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北地区古镇地理经济选择与文化内涵探析*

2017-03-22 06:59
关键词:古镇文化

江 亮

(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 400067)

渝东北地区古镇地理经济选择与文化内涵探析*

江 亮

(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 400067)

为促进传统文化及民居建筑在古镇现代化进程中的继承和发展,探索其文化深刻内涵,从渝东北地区古镇的地理经济空间特征出发,分析了其文化内涵,指出保护特色民居,尊重地域文化,制定完善,细化修建规划,以人为本,努力挖掘古镇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弘扬传统文化、尊重现代化背景下的发展模式。

渝东北;古镇;地理经济;文化内涵;建设发展

渝东北的地域范畴广阔,是重庆主要欠发达地区之一,经济总体水平较低,涵盖了万州、奉节、丰都等11个区县,是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青山绿水型生态涵养发展区[1],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是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突出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转变,引导三峡后续人口相对聚集和梯度转移的生态文化旅游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和承载发展区。

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渝东北地区属三峡库区,有许多古镇,汉、土家、苗等民族杂居,民风民俗深厚。由于长期相对封闭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和地理经济,时代变迁的促进和时代文化的制约,加之融入了气候特点和山地特征,以及顺应生活实用需要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物质表现,使其整体风貌、传统民居、特色街区得以延续和保留,有效地追念、认知和把握了空间结构、建筑规制和独有风格,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成为真实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流露出了最朴实的审美观和最深厚的文化内涵。

1 渝东北地区古镇地理经济空间特征

1.1 空间环境特性

历史上,渝东北原属川东地区,是人们出入四川两条主要通道之一的长江三峡通道,许多古镇多沿贸易转运陆路交通线(驿道、盐道)和江河水运为中心轴,多选择在山环水绕之地,呈点状态势特征,形成货物转运贸易网络,商业活动和商人群体的勃兴,更是扮演了枢纽的地位。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农业社会中,渝东北地区的乡村和古镇中,有山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吊脚楼。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它的演化与嬗变也同时折射着时代、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历程,这一因山就势、因势就形、叠落而建的“吊脚楼”民居,俨然成就一种生存尊严的外在表现,从开始的选址到以后的生产生活,都与地域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人们生息劳作,民重义气,流风余韵,敦厚朴实,几乎把全部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融铸到里面,在建筑格局上表现出独特的定势与格局,空间形态自然,完全溶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通向历史记忆的重要信道。

1.2 空间建筑特色

吊脚楼是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地区典型的民居建筑规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建筑殊异。透视建筑图像特质,渝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控制明显、山多岭陡、沟壑纵横、高差悬殊大,气候呈潮湿多雨、夏热冬冷特征,吊脚楼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极大关系,为杆阑式和半杆阑式,或存江河岸堤,枕水而立,或伴壁高架,形若楼阁,以坡就势,依崖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鳞次栉比,以青石为基,檐口悬挑轻盈,翘檐斗拱,空间构图简洁,细部处理精致,色彩清明雅致,对应与再现,丰富了建筑的立面造型[2]。其中的木雕艺术,是衡量建筑工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手法细腻,内涵丰富,有象征地位的、有祈求吉祥的、有反映生活的、有表现农耕的、有记录风情的、有教育子孙的,栩栩如生,寓意深刻。承重山墙与悬山式穿斗木结构结合,利于防火、通风,白墙黛瓦,底层架空用于储藏、饲养牲畜,采用木板夹墙或竹壁土墙,二层有绕楼围廊,围廊出挑较大,占地面积小,除少数土木或砖木结构、四合天井瓦房外,多为土砌瓦盖或土砌茅盖,对建筑个性局部折射而言,意涵表现强烈。

1.3 空间体系特征

文化不是来自于同一源头,所以必然存在差异性问题。渝东北地区毗邻湖北、陕西、四川,民风民俗颇受荆楚文化、秦汉文化、闽浙文化、湘赣文化、巴僰文化的滋润及影响。历史资料显示,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外省大规模移民,也就是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3],大量移民来自湖北、湖南和江西等省,外来财力和文化素质,因缘际会,与当地原著文化频繁发生矛盾冲突,最终不同文化流派和生存习性,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丰富的移民文化和乡土文化,使地区传统村落的建筑规模和数量,伴随人口的增加而空前扩大,商业麋集鳞聚,从而为古镇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发展巅峰时期。民国抗战时期,重庆“陪都”地位的确立,刺激着外来人口的再度大规模流入,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兼容性的历史延续功效,对古镇演变发展和文化风貌转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加之,奇特的山水环境中造就的民风民俗,已然成为一本记载人类生存发展的史书和活的社会化石,演绎出浓厚的三峡文化。

