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7-03-23 11:55梁文颖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问题建设

梁文颖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认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西方价值观念的入侵以及市场经济下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使得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对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导地位受到挑战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党和我国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必然应当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处于领导地位.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速度大大加快,高校校园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在文化建设理论指导方面出现了某些困惑,部分高校甚至出现了弱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指导地位的倾向.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社会群体的信仰变化走向评价不高,这意味着大学生在信仰方面存在着被继续消极同化的趋势。”一些高校辅导员由于高校扩招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指导工作,使得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方面出现了一块“真空”地带。而高校的政治任课教师虽然也在高校的公共课上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少政治教师仅仅满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解,很少考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高校学生遇到的社会现实方面的问题。而高校学生大都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精力旺盛,对政治课堂之外的价值观念、思想思潮也较为敏感,国外的各种思潮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适合个人的自我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更值得注意的是,~些大学生由于受某些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在政治信仰上呈现出了多元化和盲目性的倾向,逃避高校进行的政治教育活动,疏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世界观价值观的局限,加之思想上长期处于迷茫和困惑状态,开始信仰宗教。

二、大学精神的凝聚作用弱化

一位学者曾这样概括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在,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生自己的精神规范和文化体系,在熏陶和感染大学生方有非常独特的优势,是一笔团结凝聚大学生的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历史上,“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中大学生自发的爱国行动正是大学精神凝聚大学生进行爱国运动的突出表现。然而,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要受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影响。受市场经济负面作用及当下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的凝聚作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那些曾经凝聚大学学生,使大学敢于迎难而上、捍卫真理、维护正义的大学精神已经很少出现了。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钱理群甚至这样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钱教授所说的“大学培养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大学精神凝聚作用弱化的典型体现。大学精神凝聚作用的弱化还体现在当前高校的一些不良风气上。当前高校中,真正埋头做学问的大学生不仅得不到学生舆论的赞扬,反而会被扣上书呆子的外号,而意在谋取优越的工作职位和盲目跟随社会潮流的受到了学生的热捧,大学精神对学术的凝聚作用受到了挑战。除了学术精神凝聚作用的弱化,大学精神对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凝聚作用的弱化也很明显。不少高校大学生经常不去关注大学中的公益实践活动,在高校组织的支援西部的公益实践活动中很少见到大学生的踪迹。

三、传统的教育模式亟需创新

长期以来,受以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了教育方法单调,教育内容枯燥,教育模式僵化的现象,这对我们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尤为不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前那种僵化的教育模式已经明显的不能满足转型期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例如,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时,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非常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还以必须修满一定的思想政治课学分作为高校大学生毕业的一个硬性指标。但由于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时过度依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简单地要求高校大学生参加各级党组织以及团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会议,单纯地发放相关的学习宣传手册等等,使得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除了教育方法的单调,教育内容的枯燥也是影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比以往更迅速,更繁多。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不少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一味简单地按照高校政治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对当下社会热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焦点问题视而不见,这样枯燥的讲课内容多半不会对学生了解思想政治产生吸引力,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很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方面教育模式的僵化也严重影响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许多高校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还是以单向的说教、灌输式教学为主,过分强调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首要地位,而学生无形中被处在边缘化了的地位,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教师讲解的教材内容,这样僵化的教学模式的会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非常匮乏,正如樊娟她的文章中所言:“政治理论的匾乏往往使他们对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与理解,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却无法抓住问题的实质”而这在根本上也会影响大学生在价值观问题上的选择。

四、文化建设的功利性目的日益突出

不可否认,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拓展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受市場经济下社会各阶层功利性心态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功利性目的也逐渐凸显,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功利性目的甚至已经趋于主流。从高校自身来讲,当前不少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中越来越偏重物质文化建设,并且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更倾向于建设外在形象好的、收效快的项目(近年来高校在建新区、买设备、搞绿化方面的大跃进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而体现校园精神文化的制度体系以及人性化的管理规则长期不被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本是承担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当前不少高校为形象为政绩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趋向了功利性目的。从高校学生方面来讲,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也出现了选择和实践的功利化倾向。许多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动机出现了偏差,多数大学生并不是由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创新性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而是为了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某种具体的利益诉求,希望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得到利于以后就业考研的实用技能。比如,高校中各种社团举办最多的莫过于关于英语四六级以及计算机考试的讲座,正是高校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趋向功利性的一个明显的例证。

参考文献

[1]余双好.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6.

[2]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6.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问题建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