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 和谐相处
——交响诗《力量的抗衡》音乐创作初探

2017-03-23 08:01张广晓
北方音乐 2017年3期
关键词:二度协和音程

张广晓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敬畏自然 和谐相处
——交响诗《力量的抗衡》音乐创作初探

张广晓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交响诗《力量的抗衡》是作曲家郭建勇创作的一部大型现代交响乐作品,作者以高尚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作曲技法赋予了这部作品动人的艺术色彩。本文主要从创作动机与创作理念、音乐材料解析和非常规的曲式结构、多样的配器手法四个方面来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交响诗;十二音序列;人工调式;生存信念

一、创作动机与创作理念

《力量的抗衡》是作曲家郭建勇于上世纪80年代构思、创作完成的,曾在1989年山东省新作品音乐会公演,现场反应十分强烈,受到专家学者一致好评,这是现代交响乐作品第一次在山东省举行的公开演奏。1990年这部交响诗获得了山东省政府首届泰山文艺奖音乐创作奖。

这部交响诗的创作动机来源于旅法画家王衍成的油画作品《吼》(受1982年东营胜利油田井喷的影响而创作,在当年的山东省美展中获得一等奖),作曲家亦到井喷现场实地走访,并观看了当时的录像,井喷现场的声响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被工人奋不顾身抢修油井的精神所震撼。在当时“人定胜天”的生存理念是被大家广为熟知并坚定相信的,只不过当时所做的一些事产生的影响在数年之后才会表现出来。在作曲家到现场考察之后萌发了创作的想法,当时准备以画作创作同名音乐作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创作暂时被搁置。直到1987年郭建勇到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跟随杨立青、赵晓生、陈铭志等作曲大师们学习之后,逐渐形成了用现代音乐技法创作这部作品的理念。在1987—1988年之间中国发生了几个大事件:上海甲肝、水灾、大兴安岭火灾,使得作者的创作思维得到升华,将石油工人战胜井喷的单一事件提升到人与自然两种力量抗衡的高度。人类的力量虽然无法和大自然的力量抗衡,但是人类生存的信念是十分强大的。被搁置的计划终于付诸行动,作曲家仅仅用了12天的时间便完成了这部交响乐的创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使用的创作技法丰富多样,不仅有十二音序列、人工调式,作曲家还根据作品表现的需要运用了克伦尼克的紧张度音响观念、微复调(用来造成流动的音墙的效果)、微分音、现代配器技法、三度叠置的和弦(非功能性)等。“创作技法应当服务于创作,创作并没有拘泥于一种手法。”作曲家曾在《借鉴吸收 为我所用》一文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关于音乐创作的观点。如此多的创作技法在一部作品中同时出现,并且运用得如此流畅,在当代作品中十分罕见,对于分析研究音乐作品创作技法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音乐材料解析

这部交响诗虽然是现代作品,并不是只用十二音序列、人工调式写成,而是根据作品表现的需要进行了材料上的变化。人与自然不仅有和谐相处、风调雨顺的年景,还有灾害发生的时候。为了作品表现的需要,在这部作品中严格的十二音序列与自由组合的序列混合使用,并加入人工调式,由此使得音响有了更大的展开空间。

谱例1 “自然”主题

第一部分,狂暴的大自然中,自然的力量用十二音序列来表现。序列由2个六音组构成,每个六音组分别包含2个三音组。六音组之内前后两个音的音程关系为自然音程中最不协和的三全音和小二度组成,在序列中有意识地打破十二音作曲技法的组织规则(十二音序列中不允许相同的音程关系重复出现),两个六音组之间的关系为小三度。这个序列是由构成三全音和小二度音程关系的3个音组成,其他三个音组则是通过移位、逆行或倒影的手法产生,设计十分巧妙。

十二音序列变体形式的运用(见总谱P10),57小节大管声部以小字组的bD音开始,后面的8个音以间隔上行下行的方式将音程关系逐渐扩大,在第59小节又回到小字组的bD。如果将上行和下行的音程分开来看,不难发现其中的音程关系十分严格:以小字组的bD为原点,上行顺序是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小二度;下行是小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在第60—62小节进行了严格的逆行。

