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2017-03-23 19:11王慧婷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大语文观语文味读写结合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作为新一代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精髓,树立“大语文观”,让课堂充满语文味,以多读促进学生深刻领悟,以多写将人文素养演绎的酣畅淋漓。

关键词:语文味 以读促悟 读写结合 大语文观

引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书中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1]

由此可见,在现代化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着实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目标,还原语文课堂原本应该具备的诗意与美感。本文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浅谈几点体会:[2]

一、课堂应有语文味

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至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

课堂中一个精心设计的导入,一次深情的朗读,几个生动的赏析例子,一系列巧妙的过渡语,针对性很强的独特评价,甚至教师的举手投足,一次目光的远望,一次启发后的留白,都会给学生爱上文学的机会增加更多的可能性。讲解朱自清先生的《春》,利用多媒体以“沙画成春”导入,2分钟的视频,学生们聚精会神,似乎随着沙画的作者来到春天伊始的田野上,恣意地奔跑、驰骋。利用现代媒介于写景的文章中,学生能第一时间捕捉到画面感,以激发学生读文章的兴趣并增加学生审美情趣。语文课堂的导入技巧还有很多:文体导入、歌曲导入、相关作者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名言导入、对比导入、问题导入等。无论哪种导入技巧,都要紧扣教学内容,切不可生搬硬套。讲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抓住文章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来设计赏析环节,让学生理解此中既有“闲情逸致”的悠闲,又不免会有“闲来无事”的寂寞。教师紧扣一个“闲”字引导学生赏析,既使环节精简,又使学生最快抓住文章的味道。[3]

教师践行“语文味”课堂,就要渗透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与文化精神。教师要不断探索新课标的要义,努力有效地整合三维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严谨的语文课堂中增加语文味道,提升人文素养水平。

二、以读促悟,培养语感

如果说“悟”是果,“读”则是因。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语文教学的精华之所在,是学生形成语言能力的必然途径。

近些年来,语文课堂走过一些花俏的路途,学生表面上对问题讨论得热烈非常,表达的欲望愈发强烈,但真正静下心来读的时间又有多少。因读的时间过少,导致表达的语言官话、套话、“教参化”越来越严重。而学生是否是真正读过文章,在细细思量后谈出感悟已不得而知。不管往昔如何,如今越来越多人重视“以读促悟”的语文课堂,以读来生成问题,以读来推进问题,以读来升华问题。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篇现代诗歌,整堂课以读来引领最为合适不过。教师列出层次,读准字音、节奏、语调,读清内容,读好形象,读出美点(写法),读懂情感。一堂课最后所呈现的和初读截然不同的富有情感、富有體悟的朗读大展示就是对这节课最终的回馈。现而今社会对于中考的重视,使许多老师放弃了钻研九年级教材,单纯立足考点给出零星琐碎的考题,意在识记、背诵、默写。这样的做法从短期看的确颇有疗效,但从一个孩子长远的学习生涯讲,并非好事。语文学科给一个孩子传承的人文素养的价值,绝非一朝一夕能看见益处,非要扎扎实实,脚踏实地,方能水到渠成。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耐心等待花期的到来。

三、以文言志,读写结合

“文以载道,汇则兴邦”,读书阅读除却要品位作品的美趣,领悟宇宙人生的意趣,还要拿起笔墨以诗文传道、言志。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通过写作,可以更好的连结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养成并提升人文素养。[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必经之路。放眼当今考场之上,“速构文章”可谓席卷而来,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太缺乏对学生作文的品评、修改、升格的过程。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就是让我们气定神闲的思考如何将过往“省时省力”的做法变得扎实有效,一步一个脚印地引领学生在作文层面成长。推进名著阅读,让学生在书山诗海中总结写作技法。临摹作品,让学生与名人大家一较高下。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笔习作,哪怕只是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殊不知,水滴石穿,不知不觉间,写作素养已经悄悄形成、提升。

结语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老先生曾提出他的“大语文观”教育,其指导思想中有这样几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放眼于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

而今,我们需要借鉴“大语文观”概念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把枯燥的课堂还原它本来应具备的人文精神面貌。作为语文教师要把驾驭有“语文味”的课堂,要让朗朗读书声萦绕校园,要让每一个学生触笔生辉,要让每一个走进语文课堂的学生满怀憧憬,让每一个走出语文课堂的学生心怀远方。

参考文献

[1]张洪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丰建霞,语文阅读教学课例分析[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4]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王慧婷(1988.07—),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大语文观语文味读写结合
“大语文观”背景下的初中“大阅读”模式教学分析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浅谈大教育观下的语文改革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