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术教育到现代设计与室内设计
—— 王建柱先生的学术贡献管窥

2017-03-23 07:45李洋LIYang
设计艺术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室内设计学术美术

李洋 LI Yang

福建工程学院,福州350118(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350118Fuzhou)

从美术教育到现代设计与室内设计
—— 王建柱先生的学术贡献管窥

李洋 LI Yang

福建工程学院,福州350118(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350118Fuzhou)

王建柱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台湾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现代设计家与室内设计家。他提倡将设计纳入到美术教育的内容之中,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他翻译的《设计运动一百年》及出版的《包浩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源》对现代设计在中国的传播影响极大。他的室内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他还致力于室内设计知识的大众传播和普及。

王建柱;学术贡献;美术教育;现代设计;室内设计

一、引言

王建柱(1931-1993),广东梅县人。1953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系。历任中国台湾师范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兼任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实践家政专科学校等校教授。历任中国台湾多项文艺、美术及设计类竞赛的评审委员并担任多个机构的顾问[1]。

王建柱不仅是20世纪中国台湾著名的美术教育家,而且也是中国台湾著名的现代设计家与室内设计家。他培养的学生,如今大都成长为在中国台湾乃至国际的美术及设计领域颇有见树的专家学者;他的译著《设计运动一百年》及出版的《包浩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源》,为中国大陆研究现代设计的学者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另外,他的学术专著《室内设计学》(见图1),自1984年在台湾再版以来,至少有15次重印①,而且近年来国内学者所编著的室内设计理论书籍,也多有引用或参考此书②。王建柱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于其本人在美术教育、现代设计以及室内设计这3个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以及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方面。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他的这些探索和成果,都有着非常重要且极为深远的影响。

图1 《室内设计学》(1984)封面③

二、美术教育领域:将设计纳入到美术教育的内容之中

王建柱首先是一名美术教育家,对美术教育的研究,始终贯穿着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他发表的《理想的美术教师》(1980)、《美术教育与国民生活素质》(1981)、《美术教育的新方向》(1985)、《“艺术休闲教育”初探》(1991)等论文,以及指导学生的硕士论文《创造性美术教育之研究》(林磐耸,1984)、《国小国画教学之现状调查与其理论基础之研究》(林田寿,1991)等,均是他在美术教育领域耕耘多年的研究成果。

在他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更好的,和更美的》(见图2)的代序里,开篇便坦言:“从名分上说,我是一名‘科班出生’的美术教师;但在实际上,却做了一个‘行伍起家’的室内设计从业人员。追溯起来,我之所以舍弃纯粹绘画,而改就应用美术,可以说是大学时期的穷困生活所引起的。”[2]1而事实上,在王建柱的整个学术生涯中,他不仅并没有将“应用美术”与“纯粹的绘画”完全“割裂”开来,而且反而还开创性地提出将设计纳入到美术教育的内容之中去。

图2 《更好的,和更美的》(1971)封面③

王建柱在论文中,多次地阐述了他的这一观点。他在与梁秀中合作的论文《理想的美术教师》(1980)中便提出,若要将美术系的学生培养成为理想的美术教师,其中之两个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美术创作之能力”与“培养美化生活之能力”。“美术创作之能力”是美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其方法除了培养纯粹的美术创作能力之外,王建柱提出还要“培养设计创作方法”,具体而言,“须研练构成原理与基本技法,培养坚实之基础设计表现能力,以及研练我国传统设计原理与创造技法;并须研练西洋与现代设计原理与创造技法”[3]428。言至“培养美化生活之能力”,则提出除了通过培养艺术鉴赏能力,还要“培养美化生活技能”,即“必须研习与美化生活或美化生活环境相关之设计技能,以提高个体与群体生活之精神与物质水准,建立和谐优雅之民族生活形式;并须研习视觉传达与展示等设计技能,以推广社会美术及文化活动,倡导纯正优良之民族生活风气”[3]429。

又如在《美术教育的新方向》(1985)一文中,王建柱又进一步地提出:“单就学校美育而言,至少必须掌握美育环境、美育生活、美育活动、和美育课程的整体配合,才能获致良好的教育效果”[4],并将“合理、舒适、美观的室内设计”[4],作为美术鉴赏课程内容的5个重点之一。

