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的蚕业高等教育

2017-03-23 06:59徐俊良
蚕桑通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徐俊蚕丝蚕业

徐俊良

(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浙江大学的蚕业高等教育

徐俊良

(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1历史沿革

浙江的高等蚕业教育始于1927年,当时国民政府决定在浙江试行大学区制,浙江成立了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同年8月1日将在杭州笕桥皋亭的原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建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由生物学家谭熙鸿(仲逵)任院长。农学院成立后,大学部设农艺、森林、园艺、蚕桑及农业社会5个系。大学本科学制3年,各系毕业生统称农学士。蚕桑系主任温敬甫,后因病改由葛敬中(运成)担任(1927~1931)。蚕桑系还聘请日本学者小见益男讲授蚕体生理及解剖,柱田义雄(今名合掌义雄)讲授蚕的遗传、蚕体病理及消毒,后藤五四郎讲授栽桑及桑树病虫害等课程。按照大学区组织条例规定,1928年7月1日,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改名“国立浙江大学劳农学院”,大学部增设四年级,以劳农本科三年毕业生志愿继续求学者升入,以后学制全部改为4年(蚕桑系1927年入学的第一期本科生18名,有14名转为4年制本科),1929年1月,改为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谭熙鸿教授以农学院长兼省立蚕丝业改良场场长名义敦请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教授田中义麿博士来讲授蚕体生理和蚕的遗传及品种改良。其后系主任为著名蚕育种家孙本忠(1932~1933),1934年8月,农学院迁至杭州市东郊华家池。学校进行系科调整,蚕桑系改为农业动物学院蚕业组,系主任汪国舆(1933~1936)。1936年4月,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吴隔桢任农学院院长,恢复蚕桑系的建制。1937年抗战开始,日籍教师回国,蚕桑系随学校西迁,经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1940年二月抵贵州湄潭,系主任相继为顾青虹(1936~1938)、夏振铎(1938~1941)、王福山(1941~1945)和祝汝佐(1945~1948)。1946年迁回杭州华家池,1948年农学院院长、著名昆虫学家蔡邦华兼任蚕桑系主任(1948~195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保持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的建制。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农学院从浙江大学分出,独立建院,该系改称浙江农学院蚕桑系。1953年春,江苏省立苏南蚕丝专科学校大专部并入该系,这时除蚕桑专业本科外,增加了并入的3年制大专蚕桑专业2个班、制丝专业1个班(大专班毕业后停招)。1954年教育部首批批准蚕桑系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有波兰、阿尔巴尼亚和越南等国18名留学生入学。1955年开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1960年学校扩建为浙江农业大学,并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对口合并建立校(院),所属系(所)实行校(院)统一领导。中央批准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李丰平兼任校长,系主任吴载德(1950~1960)。同年,蚕桑系(所)迁往诸暨牌头与诸暨蚕桑学校合并建立诸暨蚕桑学院,祝汝佐任院长(1960~1962),俞懋襄、陆星垣、王福山和洪道南任副院长。学院分大学部和中专部。在学的阿尔巴尼留学生也随系迁到诸暨。1962年2月学院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高教60条)精神,于同年7月蚕桑系(所)又迁回华家池,恢复原建制。1965年科研、教育分开,蚕桑系仍归属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研究所归属省农科院领导,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生,园艺系与蚕桑系合并,改名为园艺蚕桑系(简称园蚕系),革委会主任相继为侯仁良(1968~1971)和马毓昆(1971~1974)。1974年园蚕系撤销,恢复蚕桑系,吴载德任系主任(1974~1984)。1973年招收3年制的工农兵大学生1个班,1974年招2个班并招收1个全国性的一年制蚕桑干部进修班。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本科学制仍改为四年。1978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系为蚕桑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批准为蚕桑学的博士学位授予点,陆星垣为博士生导师。1985年学校批准该系建立蚕体生理病理研究室和蚕的遗传育种研究室。1986年蚕桑系改名为蚕学系。198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又批准建立浙江丝绸研究中心。1991年和1993年国务院又先后批准该系金伟、徐俊良为博土生导师。1995年浙江农业大学获博士生导师审批权后,又先后批准杨明观、徐孟奎、楼程富和吕顺霖为博士生导师,系主任相继为冯家新(1984~1988)、徐俊良(1988~1995)、楼程富(1995~1997)和鲁兴萌(1997~1999),1999年改制为蚕蜂科学系后,系主任为顾国达。

蚕桑系自1927年创建至1949年,历15届,毕业生共45名。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毕业本科生1340名,大专生184名,硕士生76名,博士生35名,博士后8名,外国留学生105名(其中高等学校和研究单位的高级进修人员93名)。国内进修教师和研究人员127名,大专函授生153名,大专专业证书班76名,合计2072名(截止2004年)。

