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

2017-03-23 09:38焦琎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4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常态农民

焦琎

(中共泰兴市委党校)

从2014年首次提出新常态,到2016年,已经过去3年,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农业作为传统的第一产业,尤其我国又是农业大国,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所以在如何在新常态下发展农业、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是思考如何在新常态下促进农民增收。

一、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1、农业效益相对降低。农民的主要收入是通过种植农业而来,农业效益降低就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农业成本的不断增长使得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同时农民的科技水平及效率并没有质的提高,所以农业经营者的种植成本降不下来,另外农副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也是农民收入不高的原因,国内农产品需求量相对较小,国外又有大批的物美价廉的农产品进口,给国内的农产品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农民的收入自然得不到提高。

2、农业“靠天吃饭”的自然属性。在农业中,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是相交织的,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和外部自然环境都对农民的收入产生影响。据报道,2014年的旱灾导致辽宁省粮食减产100亿斤左右,而今年6、7月份的洪灾势必也会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小的影响。另外,农作物产值低,保存费用高,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变化风险大,这些都是影响农民的收入的因素。

3、家庭经营规模小,家庭农场发展不完善。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每家每户经营的土地很少即组织化程度较低,劳动生产效率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农户种植信息闭塞,往往是凭借感觉和经验,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产品种植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供求不等,影响农民收入;另外虽然近两年推广家庭农场,但是家庭农场仍在发展阶段,机械化生产经验不足,资金不够,技术和人才紧缺,这些都导致部分家庭农场并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4、农民自身因素。农民自身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其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我国农业处于转型升级时候,但是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民不会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吸收新知识及发挥创新意识不强,跟不上转型升级的要求。农民人力资源流失、竞争力创新力不足都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最终也导致农民增收的缓慢。

5、农民快速增收、持续增收机制未建立。虽然农民收入不高,但是农民收入的增加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持续增长、快速增长的机制未能建立,农民工资性收入掩盖了农民增收困局。很多农村的现状是只有妇女儿童老人在村里,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去打工,因为他们认为种田的收入远不如打工来得多;国家的惠农补贴导致农民种养收益的一部分来自国家补贴而并不是种养收入;城乡收入差距拉大,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9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相差19773元,而10年前这个差距只有7238元;实际上收入越高的农民越容易增收,收入越低的越难增收。

二、农民增收缓慢的影响

1、农民增收缓慢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这个巨大的市场,农民增收缓慢,农民用于生产投资和家庭经营的费用就会降低,农村市场得不到开拓,国民经济就不能算是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农民增收缓慢影响和谐社会的发展

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增长如果不成正比,即我们所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势必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农民工问题之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就是因为他们为城市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得不到该有的福利,从而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

3、农民增收缓慢影响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建党100周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是这是不全面的低级的小康社会,只有包括农民在内的全国大多数人口过上富裕的生活,才能算作全面的小康社会。国家一直注重“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根本也就是为了能够让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的小康。

三、新常态下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

随着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升级,传统农业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新常态下的新农业,需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培育职业农民。

1、加大对农业的扶持保护力度。农业受自然条件约束,收益低,需要国家通过财政预算来增加支农支出比例,本级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和上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要进行资金的专项管理和追踪,确保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另外,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业减产减收,政府要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水库的修建和治理,加强河岸堤坝的修筑和維护,建立完善的抗灾制度,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农业损失。

2、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对于农村合作社,国家要在政策上、税收上、技术上等给予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社使得分散、小规模的农户抗风险能力大大提高,而且有利于成员之间的信息互助共享,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有利途径。所以政府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宣传。而近年来农村合作社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很多农民对其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导致他们参与度不高,需要政府加强观念引导,帮助他们迅速接受新事物,克服封闭落后的思想,积极加入到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同时,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给予“少取、多予、搞活”的各项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保障专业合作社持续稳定的发展。

3、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民。他们可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人力资源。培养新型农民对满足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都是必要的。要培养新型农民,第一可以依靠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农业课程,送教下乡等活动,事先了解农民对致富技术的需求来给予授课。第二可以通过多元化办学使得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公众投资的热门领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可以实现农民学习的愿望,也同时拉动了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三政府和村集体也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种养殖大户、行业楷模、能工巧匠来农村进行具体的面对面交流,让农民获得切实有效的帮助。

4、发展乡镇企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乡镇企业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解决许多农民进城务工带来的压力大、餐饮住宿费用高及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大力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和民间信贷,拓宽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支持农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培育出一批有实力有技术的乡镇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创造更多的岗位需求,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

5、利用新形势下的“互联网+”行动,发展农村电商市场。有条件的农村可以利用村里的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旅游”,通过“互联网+”的大潮,在电商行业寻求收入新突破。当然,这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和税收优惠的政策,通过农民用网培训、电脑技术指导、电商案例教学等,让农民在家就可以将农村优质资源推向外面的世界。

“三农”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农民增收作为这其中的一个顽疾,引发国家和社会的持续关注,随着新常态新变化的来临,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也在发生变化,农民增收是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应当从各个方面着手,外部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内部改进农民农村自身条件,力争使农民增收问题在新常态下得到较好的改善。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常态农民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