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寻味的成长之学

2017-03-23 22:00袁炳飞
江苏教育 2017年70期
关键词:解释学信念学科

袁炳飞

·名家推荐·

耐人寻味的成长之学

袁炳飞

透过一个人的成长,总会见其自成一体的解释学、关系学和行为学。

张范辉老师有属于他自己的解释学。其基调为积极,格调为明朗。工作至今,他不曾对工作挑挑拣拣,对得失纠纠结结。在同龄人中,范辉所遭遇的生活挑战是少有的。在奔波于至亲的治疗过程中,他不仅学会了驾驶性能不一的汽车,学会了工作与生活的统筹,更提升了解决问题的信念力和面对困境的调适力。在他看来,轻松不是青春的对应物,挑战才是青年的登山道,可能永远存在,实现需要信念。也正是这种解释学,让他对于工作、生活与人生有了一种不竭的喜悦和热情,对于学科教学难题、问题学生转变和学校教育发展有了一种源自内心的探究解决的愿望与激情,而这又正好转化为一种持续的学习力、反思力和建设力。

范辉老师有属于他自己的关系学,其核心为诚爱、主旨是共生。教育即人学,教育学就是致力促进发展的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的关系学。在现实教育中,尤其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对于教育教学的质量与品格,影响重大且深远。他不是班主任,却胜似班主任,他享用与孩子打成一片、成为孩子王的快乐。首届毕业学子至今与他保持亲密的联系,不管是学业、工作还是恋爱,都乐于与范辉沟通交流;他不兼任音体美学科的教学,但他也富有兴趣,乐于关切。在他看来,学生的关切,理应成为教师的关切,教师唯有超越学科、超越学校、超越教育,才会真正掌握学科与教育、拥有学科与教育。一个真正的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完整、向上而美好的教育人。他有属于自己的关系版图:在学校层面,他是学校领导,但更是全体教师的伙伴与共事者;在师生层面,他视教学关系为共学、共生、共享,因此他有“范哥”的昵称;在教研层面,他不仅有学校的同伴群、自己领衔的研究团队、自己所在的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更有自己师范的同学群、国内专家学者导师群和基于书籍和网络的跨学科学习研讨群,前年起,他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下的 “为中国而教”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于是,他又为自己拓展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关系。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时代,范辉视之为自己的资源与平台,他乐享这多元丰富的关系,于是他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多、做得更实,于是对于教育的敬畏与虔诚也随之宏远而纯明。

范辉老师有属于他自己的行为学,其哲学是做即享用,其信念是美在建设。教育工作劳心劳力,但在范辉看来,时代不可选,乐业才积极。他一直把发展视为教育的生命,视教学为研究的对象,视学习为人生的享受。一直致力把教育教学的正事,尽心尽力地做成好事,转向美事。也因此,他并不急于求成,他乐享教育教学的进程。近年来,他致力于自己教学主张的厘定,他常常感到稍许遗憾,因为从儿童生活数学、教学审美、数学的解决与创建、智理数学到人文数学,这些年其主张“总是摇摆不定,不断被自我否定”。但在我看来,这种“内彰无私隐,外显有瑕疵”,其本身就是一种美好与可贵。这种不断否定式的寻找,正体现了一个教育人的理性与激情,也许唯有如此广泛而多向度的寻找,才更可能让他的教育拥有属于自己的“范儿”,才有可能使他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更抵近儿童数学教育的彼岸。

(作者系江苏省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猜你喜欢
解释学信念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为了信念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发光的信念
信念
“超学科”来啦
李永刚著《历史主义与解释学》推介
“生活转向”的解释学意图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内在话语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