2科研成就

蚕桑系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在蚕种方面,育成了夏秋用蚕品种浙农1号、芳草、晨·星,粗纤度蚕品种新苗、明日以及适合人工饲料的蚕品种;研究出蚕种简化催青法和家蚕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抽样检疫方法。在蚕生理方面,发现了蚕脑激素分泌细胞有5种类型;研究蚕的生长规律,提出了蚕的生长模式;研究蚕的营养生理,发现家蚕消化管不同部位消化吸收机能不同,并解明了影响叶·丝转化率的因素和提高叶丝转化率的途径;进行蚕的食性和人工饲料研究,全龄人工饲料育获得成功;应用示踪元素标记化合物,研究发现蚕的体壁能内吸药剂和营养物质,为药物、激素和其他营养物等导入蚕体提供了新途径;在蚕病学方面,研究了家蚕血液型脓病,真菌病和微粒子病的发病规律,家蚕脓核病病毒的提纯技术,家蚕微粒子病的血清检测方法,预知检查和综合防治技术。研制成功了能有效制止真菌病的“敌蚕病”和高效、广谱、多用途的蚕室蚕具消毒剂“消特灵”。在桑树栽培方面,研究桑树光合作用生理,提出了提高光能利用的措施;育成了优质高产的桑树良种“盛东1号”;研究桑虫防治,提出了有效防治野蚕和桑枝干害虫的方法,研制出防治桑蚧壳虫新药高效灭蚧灵;在养蚕方面,研究提出了少回育经济养蚕法;研究出蓖麻蚕剪翅促进产卵的技术。在丝茧方面,提出以蒸汽煮茧的合理化建议与技术,完成了煮茧机的改装;研究了丝胶蛋白的胶凝特性与分子结构及胶粘功能的关系;搞清了蚕茧解舒的发生机理。提出了提高茧质的上蔟和蔟中保护技术;研究微波烘茧,提出了蚕茧适干标准。共获科技成果50余项,其中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项,有80%以上的获奖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九五”期间,承担国家攻关子专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际基金1项,国际协作课题2项,其他横向课题10项。平均每年科研经费30万元。

3教材编写

1961年,受农业部委托,主编并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蚕桑专业全部统编教材共七部,计有《桑树栽培学》(王福山主编)、《桑树选种及良种繁育学》(官名贤主编)、《养蚕学》(俞懋襄主编)、《蚕病学》(姜白名主编)、《蚕体解剖生理学》(吴载德主编)、《家蚕良种繁育及育种学》(陆星垣主编)和《丝茧学》(戚隆乾主编)。为适应招收工农兵学员的教学需要,1973年组织编写了《养蚕学》(吴载德主编,1975)、《桑树栽培学》(官名贤主编,1976年)和《蚕种学》(陆星垣主编,1974年)。“文化大革命”以后,受农业部委托,主持制订全国蚕桑专业的教学计划,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蚕桑专业教材《蚕体解剖生理学》一版和二版(吴载德主编1980,1983)、《养蚕学》一版和二版(俞懋襄主编1979,1991)以及《蚕的良种繁育及育种学》(陆星垣主编,1983),以后又主编《蚕种学》(冯家新主编,1993)和《茧丝学》(黄国瑞主编,1994)等。1983年7月受农牧渔业部委托,主持制订了全国蚕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992年,受国家教委委托,主持修订了全国蚕桑学硕士生培养方案和制订了博士生培养方案。此外,主编了一批科技专著。