1989年,王建柱和袁枢真合作的《新编高中美术 第1册》与《新编高中美术 第2册》相继出版,书中的内容,除了素描、国画以及绘画、书法、篆刻、雕塑这些中国传统美术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增添了设计、建筑以及传统工艺这些在当时十分新颖的非传统内容——其目的就是本着“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并以提高国民生活品质为教学宗旨”[5]。彭震球评价本书:“内容丰富,多彩多姿,书中从各方面提供与美术有关的材料(如雕刻、书法等)给学生参考,这样一来,学生的眼界开放,美术资源丰富,对于学生的创作经验就很充实了。”[6]

王建柱的这些十分革新的提法和做法,在当时具有极强的“现代性”与“时代性”。即便是现在看来,也颇能引人深思。很明显,王建柱提出的这些观点,与他对现代设计及室内设计的深入研究与切身体察是不无关系的。可贵的是,他能够以宽广的学术格局,将不同领域的有益成分汲取并融通到美术教育之中。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家,王建柱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美术教育及设计专业人才。如现为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名誉教授并曾任该校副校长的林磐耸;现任教于大叶大学造型艺术学系并曾任该系第三任系主任的吴振岳副教授;现任教于台中科技大学商业设计系暨研究所的李新富教授;现任教于高雄师范大学视觉设计学系的李亿勋教授及该校艺术学院院长姚村雄教授;现任教于台南应用科技大学美术系的张柏烟教授与张振辉副教授;现任教于台中教育大学美术学系的康敏岚教授。还有一些则业已退休,如涂浩洋为台湾师范大学图文传播系退休教授;康台生为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研究所退休教授,并曾任艺术学院第七任院长;林田寿为新竹教育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退休教授,并曾任该校的副校长及代理校长。真是可谓人才济济!

对于中国大陆来说,这里面最为熟悉的便是林磐耸了——他是“第一个在大陆讲CIS的台湾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唯一台湾籍评审”。林磐耸在回忆自己的学生生涯时说:“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得要感谢影响心智成长最为深远的庄世和、王建柱、王秀雄3位老师。……大学时期,王建柱老师引领我认识了完整的设计观念,确认丰厚的民族设计资源将是宝贵的活水源头。”[7]45在后来接受《两岸传媒》杂志的采访中,林磐耸又谈到:“王建柱教授主张‘以民族为本位,以生活为重心,以时代为导向’,开启了我们同学对于中华文化的关怀与梳理。”[8]由此可见王建柱对林磐耸的影响是极大的,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尤为深厚——“为了纪念已故王建柱教授的教诲,并且有感于王建柱30年前的著作《包浩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源》版本及图片需要更新,他曾先后3次到德国包浩斯学校所在地以及相关的博物馆,亲手搜集第一手的图片资料,并在王建柱过世10年后将之重新编辑出版”[7]46。单从这份深厚的师生情谊来看,王建柱的美术教育实践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三、现代设计领域:从《设计运动一百年》到《包浩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源》

在中国台湾,王建柱当属较早接触现代设计的学者,并贡献了极为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早在1965年,他便在《中国手工业》上,发表了《现代装饰设计的根源和特质》及《装饰艺术的重要性》这两篇论文。之后,王建柱便将他的现代设计研究视野,转向于国外经典原著的翻译与介绍之上——翻译《设计运动一百年》及《视觉美学》(1978)(见图3),并出版了被誉为是“直接引进并介绍德国包豪斯理念课程之最早资料,开启了台湾对包豪斯认识学习的热潮”的书籍[9],即《包浩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源》(1972)(见图4)。于是,现代设计运动发展的整个脉络及线索逐渐清晰,并在中国台湾及大陆得以传播。

图3 《视觉美学》(1978)封面③

图4 《包浩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源》(1972)封面③

王建柱翻译的这两本书,后来在中国大陆相继也有学者翻译并出版——1988年吴静芳翻译的《设计运动100年》(见图5),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90年李玮和周水涛翻译的《视觉美学》(见图6),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④。

