抗肿瘤中药正蓬勃兴起,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中药抗肿瘤研究必将大有作为。

[1]周岱翰.论《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肿瘤临床基础与经方运用[J].新中医, 2016, 48(1): 1-3.

[2]谢昱.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J].河南医药信息, 2000, 8(6): 65-66.

[3]孙鑫,钱会南.《神农本草经》中药理论体系框架研究(上) [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6): 1871-1874.

[4]周岱翰.《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肿瘤学的贡献与拓展[N].中国中医药报, 2012-08-02(4) .

[5]许占民.《神农本草经》对我国药物学的贡献及其使用价值[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 1994, 9(1): 16-19.

[6]谭同来,文加进.《神农本草经》药学成就探析[J].中国药学杂志 , 2001, 36(5): 349-350.

[7]张苇航,何新慧.试论《伤寒论》对《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的继承和发展[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7): 1149-1151.

[8]苗彦霞.《神农本草经》用药原则探讨[J].陕西中医,2006, 27(3): 355-356.

[9]孙鑫,钱会南.《神农本草经》中药理论体系框架研究(下) [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7): 2291-2294.

[10]李钟文.略谈《神农本草经》的学术成就[J].新中医,1982, 14(6): 50-51.

Contribution of Shennong Bencao Jing to the TCM oncology

WU Hongjie1,2, ZHOU Daihan2*
(1.Center for Post-doctoral Studies,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R2-52

A

2095-6258(2017)05-0689-04

2016-11-26)

10.13463/j.cnki.cczyy.2017.05.001

吴红洁(1976 -),女,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主治中医师,主要从事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通信作者:周岱翰,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电话-13902206571,电子信箱-13902206571@139.com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药物临床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
最熟悉的药物伤你最深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二)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