4国际交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聘请日籍教师,50年代开始接待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蚕业考察者,并接受外国的留学生和进修人员,来访的学者也日益增多。70年代有日本的田中琛、山口定次郎、田中和德和井出智等,80年代有日本学士院院士东京农工大学校长诸星静次郎、日本蚕丝学会会长东京大学教授吉武成美、日本蚕丝学会会长信州大学教授山鳥崎昭典、日本蚕丝学会副会长东京农工大学教授向山文雄、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教授栗栖弌彦、日本蚕丝学会副会长宇都宫大学教授岩下嘉光和日本蚕丝学会副会长日本蚕丝试验场生理部部长伊藤智夫等。90年代应邀前来讲学的有蚕的病理学家东京大学教授渡部仁、东京农工大学教授福原敏彦、京都工艺纤维大学教授松本继男、养蚕学家京都工艺纤维大学松原藤好、蚕的育种家绿川荣一、桑树生理学家本间慎、大山胜夫、蚕生理学家鸟取大学教授甲斐英则、信州大学教授木口宪尔、蚕的分子生物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Sambaed、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教授原三郎、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田村俊树,德国昆虫生理学家马堡大学教授J.koolman、印度中央蚕业研究培训院院长R.K. Datta、印度卡纳塔克邦蚕业研究所所长S.B.Dandin、韩国汉城大学教授李浩柱和国际蚕业委员会主席Gerard Chavancy博士等,并于1993年至1996年为印度举办了7期,每期2~4个月的高级蚕业科技人员进修班,设蚕的营养及生理、蚕病及防治、蚕育种、蚕种繁育、桑树育种及栽培、丝茧6个专业,共91人(其中印度87人,36名已获博士学位,孟加拉国4人)。与此同时,该系也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合作研究和援外工作,冯家新(1983~1984)和陈难先(1986~1987)应联合国邀请赴马达加斯加帮助发展蚕桑生产,冯家新还获得了该国的骑士勋章和奖状。1992年,徐俊良、吴玉澄、陆雪芳、缪云根、朱祥瑞、吴小锋出席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徐俊良任蚕的生理、生化、生态和饲养方法会场主持人。1993年和1997年该系成功地举办了建系66周年与70周年庆典,向山文雄、伊藤智夫、江口正治、松本继男等亲临大会。诸星静次郎、栗栖弌彦、岩下嘉光、松原藤好,本间慎、Gerard Chavancy等特来信来电祝贺。1994年9月和11月,徐俊良、楼程富、吴小锋应印度中央蚕业委员会和孟加拉国农村发展委员会(BRAC)的邀请,对印度和孟加拉国的蚕业进行了考察,为继续对印度蚕业科技人员的培训作了商谈,对孟加拉国的蚕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提出书面建议。1995年国家(国科外审字[95]2157号文件)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资助,于1996年由吕鸿声任大会主席,徐俊良任组委会主席、楼程富任秘书长,成功地主办了首届国际蚕学学术讨论会,国内外代表131名,其中日本、印度、孟加拉、韩国,泰国等外宾36名,国际蚕业委员会主席Gerard Chavamcy发来贺电,日本蚕丝学会会长小林正彦和韩国蚕丝学会会长姜锡权,分别派代表松原藤好教授和李浩柱教授,印度的Datta院长和Dandin所长,美国的S.Maede博士,日本的原三郎、田村俊树、蜷木理和一田昌利等著名专家出席大会,并作了学术报告。1996年11月,冯家新、缪云根赴孟加拉国参加世界银行蚕丝发展项目论证工作。1997年10月2日,徐俊良应韩国蚕丝学会会长姜锡权的邀请赴韩国汉城大学,参加了韩国蚕丝学会创建40周年庆典暨国际蚕丝学术报告会,并作了“世界蚕业科技的现状和展望”的大会报告。1978年以来计有26位教师分别到日本、德国、美国和比利时等国的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进修、合作研究和攻读博士学位,有30余人次应邀参加在日本、德国、韩国、美国、菲律宾、肯尼亚、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等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与日本、印度、德国,韩国和孟加拉等国的1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1993年至2000年接受外国留学生、进修人员、博士生和博士后共98名。日本著名学者向山文雄、伊藤智夫、松原藤好、松本继男、原三郎、小林正彦以及浜野国胜等担任蚕学客座教授。

蚕学系是全国的蚕桑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并具有博士后流动站。1994年该系的蚕丝学科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科负责人徐俊良。1998年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和杭州大学四校合并建成新的浙江大学,1999年7月9日蚕学系和牧医系、饲料研究所合并成立动物科学学院。同年9月7日养蜂研究所并入蚕学系组成蚕蜂科学系。1998年以动物生产学科名义列为浙江大学“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重点学科负责人徐俊良、刘建新,秘书鲁兴萌。蚕蜂科学系下设:桑树栽培、蚕的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蚕体生理及养蚕、蚕体病理、蚕丝化学和综合利用及蚕茧加工、蚕丝经济贸易、蜜蜂饲养和蜂产品加工等7个教研室,以及浙江丝绸研究中心的蚕育种研究室和蚕生理病理研究室,建有10个实验室和实习蚕桑场,养蜂场,有桑园3公顷,蚕室2400余平米,藏书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95种。有在学本科生101名,硕士生18名(泰国1名)和博士生17名(印度2名)。2000年改为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科,负责人楼程富,在编教职工35名,专任教师中教授8名,副教授15名,有博士生导师5名和硕士生导师14名。聘有国内著名专家和学者吕鸿声等12人为客座教授。

猜你喜欢
徐俊蚕丝蚕业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爱我就抱抱我
于情于诗,曰俊曰丽——青年女诗人徐俊丽和她的无题诗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特别的考题
水果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