1.4 古镇空间特点

清末至民国中期,川江航运繁荣,使许多古镇工商同业,凝聚并存。街道具有独特的社交面向和合理走向,多为宽不过盈丈的青石板铺就,被岁月磨砺的光滑痕迹的街路与民居和谐相依,空间组合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息,充盈着明代的疏朗淡雅、清朝的精美繁复风格。其中,具有文化地标特征的古镇主要有:开县的温泉镇、忠县的石宝镇、奉节的兴隆镇、巫山的大昌镇、巫溪的宁厂镇、石柱的西沱镇等,可谓“土瘠民贫,商农相半”。古镇中,与商品集散、利于经营有关,吊脚楼商住合一,大多为下店上宅式或前店后宅式,各节点相互依存,在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上自由度不大,纵深方向变化较多。木质火板墙沿街排列,每个宅子之间防火墙与砖墙风格融为一体,大挑檐屋顶相连,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加强了街市的整体效应,让你用脚步就能够丈量出沧桑的历史感,是地域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凝结的可观意象,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宛若天成,呈现“天地合一”的美妙境界和空间意境,饱经深刻自然哲理,建筑的符指与载体有利于遮风避雨,有利于沿街摆摊设点,形成公共交通和交流空间,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居住功能,街区肆中各式营生依行业分布,无论坐店或走街,每逢赶集墟场,人流如织,肩舆塞路,人们的血缘关系和邻里亲情得到展示充分,张扬了农耕时代人们多元意识与多样观感的崛起,是社会活力的一种指向。

1.5 空间规则透视

农村是中国最基层的社会架构体系,具有十分的乡土品性和草根品质,乡土社会存在的价值就是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向自然获取资源。古镇或因临河而聚、或因驿站而成、或因盐道而兴、或因物流而起,结构布局多样,发展步履蹒跚,同一性强,功能薄弱,以初级产品流通为主。剥蚀残篇,在用地规模、结构体系、建筑规式等方面受多种外界因素的牵引、作用,基本靠乡土传统而保守的“礼治”社会秩序完成自我维持与自我约束,这种社会秩序作为一种文化,不需要定式规律。其实,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任何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本身就是传统,虽然是充满矛盾的历史遗产,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语:“传统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所累积的经验,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4]。在古镇的发展规则中,它们所传承的文化意义、文化要素、文化脉络和文化资源之根基,在于从商业语境中推衍出来的地缘社会关系,而不再是囿限的血缘社会关系,古镇性质从血缘结合社会转变到地缘结合社会,这种转变需要互为因果,稳定并进的,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历史潮流变迁的肌理和动能。

1.6 古镇风貌例证

(1) 巫溪县宁厂镇,兴于先秦制盐业,地处后溪河与大宁河交汇处“秦巴古道”重要节点,布局蜿蜒伸曲,依山傍水而建,盐商席丰履厚,舟马不绝,梭船游弋,沿江石堤架立斜柱支撑的吊脚楼,穿斗木结构,木质火板墙首尾相连,街与街之间过街楼穿插其中,空间开合有序,建筑与山水环境相携,黛峦烟雾缭绕,河水幽深,鱼翔浅底,风貌古朴清秀,集聚“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写意。

(2) 巫山县大昌镇,地处小三峡中段,大宁河水紧环,为历代郡县治地,码头埠道,不同时代风格的建筑群与传统生活形态保存完好,山、水、建筑融为一体,房屋多为穿斗木结构,雕梁画栋,题材丰富、精美绝伦,古风浓郁,充满生活气息,临街建筑多为两层,底层为店铺,屋檐有单檐和重檐出挑,历史街区完整、陈旧、清新、沉着、静谧、温馨,古树森森、遮天蔽日。

