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思考

2017-03-23 11:44毛毛曲忠
读与写·上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习主体求异思维

毛毛曲忠

摘要:素质教育呼唤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把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寄托在新教材上,但教材仅仅就是例子,无论新旧,只要教师吃透教材,用好、用活教材,而后跳出教材,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否则使用新教材,也会"穿新鞋走老路"。

关键词:学习主体;求异思维;拓宽领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3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那么学生的独创性如何培养呢?教师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寄托在新教材上,这无疑是有道理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而后跳出教材,依然能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1.用好教材,培养学生语言实践的积极性

1.1 吃透教材,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因此,教师要在备课中认真吃透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目标要明确但不要过细,目标要实但不要过死。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更要根据目标宏观设计,不可微型设置,只有大的环节而不要把每步都详细设计出,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只要大目标能够实现。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备课中就发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各有不同,我就想到学生也一定会各有所好。因此,一上课我就提出自己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小兴安岭,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读完一遍课文后学生马上进入到自己喜欢的段落。在汇报时,学生把各自喜欢的段落分析得很透彻,从学生的分析汇报中其他学生也分享了自己没有体会到的美。也就是说只要你吃透了教材,无论学生如何变化,就会实现目标,即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之美",顺序并不重要。

1.2 用好教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依据,提出合乎事情发展规律的预定设想,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在讲授《颐和园》一文时,我设计了假如你来到了颐和园,除了作者看到的之外,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的问题。有的学生看到长廊里画有龙、凤,牡丹花在盛开……有的说仿佛自己坐着游船来到昆明湖上,荷花在水中荡漾,小鱼在脚下游过,燕子正在给我唱歌……这无疑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再创造。再比如说学了《穷人》一文,我安排了一个小练习,想象文本中主人公二十年以后会怎样;《丰碑》一课讲完后想想军机处长牺牲的地方现在又会怎样,等等。这些想象有些看来很荒诞,但谁又能说将来有一天不会实现呢?爱因斯坦16岁时就狂想骑着一束光来追赶另一束光,十几年后他就创立了伟大的"狭义相对论"。

2.尊重教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要尊重教材,吃透教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1 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使学生懂得自主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必须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熟读、读熟,理解其含义,并进行反复的指导和训练。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进行质疑问难,使其通过学习和思考,分析和解决疑问。另外,让学生明白,有疑难随时可以提,绝不是只限于阅读课,其他作文课、写字课等亦可。久而久之,学生所提的问题正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阅读、思考后,领悟和解决了这些问题,从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2 结合教材设计的综合实践练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素质化的语文教学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学生的语言学习自主活动,是带领学生走向自主创新学习的有效之路。教学每篇课文,首先根据读写训练要求向学生提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用哪些材料表达的?接着,围绕这一要求,明确地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具体学习任务。学生围绕学习任务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神贯注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

2.3 开展合作学习讨论,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学习过程的优化,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开展小组学习讨论:一是要恰当地选择时机,一般可安排在语言活动的重要之处,或安排在课文理解的难点之处,或安排在经过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后。二是加强小组文化建设.分组要合理,注重小组长的培养与使用。三是监控小组学习讨论的效能,这是小组学习至关重要的步骤。教师要巡视并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同时应特别关注小组讨论的反馈交流,认真倾听,达成共识,彼此分享。

3.凭借教学,进行拓展性再创造使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材料。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如教学《桂林山水》,文中有一段这样精彩的描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她虽然没有桂林山水那样驰名中外,但是我们却感到有着无限的魅力,让我们用心体验一下生我们养我们的美丽家乡,仿照课文中的句式或词语,写出对家乡热爱、赞美之情。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用自己的心来感受家乡的美丽,学生在感受教材的同时,也受到了高尚情操的陶冶。拓展性再创造语文教材,进行课内外的延伸。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言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教材,灵活使用教材,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

4.确把握教学目标,创造性使用教材,提升学生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把教材条分缕析,生怕学生不理解,学生的语文无须思考,无须智慧,只须记住教师传授的知识,记好笔记,背诵下教师要求背诵的知识就可以了。教师教给学生的必须是充满灵性和活力的富有挑战性的教材,让教材激活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经验和智慧。如教学《白杨》一文,可如下设计:

4.1 课题入手,切入文本,研读课题《白杨》,思考文本,课文写了谁?是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整体感知课文。

4.2 提炼主線,引导学生善于从各种线索之中分析出文本的主线,让学生抓住"沉思"一词,看一看文中写了几次沉思,(三次)。三次沉思各想了些什么?各由什么情境引起的?

4.3 研读悟意。对三次沉思要深入领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深刻内涵,三次深思;一思,眼中的白扬,高大挺秀;二思,胸中的白扬,表白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扬,孩子扎根边疆。

4.4 拓展升华。再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时,组织学生比较一下花生、桃子的生长习性和特点,联系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物人相联,思考问题:(1)对花生的看法我们与父亲各有什么样的议论?(2)生活中有没有象落花生这样的人?你怎么看这样的人?(3)父亲的话对我们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启迪?几个简单的问题,把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连接起来,活化的文本,让文本的生命力与学生的生命相生相伴,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学习主体求异思维
以学生为本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