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籁”,悟万物
——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天籁》感想

2017-03-23 20:15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7年1期
关键词:天籁任课老师特级教师

读“天籁”,悟万物
——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天籁》感想

江苏省如皋市九华镇营防小学 杨小亮

《天籁》来源于《庄子.齐物论》,王崧舟执教这篇课文时,注重方法指导,善于把握精髓,并且为学生留有疑惑,构建开放课堂,进而给学生和任课老师以启发,不仅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讲解,还展现了任课老师的魅力,受到同行和学生的喜爱。本文结合王崧舟执教《天籁》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笔者的几点感悟和认识。

《天籁》 方法指导 文化 开放课堂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是一段文言文《天籁》,来源于《庄子· 齐物论》。光听这名字,足以吓倒一大片,任课老师和学生对其中的内容不了解,难以准确把握要点,深刻领悟文章的内涵和中心主题。一般而言,初步打开课文和屏幕一看,很多人看不懂,也读不通,难以准确把握《天籁》的含义和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么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来开展教学,又如何让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里有所得呢?这是每个任课老师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值得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但笔者有幸的是,能够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天籁》,听完大师的精彩课例,若有所悟,若有所感。本文将结合《天籁》的内容和王崧舟执教的基本情况,探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一、方法指导,“读”占鳌头

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好的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任课老师首先就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通过灵活和巧妙应用教学方法,能够将学生更好带入课堂教学,让任课老师充分发挥潜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王老师说:如何让孩子亲近文言文,那就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教的。上课伊始就多次齐读,课中多种方式的展示读,有范读、跟读、男女生对读……

一节课上别出心裁地读,似乎课堂时间都花在读课文上了,但细细推敲,却不难发现其中之奥妙——王老师的朗读指导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同时,灵活采取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仔细阅读,有利于逐渐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字里行间的含义。

比如,王老师先示范读,学生跟读,学生读到“夫”字时,王老师进行正音,并讲解理由,而后再反复读这一句。 从整篇读、到逐词逐句推敲读。从读正确、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再到读出理解、读出疑惑。王老师扎实的朗读功底带着孩子们走近了经典,真可谓大道至简啊!

二、把握精髓,感受文化

《天籁》这一段文字,不谈背后的含义,不讲庄子深邃的思想、道理,光是里面的生僻字,就足以牵扯教者的很多精力。王老师在教学时,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来解释生字,来讲解句义,而是抓住天籁、地籁、人籁的不同来大致把握课文。

他站在宏观的角度,带领孩子们去感受文言文中蕴涵的文化,借助作业纸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反复研读课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来理解什么是天籁、地籁和人籁。而后,再选择其中一段全班朗读,王老师抓住带“似”字的词语,“者”字的词语,带着学生读准,读出节奏,读出句式……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与孩子不是在读文,而是在“玩”,一段文字,你读读,我评评,他练练,便读出了趣味,读出了深意,使课堂生机盎然了。

生活即语文,生活即文化,我们现在的世界,与几千年前庄子生活的世界有所不同,但又有所相同。相同即相通。《天籁》这短短的一段文字,在王老师的课上,不就是一座沟通古今、走进自然的桥梁吗?

三、留有疑惑,开放课堂

清之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天籁》一课中,王老师抛给学生一个最大的问题:三种声音,天籁、地籁、人籁,庄子究竟最推崇哪一种呢?学生各抒己见,都有自己的道理。王老师并没有判断孰是孰非,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读出味道,正如他提问一个孩子:“你在读的时候,似乎能够悄悄地感受到什么?你想让大家听到什么?”孩子们读、听,潜移默化中,各自明白了天籁、地籁、人籁尽皆有之。语文本就博大精深,不求唯一,王老师可谓精妙!

这时,王老师意味深长地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到今天也没弄明白,你们也许不久就会明白,也许要用一辈子去思考。课堂在一段大自然的声音中戛然而止,孩子们个个满脸狐疑走下课堂。《天籁》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没有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这样开放的收尾,让人不禁意犹未尽!

【结 语】

几千年的时空距离,造成了学生与文言文的隔膜。这样一段古文,只是穿越了时空的一个历史碎片,但它承载着丰盈的民族文化基因。教学文言文,就是要引领学生穿越古今,去阅读、去思考、去汲取,认识我们的祖先,与他们对话,了解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特级教师姜树华说得好: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担当着向小学生“引荐”文言文学习的任务,成为中学阶段,乃至更高学段学习文言文的“引桥”。王老师的《天籁》,正是这样一座“引桥”,入境诵读,避难就简,不求甚解,让学生产生混沌感悟,让学生带着疑惑离开课堂,读“天籁”,悟万物之情,在师生心中流淌……

【1】钱浩.再论庄子的“天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2)

【2】邓梦军.庄子“天籁”思想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6)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张和平.“天籁”新解——兼论“天籁”与庄子哲学【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猜你喜欢
天籁任课老师特级教师
天籁
郑庆余《逝去的记忆
——天籁》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与实践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与任课老师的沟通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等教育转型期的素质结构与养成
天籁之诗(外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