(3) 奉节县兴隆镇,地处大巴山余脉七曜山与巫山连接带腹地山谷平坝,从明朝正德年间开始商贾云集,是渝湘鄂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驿站,有绝世奇观——天坑地缝喀斯特地貌,殊风异俗,足以观采,颇具规模的明清宗祠、庄园建筑群,土家族风格迥然,底蕴深厚,山地垂直地势建筑物形态各异,老屋夹道蜿蜒成街,狭窄拥挤、清幽如玉的石板路,难掩昔日繁华,四合院、穿斗屋特色彰显,昼行肩夫,夜歇客商,富足热闹数百年,街区、建筑、民风、市景和至今完整保存的古驿道遗迹,依然沧桑凛然、古朴优雅,颇增添了许多思古幽怀之乡愁。

2 渝东北地区古镇的文化内涵

2.1 地域文化内涵

气候、河流、地形曾为人类定居所考虑的首要因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类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背景,中华民族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具备了朴素的动态循环观,传统文化基因中的轮回循环和包容思想日趋炽盛,早已深深植入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要求人们对自然地理环境自觉约束和注重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序地引导和改造,促使人们营建出具有良性生态循环、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做到天随人愿、人不违天地。古代农耕文明进程是连续性的,对自然鲜少破坏,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没有受到影响。在过去交通和信息不畅的情况下,特殊的生态环境、地理因素、气候条件、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伦理规范、审美情趣、历史渊源等的独特性、系统性、关联性的作用而形成的古镇,在逐步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人口组合、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文化流派的激荡、碰撞、侵染和交融,形成地域性、一元性、差异性的文化属性、文化特质和文化品格,以性质、用途不同的具体建筑物,集中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是时代感较强的地域文化空间遗存和空间背影,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动态思维的指导下,体现了生态设计、生态文化、生态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5],充分迎合了古代先哲“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观念,倡导了道家和谐包容、顺其自然的理念。

2.2 历史文化内涵

历史上和现实中,各种不同的时代之所以能够区别开来,是因为它拥有自己的血缘体系、信仰体系、世俗体系等,这些象征体系的性质掣肘着地缘凝聚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有效发展。古镇的生成脉络,空间逻辑关系,质朴活性乡情,演绎和遵循了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历史上形成的移民文化、宗教文化、码头文化、乡土文化的脉络精神,谱系着这片土地,已成为古镇历史与现代连接的纽带,这些文化横向延伸出来的文化现象和实体,由它纵向发展而来的文化在历史斗争与融合中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至今仍被现代人所遵循,并作为文明人的标识,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原了居住功能性、文化多元性、建筑表征性、村落联动性、资源主体性,诸多可视珍贵的建筑遗存和文化遗产,至今仍然鲜活的立体扫描着浓浓的属地情味。而今,古镇在建设过程中加入了现代人文元素,空间有了复兴,文化有了挖掘,品质有了提升,历史味道有了保存。在青山绿水间,一栋栋黛瓦白墙、雕花木窗的特色民居与古老建筑群交相辉映、动静相隔,古街、古树、古道、古风的景观和感知作用,成就了建筑文化卷轴,益形稳固强势,高雅和世俗在这里都能够找到栖身之地,驻足聆听,能够感受风吹来历史的声音。“将那些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积极意义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合理有序地注入到那些被保护下来,或者修复的历史场所中去,也能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原生态的空间环境中得到再生”[6]。

2.3 人文文化内涵

儒的“礼”,道的“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尊,无不体现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人本价值出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人伦观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古镇的形成与发展就建立在这一套伦理价值之上,并与之密切相关,空间的营造,需要为现实的伦理秩服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空统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强调整体至上,人伦道德,中府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如果翻开每个古镇厚重的史籍,在每一条大街小巷都能找到一个精彩的传奇,古镇是有生命的,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棵树,每一级石阶,都向你讲诉一个个厚重的历史故事。20世纪波兰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说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类需要己转化为文化的需要,以文化为本位,以生活为基础,以现代为导向”[7],任何忽视文化资源传承,漠视传承效应,最终必将遭到文化法则的无情惩罚,谁尊重它、发扬它,谁才会取得传统文化发展繁荣的积极回报。文化所形成的传统,具有极强的惯性,效应都不是孤立的。古镇的文化记忆,赋予了文化主题,承载了曲折故事。深入各个古镇,不仅能够看到实体的民居建筑、宗庙寺院、茶楼酒肆、古树名木、青石古街、车船舟楫,能够感受到民风民俗、歌谣谚语、农耕特产等非物质文化的厚重,感受到饮食文化和移民文化。体验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动与静的统一。置身其中,阅读民居、兴衰、风情、辞声、乐舞、乡愁,一切遗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叙述方式、传统理念、特殊诠释,是感知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重要元素和难得的文化瑰宝。