图5 《设计运动100年》(1988)封面③

图6 《视觉美学》(1990)封面③

此外,1976年中国台湾的翁嘉祥,也翻译过《设计运动一百年》(见图7),并由台北的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这两本书在海峡两岸先后翻译的重叠,无疑是“由于制度和版权的因素,读者无法顺畅地获取”[10],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又恰好说明了这两本书的重要性之所在,这与译者敏锐的学术眼光不无关系。

图7 《设计运动一百年》(1976)封面⑤

颇为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运动一百年》一书。这本书的原作者,便是被誉为“日本现代设计运动的先驱”的胜见胜(Masaru Katsumi),他是“日本战后到经济高度成长期间现代设计运动中,最重要的核心人物,他以设计评论家的身份,开始涉入设计,以写作、评论、教育、研究、出版、策展等方式,推动了日本设计的飞速发展,并深刻影响了世界设计交流及国际图形设计的标准制定”[11],其在世界设计史上重要性可见一斑。据吴静芳翻译的《设计运动100年》一书中的“译后记”记载,“本书原名为《现代设计入门》”[12];向帆在《拜见胜见——日本现代设计运动的先驱胜见胜》一文中,介绍《现代设计入门》一书出版于1965年[11]。

事实上,尽管王建柱的译本笔者一直并没有找到,不过大体可以相信是存在的。据王受之介绍,他本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编写《世界现代设计史》的时候,其资料的收集,就得益于1979年由石汉瑞与靳埭强等组成的香港设计师代表团从香港带到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的一批书籍——“其中有一本书很重要,是日本设计理论家胜见胜所著的《设计运动一百年》,翻译者是台湾学者王建柱。这本书共有7章,……后来王建柱自己写了一本《包浩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源》,他又补充了一个框架和内容”⑥[13]。1976年中国台湾翁嘉祥所译的《设计运动一百年》,就将王受之所说的这本后来由王建柱编著的《包浩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源》(大陆书店)列为“译注参考书目”。而翁嘉祥的这本译著共有12章,与王受之所说那本由王建柱翻译的“7章”明显不同,应当是不同的两本译著。笔者也通过微信的方式,向《设计运动100年》的另一位译者吴静芳教授进行过咨询,她本人也听说过并且一直想读王建柱先生对本书的译著,不过至今一直未能如愿⑦。由此,我们大体可以判断,确有王建柱翻译的《设计运动一百年》存在,而且至迟应该是在他的《包浩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源》一书1972年初版之前出版。

而这段史实,王受之在其新近出版的《世界现代设计史》(第2版,2015)的前言中,又进行了澄清[14],足以可见其重要性。如此一来,可以说最早正是始源于王建柱的翻译引进与介绍工作,将胜见胜(Masaru Katsumi)的这本重要著作从日本引入到中国台湾,而后又通过石汉瑞与靳埭强连同王建柱的《包浩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源》一书,从中国香港带给广州美术学院的王受之,由此“影响了中国香港进而影响到中国大陆地区”[13],其意义无疑是非凡的。

四、室内设计领域:系统的学术研究与传播普及大众化

王建柱是中国台湾现代室内设计理论探索的拓荒者。自从王建柱在大学学习后期,决定将来要做一名室内设计家之后,在大学毕业后的5年时间里(1953-1958年),他一直尝试出国进修室内设计,然而却又多次受阻,于是最后才决心留在台湾自己研究室内设计——他就是以“广泛地阅读”、“深入地看”、“不断地想”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在学习室内设计,全靠自己钻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十多年来,我苦苦地探索在室内设计的边缘。从一无所知到略有所获,我欣喜若狂;再从略有所获到完全迷失,却又忧愤欲绝。其中甘苦,真是一言难尽。”[2]2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建柱最终在室内设计的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1958年,撰写《君子近庖厨——为中国式的厨房申冤请愿》;1962-1964年,在《中国手工业》上连续发表《家具工艺的发展》系列论文;1963年,发表《“幼苗”与“温室”——严肃地谈儿童寝室》。之后,又相继发表《迷失在“古代”与“现代”之间:从台湾室内设计的逆流中,展望现代化之路》(1964);《画龙点睛之道——借红楼梦的“摆设”观点,谈现代家庭的“摆设”原则》(1965);《艺术·科学·生活论现代室内设计的根源和特质》(1965);《企盼于更好的,和更美的——浅释家庭布置的机能和形式》(1965);《谈节省空间与综合壁橱》(1966)、《谈格调》(1966);《谈“性格”》(1966);《谈“光线”》(1967);《谈色彩》(1967);《谈贮藏与生活秩序》(1967);《从“宗庙为先”至“生活为本”——为台湾“神人杂处”式住宅布置提出问题,并草拟初步答案》(1968);《“床”以及其他——以轻松的态度,谈一些严肃的寝室问题》(1968);等等。