谱例2 “人类”主题

人工调式用来表现人类的主题。调式音列采用大二度、小二度交替的形式组成,在作品的运用中突出中国民族特色的旋律音响,使得旋律设计有雅乐羽调式的色彩,有意识地使得人工调式的运用更富可听性。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在创作之初并未接触过梅西安的音乐理论,这个人工调式的设计与梅西安的有限调式移位中的一种音列不谋而合。

在慢板的伴奏织体部分,钢琴运用了人工调式音列,竖琴运用了十二音序列,以呼应的方式来表现人与自然风调雨顺、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谱例3 十二音序列的重新组合(仅标出前4个音的产生方式,后8个音依此类推)

序列的重新组合:分别截取出4个三音组的第一、二、三个音,依次排列开来,使音程缩小,由此音乐的展开更加灵活并具有了新的色彩性。

另外,十二音序列和人工调式也出现了变体形式:十二音序列的三音组则形成了调式场,小二度、减五度和增四度(三全音)这两个不协和音程起到支撑背景音响的作用;人工和弦运用了“隔一相邻”的原则,用调式中的音构成三音、四音、五音和弦等,其他和弦的不协和程度逐渐增加。

三、非常规的曲式结构

这部作品虽然运用了奏鸣曲式的创作理念,但是并没有刻板的使用其结构原则,而是根据创作发展的需要运用了非常规的曲式构架。全曲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题的呈示,表现人类的渺小与大自然的狂暴;第二部分,慢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原始人类“天”、“地”、“神”、“人”的原始精神图腾;第三部分包括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主题的再现与逆行再现,第二个段落是主题的深化展开,展开部分运用了材料的综合。具体如下图:

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小节位置 1—127 128—221 222—289;290—374

在第一、第二部分之间的连接部(见总谱P21),运用了紧张度逐渐衰减,协和程度逐渐增强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减少,逐渐变为和谐相处。第123—127小节依次出现了三和弦、纯五度、纯八度、纯一度,协和程度由不完全协和到完全协和再到极完全协和。这部分的创作技法与十二音序列、人工调式没有关系,完全是为了作品表现而运用的。

四、多样的配器手法

作品在配器方面独具色彩。如把人声作为乐器,以无词歌的多声部形式演绎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其后用呼喊声依次喊出“天”、“地”、“神”、“人”,作为一种原始的音响,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原始的精神图腾。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崇拜对象就是天、地、神,并且相信自己的力量,呼喊表现的是一种原始的世界观;开始部分用木琴敲击来表现原始生物在产生之初,原始生命的萌动;打击乐的应用使自然原始的混沌与人类的启蒙被置于一个强有力的氛围之中;铜管运用气流和击键的声音来表现大自然原始的朦胧、混沌的状态;尾声中弦乐和木管运用反方向的十二音表现自然界,铜管运用平行大三和弦表现人类博大的生存信念,力图使原始的混沌与大自然的暴戾至于一个强有力的氛围之中,在极不协和的音响中以极强的力度结束全曲。

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了曾经不合时宜的开发对与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并且在逐步改进技术,力求环保节约。人类在经历了一系列与大自然的抗争之后,逐渐转变成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概念也正在深入人心。“人定胜天”在今天看来被当做一种生存信念更为合适,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毕竟是渺小的,并不能因为自己的生存而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可能征服自然。全曲在极不协和的音响中结束,表明人胜不了天,人类还是要敬畏自然。

[1]郭建勇.借鉴吸收 为我所用[J].齐鲁艺苑,1986(03).

[2]Joseph N.Straus.后调性理论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05).

[3]姚恒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3).

张广晓(1991—),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山东艺术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剧作曲。

猜你喜欢
二度协和音程
我们班的“运动健将”
仅有三个非负特征值的图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图说·“梅”开二度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
协和学子“爱星”献爱心
音乐游戏玩起来
协和-霍普金斯老年医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