3 综 论

渝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山水资源广博,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环境造就了不同文化观念和民风民俗,直接或间接得到表征。历史上,集镇数量不多,规模发育不健全,资源配置缺乏协调,区域性经济辐射力滞后,独有的风貌特点、历史传统特点、民风民俗特点未能有效体现,处于发展初期。虽具有交通、旅游、矿产等资源和一定程度的区位优势,但对优势推展不够,缺乏特色经济职能,未能形成职能和优势互补,建设瓶颈问题突出。多年来,缺乏个性的现代建筑不断渗透,而充满乡土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元素的民居建筑一直呈现低度发展态势,恰恰反映了人们失去坚守自我生活方式的信心和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迷失,而今这一冲突仍然在不断进行。建筑具有时代性,是艺术文化的结晶,民居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保护好特色民居,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

传统文化是一个宏大概念,总是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进行时代延续,已经深深融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进步发展和人的思想准则的强大力量。一些古镇在建设战略选择上存在常规基调和惯性思维,忽略了对自然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真实性、保护与发展关系、特色差异性等保护,过度强调旅游经济效益,缺乏生活与产业之间的平衡点,破坏性建设和盲目复古性建设,在本质上不可避免地变成某种主题公园,其实,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现实性和实践性性格的文化,文化虽有差异,但无优劣之分,古镇的发展既是物质性的,也是精神性的,其建设行为应该合理维护和解释各种建筑文化符码,应该为建设发展和建设文化特质提供价值导向,任何片面的“跨越式”文化继承和苛责定势,都是值得商榷的。

人们秉承着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强烈的认知需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是现代人本主义的创始人,其“需要层次理论”最核心的阐述,就是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起源于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是以层次形式出现,由高到低依次排列,需要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动力性[8]。古镇的建设,不应忽略传统文化深刻背景与心理需求,同样需要层次理论,需要考量传统文化脉搏,需要传统建筑空间内涵,需要建筑艺术文化价值和精神功能。建筑是构成古镇的核心意义符号,不仅仅只具有物质属性。传统建筑文化应该体现尊天地、重人本、讲亲和的价值理想,达到人和而天和,人乐而天乐的天人和乐的和合境界,以更有活力、更加自信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进而激发古镇的更新与生长,避免短视思维,以及商业化偏执过度和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镇建设必须尊重地域文化,一个古镇想让更多的人来旅游,就是找故事、讲故事、卖故事,而且跟这个地域的文化一脉相承,因为本土有它的根,有它的历史和地理环境,要尊重本土的个性,这才是世界上最主流的价值观。古镇的保护必须考虑建筑风格、建筑体量、建筑形制和商业价值上的协调,既保留老城当地文化,又实现商业价值。古镇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与传承是一场革命,未来的古镇改造应该让民间、市场的力量参与进来,减少行政干预,但必须避免开发商在改造过程中过分重视利益,政府过分重视业绩,要形成整个社会的共识。

古镇需要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可拆除不合理部分,但不能打乱原来那种错落的感觉,更多的是做外立面的整饰。古镇改造必须避免简单粗暴模式,避免大拆大建,因为拆一个东西的时候,不是拆一栋房子而是拆一段历史,有时候改造就是破坏。理性的古镇改造的标准,把新文化、新价值、新功能融入到传统历史里面,带来一些完全超乎以前的价值。一方面是引导,另外一方面就是利益的门槛,如果经济目标是最重要的考量指标,就会出现千城一面的状况,会导致疯狂城镇化浪潮中的从业人员的无奈和委屈。

在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法制应当是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更是古镇发展的最大保险系数。国家《文物保护法》、《旅游法》、《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重庆市村镇建设管理条例》等在法律法规层面,明确历史文化镇村地位,《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认定标准(试行)》在行政管理上确定了民族文化特色镇村概念。根据重庆市渝东北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生态涵养发展和扶贫开发总目标,重点培育具有一定聚散功能旅游观光型、生态涵养型、休闲度假型、民族文化型、产业加工型的三峡库区生态型移民集镇和主要边贸集镇,点面扩展,分级辐射,中继放大。古镇不仅是概念支撑和主题探讨,也不仅是关联与感应现象,而是更大层面上把握传统文化精华和内在价值的,并在切实的基础上把文化精华加以提炼,固守元气,变成社会共同资源的一种态度。

