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名著改编成影视对外语专业学生接受原著的影响

2017-03-23 09:24孙川慧毛磊谢中会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4期
关键词:困境发展

孙川慧+毛磊+谢中会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

摘 要: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名著改编为电视、电影或其他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影视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改编过程中也存在戏说历史、解构经典、乱改名著等不良现象与倾向,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对原著的错误认识。本文着力探索名著改编这一现象出现的现象及原因,着重解读改编对外语专业学生产生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名著改编的困境,指明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名著改编;外语专业学生;困境;发展

一.名著改编

1.名著改编的现象

电影刚诞生之际,并不存在名著改编这一现象。然而后来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加强了电影的叙事功能,使得文学和电影有了共通的元素——故事、情节、人物等。于是这种内在的相通使得两种差异巨大的艺术形式互相转化成为可能。在这个前提和基础之上,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电影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热爱,而电影也因为文学名著那些动人的故事及深化的内涵而增添了光彩,提高了档次。这种互动关系造成的双向受益效应使一些人乐此不疲,于是出现了名著改编火爆的现象。尤为典型的是1988年在中国电影史上被称为“王朔电影年”,那一年,王朔的四部小说先后改编成电影,分别是米家山导演的《顽主》、夏钢导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导演的《轮回》及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1]。同时名著改编在好莱坞也很盛行,仅2012年就有十余部由名著改编的作品被搬上大荧幕,其中不乏《乱世佳人》、《广岛之恋》、《肖申克的救赎》等这样经典作品。而且据调查显示,在好莱坞起码有一半以上的电影与文学有渊源[2]。因此,无论好莱坞流行什么题材与元素,名著改编都不会缺席。

2.名著改编的原因

名著改编这一现象从出现到现在从未停止,反而持续增长。依据研究调查及分析前人的观点,笔者了解到:影视作品一般是用视觉化信息传达其内涵及用意,这比人阅读书籍去想象作者所描绘的那些精彩画面要方便、快捷,而这种形式又正好满足了当下很多观众快餐式消费的心理需求。而伴随着影视产业化的发展,其商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一些作家为了其书畅销而接受其改编成电影去宣传,而导演则利用作家的名气去赚一些噱头而改编其文学作品。所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甚至是名著作品。

二、分析与讨论

2016年上半年笔者及其实验小组通过手机问卷网进行了以“经典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对大学生接受原著的影响”为题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大一至大四所有外院学生;共有203人参与问卷填写,回收有效问卷203份。以下是问卷回收的数据和分析:

Figure 1 您覺得以下哪项对电影质量的影响最大(多选)

Figure 2 您倾向于从哪个方面来评价电影的优劣

数据表明,以9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90.1%学生表示会关注由自己喜欢的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可见名著改编在大学生群体之中的覆盖之广、影响之深; 57.2%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影视剧的思想深度来评价它的优劣,35.2%的大学生评价的依据是电脑特效,由此可见,在影视剧制作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固然重要,对原著思想精髓的还原和升华却更为关键。以83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为例,在经济技术条件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女导演杨洁删去了大量冗长晦涩的佛偈,使电视剧通俗易懂,但在删减的同时,又突显了主要人物孙悟空的反抗精神,紧密地契合了原著主旨。成功的改编使得83版《西游记》成为了被几代人公认的经典,而张纪中版《西游记》,投资大量金钱,但由于对主要人物感情生活的画蛇添足为他的作品招致极大的反对声浪。

调查表明,30.9%的大学生认为演员对电影优劣的影响最大。当今演艺圈,演员偶像化是一个大趋势,而大学生正是青春年华,较为注重演员的外表,导演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大批的启用青春靓丽的高人气演员。但是,这种迎合受众心理的行为往往伴随着对原著人物形象的扭曲。首先就演员与原著主要人物的相似度而言,以于正版《笑傲江湖》为例,原著中的“阴阳人”东方不败化身女主角,由台湾女星陈乔恩饰演,并且还与男主角令狐冲相爱,这种安排赚足了80、90后年轻人的眼光,调查显示有53%的大学生喜欢新《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而这样的设置却可能使受众误解原著,也有55.2%的大学生认为影视剧会影响其对于原著的看法。显然于正所导演的言情化作品与金庸“快意恩仇”的武侠作品相违背。又如新版《水浒传》,电视剧在演员的选择上多为当前流行的娱乐明星。这是电视剧投资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做出的选择,同时也是对消费社会下大众审美心理的一种妥协[3]。由于新版《水浒传》在演员选择上的偶像化,使得其所塑造的水浒英雄少了几分粗犷豪迈的英雄之气,而多了几分柔美。其次就演员的演技而言,外形门槛的提高往往伴随着演技标准的降低,同时缺乏经验的年轻演员又不能更好地演绎出原著人物的性格特征[3]。因此,不合理的演员安排也是改编对原著的不忠实。

三、中国经典名著改编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影响

就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其学习过程中,只有达到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能更好的表现自我。更具体的就是在听和读方面多下功夫,才会有说与写的能力。一般而言,每个人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是从本国的文化底蕴中汲取的。而中国,这个沉淀了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具有许多富含丰富思辨力的文学作品。正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理解力的国人的源泉。中国文学作品培育出的具有理解力的国人是一样可以理解外国文学的,因为文学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如屈原和但丁两个伟大的诗人,他们生活的地域、所处的年代截然不同,但他们各自的杰作《离骚》、《神曲》却是那么的神似:都以女性为象征,通过文章的主旨阐发个人追求理想的过程。[4]再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古代文学创作时期都曾经历过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现代的钱钟书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上的修养是无可挑剔的,而对于欧美国家文化的理解也非常深透。这正是其能用优美流畅的文言文翻译出那些困难的外国文学的原因。

作为一名外语学生,出了听说读写之外,还应具备一些翻译能力。翻译一般是建立在理解能力之上,翻译能力好不好取决于你的理解能力怎么样。理解好了,译作就显得特别的精准与自然。中国古典文学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且多样,都是古代文化的成就,在诗、词、小说中随处可见其结构、格式的严谨性。这些都是中国经典巨作中所拥有的内涵特性,都是能提升读者理解能力的丰富宝藏,理解能力的提升进而又能推进其翻译能力。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的修养是对译者翻译能力有益的。

当今社会下的大学生,由于功课繁忙及学生事务的缠身,没有时间去阅读更多的名著,只有从影视这一方便、快捷的形式中去获得理解力。而一些错误的改编会误导其理解力的发展,从而对其翻译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没有忠实原著的改编,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忠实原著的改编,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扩大市场,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及语言知识。最为重要的是,可以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对以后接触外国文化的吸收力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周南焱.国产片何以还不好文学名著[N].北京日报,2013.04.

[3] 黄会林.《受众、电视剧、青春偶像剧探析》.《电影艺术》2004年第3期.

[4] 海岸.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415-425.

作者简介:孙川慧,生于1985年12月,硕士生,现工作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邮编430074。

猜你喜欢
困境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困境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刑事禁止令执行的困境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