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

2017-03-23 11:12余娟
新一代 2016年18期
关键词:主体性提问学生

余娟

摘 要:课堂中怎样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一直是教师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讨论了什么是主体性的问题,进而分析了目前课堂缺失学生主体性的现实,然后引入了美国“潮课”的理念,找寻到了一种较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式——以学生的质疑组织课堂,最后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了一些实施的建议,以期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掘问题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潮课;提问

肖川在《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说,“主体性”,即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他不是动物性本能,而是一种“获得性本能”,是人类通过自我创造而形成的本能(马斯洛称之为“似本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弹性和开放性。还有学者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如果由教师提前预设问题、引导回答,是否已经干扰了学生的创造和新的发现,是否无形中为学生设定了重重桎梏?

如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中的学生真正“活”起来,一直是个困扰我的话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很难撼动,一堂由教师主导主演的课,真正投入其中的学生有能有几人,不过是教师一人酣畅淋漓的独角戏罢了。新课改下,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多了几位回答问题的配角,但是主线都是设计好的。知识也罢,思想情感也罢,还是由老师在源源不断地向学生们灌输,而无论学生的大脑接收器是否已经接受。这种完全有教师操控的课堂是难以赢得孩子们的芳心的。根源是因为,我们借助各种教参搜集来的精华,在孩子们的参考书中详尽无遗,已经没有办法再引起他们的丝毫兴趣罢了。新课改浪潮的影响下,很容易就让课堂热闹了起来,精彩的幻灯片,美妙的音乐,多样的小组活动,课堂真是有声有色热闹非凡。可是,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化、新颖性与课堂气氛的热闹,致使教学形式与内容发生错位,往往无法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并且在这样热闹的表象下,学生真正的参与度又有多少?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在哪?

美国的“潮课”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目前的课程设计主要考虑的是语文知识的发展逻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爱好。所以他们反对语文学科知识霸权和教师权威,特别强调对学生接受能力与兴趣爱好的关照,寻求多元化和差异性。于是,他们就把社会上流行的时髦元素搬到中学教学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教学。而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处,当然要有他们自己发掘。

从“潮课”的思想中,我深受启发。我大胆的进行了以下设想:如果提出问题的是他们,他们又会怎样呢?于是在学习新课前,我会布置充分的预习,其中有一项预习要求是提出至少两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我是这样解释“最有价值”的,经过思考和搜集资料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如《斑羚飞渡》一课中,在我做了常规的小说情节分析、形象分析和语言赏析环节后,我的首次尝试:“同学们,在本课中还有没有什么困扰你们的问题?”在短暂的小组交流讨论后,学生们非常踊跃的提问:1.故事的真实性?2.猎人为什么不开枪而静待“斑羚飞渡”?3.人类在故事中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4.为什么要写一个飞渡失败的故事?5.“彩虹”的出现有什么作用?6.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是什么?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基本已经涵盖了本课的所有学习目标。第一、二个问题,涉及了小说等文学作品特点——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第三、六个问题,涉及了本课的人与自然的主题;第四、五个问题,涉及了小说中三要素之一——情节和环境的作用。

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在学习了重点字词,并且梳理了文意后,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为什么当渔人等人再次沿标记寻找桃花源却无所得?2.渔人既然答应了桃花源里的人不说出去,为什么又要告诉外人?用意何在?从第一个问题里,学生们可以看到本文的文学虚构性,也就更好理解作者借这样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想要表达一种寄托和愿望。在讨论第二个问题中,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对于渔人诚信与否,善良与否争执不下。最后学生归结为:渔人虽然违背诺言,可是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想要把美好带给世人可是却希望破灭。课堂到此,理想社会的美好固然令人向往,可是现实的残酷却更加震撼人心。

例如在教学《台阶》一课时,在概述了情节后,由学生质疑,提出了以下问题:1.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不敢放鞭炮?2.为什么文眼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不放在开头部分?(文章结构)3.为什么文中反复提父亲的“草鞋”?(细节、形象)第一个问题就涉及了父亲的形象,父亲的“胆小”其实是农民的一种淳朴和谦卑。第二个问题就涉及到了文章的结构安排,不难分析出这句话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文照应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第三个问题进一步凸显了父亲作为农民形象的勤劳和艰辛。

这样的课堂是不断生成的,是激动人心的。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问题是真正来源与学生,并且由学生合作解答的。老师不再是神圣的、万能的、无所不知的权威的神,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可以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自由飞扬。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总结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1.按照不同文体给孩子做好指导,要求提出百思不得其解、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比如小说,我会教授一定的文体知识,让学生们明白这类文章的重点应该是小说主题和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再如说明文教学中,学生们明白重点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后,就由学生自由命题。

2.严格而明确的预习要求:字词障碍、题目作用、内容概括、三处赏析批注(修辞、描写)、两个质疑。

3.只有备课时准备详實的教案,潜心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教学目标的大方向,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万变不离其宗。这样的课堂看似不用精心设计,可是只有做足了准备才能够在课堂上进退得当,游刃有余。

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学会适时地放手,给学他们自由,促使他们思考、质疑、表达和交流,那么不仅会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更会让课堂充满生动的灵性,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幸福感。

猜你喜欢
主体性提问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