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017-03-23 10:19付振岭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4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基本原理唯物史观

(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 成都 610213)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关键词: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形成标志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制定

第一,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的物质生产,它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人类社会的出发点问题上,存在着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把物质生产看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第二,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人类社会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他们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它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

第五,生产力和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时,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形态》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尽管没能把其所有内容都概述出来,对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也未作详尽的解释,但它仍不失为“经典”。列宁曾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揭示出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

《形态》第一次经典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基本公式: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 在是他们生活的现实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正因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的生产资料,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形态》还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论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 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是在《序言》以前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的表述。

《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一步发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天才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完成了自《神圣家族》开始的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译: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读,人民出版社,1999,7.

作者简介:付振岭,男,1970年生,哲學硕士,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教授。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基本原理唯物史观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