古镇建设应该建立统一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强化规划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要按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环境适宜、山清水秀的要求,提升建设管控,彰显古镇特色和品质,促进协调发展,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具有建设性的。而传统文化形态最核心也是最直观的呈现,莫过于原生态的生活场景与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重视规模、职能和梯度发展轴及重点发展区域调整,扎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丰富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推进投资建设多元化、开发资源综合化,开发开放全方位化。思近谋远,坚持把环境生态型、生活舒适性和群众方便性结合起来,建设发展与民众需要是不能够生活在两个话语系统当中,广纳民意,培育批判精神。通过规划,产生继承性、渐进性和延展性,让群众对本地所拥有的资源状况心中有底,扬长避短;对发展目标心中有点,对比算账;对建设背景心中有形,逐步建设;对实现的预期目标心中有路,量力而行,避免认知模糊。古镇的改造需要民众参与,避免过于人工化缺乏味道,不断改变农民原来的生活方式,保留原生态乡村味道,提升大家的幸福感。

古镇对空间经济结构的改造,必须针对不同个性的古镇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进行追求和思考,深度挖掘整合,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激励、集中突破,遵循合理布局、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层次分明、风貌独特、职能明确、环境良好、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社会进步、城乡共荣、共同富裕的原则,不断探索传统文化思维与现代文化思维、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意识的差序化结合方式,把传统文化最有特色的精华部分予以新意,树立当前可承受、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贯穿现代文化之中,来重新建构古镇记忆,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通过道德哺育、情操导引、文明汲取,产生的涟漪作用和政策效应,形成了一个历史内涵丰富、文化个性鲜明、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文化创意品牌,取得良好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体现较为合理的区域性城镇化水平。

4 结 语

渝东北地区古镇是地域文化的象征与载体,需要珍惜和爱护,在谨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理性思考当代意义,尊重现代化背景下的发展模式,避免将其当作提高借鉴性的饰品和套用文化的符号。需要站在更高的地方,从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中,体会对历史的理解,体会内涵的文化精神及人文价值归属,并不断积累、沉淀和深深蕴涵,不断发扬光大。

[1] 黄奇帆.科学划分功能区域 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EB/OL].中国青年网重庆频道,2013

HUANG Q F.Scientific Division of Functional Areas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 Major Functional Areas[EB/OL].Chongqing Channel of China Youth Net,2013

[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

LIU D Z,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History[M].Beijing:China Building Press

[3] 陈世松.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CHEN S S.Great Migration:“Huguang and Sichua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M].Chengdu:Sichuan People’s Press,2010

[4]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FEI X T.Earthbound China[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ress,2006

[5] 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JI F Z.Bashu Towns and Buildings[M].Chengdu:Southwest University of Communications Press,2000

[6] 阮仪三、袁菲、葛亮.新场古镇: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传承[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4

RUAN Y S,YUAN F,GE L.Ancient Town Xinchang: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M].Shanghai:Oriental Publishing Center,2014

[7] 马林洛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MALINOWSKI L S.Cultural Theory[M].FEI X T,Troonslation.Beijing:China Press,2002

[8]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MASLOW·ABRAHAM.Human Motivation Theory[M].XU J S,Translation.Beijing:Chinese People’s University Press,2007

责任编辑:田 静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Economic Choic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ncient Towns in the Northeast Area of Chongqing

JIANG Liang

(School of Design Art,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 house architectu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ancient towns,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the culture is explored, on the basis of the spatial feature of geographical economy of the ancient towns in the northeast area of Chongqing, its culture connotation is analyzed.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respecting local culture and making perfect and detailed human-based building plan to study the unique humanistic scenic spots with historic accumulation of the ancient towns are the developing model to enlarg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 respect the modernized background.

northeast area of Chongqing; ancient town; geographical economy; cultural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10.16055/j.issn.1672-058X.2017.0000.023

2016-06-01;

2016-08-11.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2015YBY084).

江亮(1969-),男,重庆市人,讲师,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J59

A

1672-058X(2017)01-0121-06

猜你喜欢
古镇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古镇之旅
谁远谁近?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古镇梦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