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发展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7-03-23 10:06徐鹏真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4期
关键词:改革途径学生管理高校

徐鹏真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河南 郑州 451464)

摘 要: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受制于统一的管理模式,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受到抑制,特别是一些学生管理制度中,以程序化、规训化、控制性为特色的体制要素,更是对学生自我价值理性的一种强权表现。学生作为主体之一,其内在生存状态迫切需要发挥自主性教育,而寻找失落的学生主体,将是未来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趋势。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主体发展理念;改革途径

社会转型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面临转型趋向的选择难题。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多以预成性机制为导向,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特征,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主体发展理念的突显,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中心,并通过“为学生服务”来获得学生自主性的找寻,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为此,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中,以主体发展理念来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主体性失落的表现

总体来看,我国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仍面临应然与实然的矛盾中,学生主体性失落状态突出,其表现在:一是个人主体性受制于预成性教育束缚。个体主体性是个人的基本属性,也是其思想与行为的“能动性”的具体表现。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多侧重于可塑性,忽视了学生自我的个人主体性,尽管高校学生工作也在不断改进,但思想道德灌输现状依然突出,学生完全成为知识的静态积累者,而无法通过自我的理解,去认识知识背后、知识本体的意义与逻辑,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学生缺乏自主性、更缺乏自为性,整个学生教育管理实践,学生被限制于固定的制度空间、组织空间。二是个体生成受制于统一的规制模式。从个体的成长来看,每个学生都有爱好、兴趣、特长及认知思维方式,但对于整个学生管理来说,所有的个体必须囿于统一的管理机制中,在这个机制中,学生缺乏独立性,学生的行为、思想受制于集体的管理,特别是一些高校在管理制度上,以强制方式推进所谓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更是将学生镶嵌于学校教育组织空间的“宿舍”里。三是学生的价值理性受到工具理性的侵占。人的生命与价值是客观的,也是生命体的重要载体。对于科学、技术、市场经济的功利性、逻辑性,往往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隐性工具。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学校管理也逐渐走向市场化,经济化,对于学生的技能习得与思想成长,也逐渐被功利性的“利欲”所主导,学生完全成了技术的附庸。

二、制约高校学生管理主体性失落的主要成因

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学生主体性失落的根源,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学生制度空间带来的规训化结果。福柯在探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时,提出“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三种手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与之具有相似性。对于“层级监视”,往往通过高校学生管理组织建立的相关制度,并以明确的责权划分来执行不同的制度与规章;学生在量化的制度空间里,必须遵守相应的约束机制,才能保障学生管理的稳定性、一致性。另一方面,在制度建设上,往往以强制手段来提升学生管理职能,强调对学生的严格管理,特别是一些“禁止”、“严禁”等词汇,无形中让教师变成了管理者的角色。再者,在评价标准化上,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往往以统一的标准及要求来规范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差异性,忽视了学生的健全人格。二是高校组织空间下的程序化管理。在程序化管理表现上,一方面是宏观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特别是以学院、院系、班级为特征的组织管理结构,依照纵向关系来实现权力的支配,每个学生都要受到管理者的监督与控制,而学生将成为改造的对象受制于管理制度中;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学生管理的组织单元为班级,相同专业的不同学生被隔入不同的宿舍,在以班级整体目标导向下实行制度化管理,强调班级制度,突出班级纪律,以封闭的班级管理模式来限制班级之间的互动。三是以控制性文化空间来约束学生思想。从学生管理文化空间表现来看,一方面是实体化的理想教育,每个人都要划入相应的社会理想体系中。另一方面是同质化教育,将科技、知识、能力作为教育的主体,让学生成为技术的附庸。由此而来,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三、以学生主体发展理念为导向的学生管理路径选择

关注学生的主體发展特点,全面审视高校学生管理的本然实践,从优化师生关系入手来探究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改革路径。

(1)以交往为实践主体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实施

马克思主义提升人是存在于实践中的。人的实践性与实践活动是融合的,而实践活动是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其他社会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贯穿实践的主线。如交往的内容、交往的方式、交往后产生的思想、认知、情感、行为等结果。叶澜也提出“人类的教育 活动源于交往”。项贤明也提出“人与人之间的教育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基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从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将交往作为实践的重要内容,并从人与人的互动中引入具体的管理实践内容,突出学生的哲学思维的养成,把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的“控制”转变为“帮助”学生找回失落的主体性。

(2)以不同的交往实践活动来增进学生间的影响

马克思在对人的主体性阐述中,将个人主体性作为人的前提,个人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交往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能够从中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利用交往实践来突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融合,摆脱传统“主体对客体”的霸权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从主体间交往中,真正实现自主性主体的生成。

(3)将主体发展理念渗透到学生管理实践中

学生管理实践的本然状态是交往实践,而交往实践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找回,让学生成为自我的主体,并通过交往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状态的生成。也就是说,依托学生主体发展理念,首先要将学生管理纳入到主体间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中摈弃传统的“主、客”关系,以“主、主”关系来鼓励学生的自我表现,突出学生的个性。如在师生关系构建上,要将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学生作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体,通过平等的交往关系,来促进学生发展自我,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教育、咨询、服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获得思想文化价值。在学生组织结构中,要拓宽学生参与广泛组织空间的范围,特别是在学生参与具体交往实践活动中,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来实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目标。学生组织结构的重新组合,要通过建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心,由学生自己参与到指导中心的各项交往实践中,由学生自己来提供各类专业化的指导、服务工作。

总之,主体性发展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要体现在学生组织结构上,还要体现在学生管理制度改革上,将学生作为广泛性的参与主体,参与到高校学生管理决策体系中,包括学生事务管理、学校教务管理、学校后勤管理等范围内。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应该立足学生主体发展理念,将构建生态性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校、自我生活能力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莉娜,钟鸣.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07).

[2] 钟凯雄.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3(04).

猜你喜欢
改革途径学生管理高校
工科院校数理基础课程改革构想
浅谈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关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改革的思考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