王建柱的这些论文,从厨房、儿童寝室等较为特定的住宅室内功能空间的分述,到系统地对室内家具、室内陈设(“摆设”)、室内设计的功能与形式、室内格调、室内性格、室内光线、室内色彩等这些现代室内设计原理的基本内容,进行分项专题探讨,其研究已经涉及到现代室内设计理论体系的诸多方面。

王建柱又将他这前十多年来的论文进行修改、整理,并于1971年集结成册出版,他定书名为《更好的,和更美的》,就是期许“让美的、新的、真正属于中国现代的装饰艺术长出新苗来”[2]5,并自勉“我将继续向中国现代的室内设计探路,并且希望有一天踏上一条走得通的大路”[2]5。果不其然,在之后的几年里,王建柱又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室内设计进行了更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深入研究。

1972年,他将自己多年以来对西方家具历史的研究心得,整理并出版《西洋家具的发展》(见图8);1976年,他的学术专著《现代环境的命运:非人性环境的检讨与人性环境的展望》(见图9)及《室内设计学》(见图10)相继出版。时至今日,这3本著作仍然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室内设计理论经典之作,为当代室内设计理论的研究者们铺平了道路,王建柱的期许与自勉,也生出了茂盛的新苗。

图8 《西洋家具的发展》(1972)封面③

图9 《现代环境的命运:非人性环境的检讨与人性环境的展望》(1976)封面③

图10 《室内设计学》(1976)封面③

然而不仅如此,而且一直以来,王建柱的室内设计研究就没有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其传播范围也不仅仅只限于学术圈。他对于将室内设计知识向大众传播与普及,在室内设计大众化方面所做出的多方面努力,是值得我们更为敬佩的。

1968年,他在《更好的,和更美的》的代序里便说:“10年前,我便开始在实践家政专科学校讲授室内布置的课程;接着又先后在师范大学和文化学院担任类似的工作。而且中途还多次应邀到观光协会、大陆救灾总会、女青年会和农会等训练班,去讲授为期3个月或2小时的室内布置或设计的课程。我教书的直接对象几乎全是外行,而且多数为女性。可是,我觉得这些对象,都是向社会传播正确观念和做法的有力‘种子’,我经常尽我所能,将现代室内设计的理论和实际输送出去。”[2]4

20世纪80年代,王建柱曾受聘于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担任编辑顾问,由他负责编译了《设计与装潢》(见图11)与《居室设计》(见图12)。

图11 《设计与装潢》(1982)封面⑧

图12 《居室设计》(1983)封面⑨

这两本书,就是面向普通大众介绍家庭居室设计知识的普及性书籍。即便是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两本书的内容,甚至连同其书籍设计,也都是并不过时的。而且这两本书的作者芭贝特·海因斯(Babette Hayes)及特伦斯·考伦(Terence Conran),也都是对全球室内设计影响极大的设计师。芭贝特·海因斯(Babette Hayes)不仅有多部室内设计著作出版,而且她本人也是《澳大利亚家庭杂志(Australian Home Journal)》、《时尚家居(Vogue Living)》,以及《澳大利亚住宅与庭园(Australian House & Garden)》等多个全球知名的室内设计及时尚生活类杂志的特约撰稿人。特伦斯·考伦(Terence Conran)则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设计经营大师”,并且“就有关现代设计方面写过大量的文章和专著,对世人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的”[15]。王建柱还曾任台湾电视公司《家庭艺术》节目制作兼主持人,通过制作并主持相关电视节目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家庭居室设计知识。如此种种,正是通过举行社会讲座、国外经典著作编译,以及电视节目制作与主持这些多样的方式,王建柱将室内设计知识在大众之中予以传播与普及,这些工作范围又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他不凡的学术志趣与广阔的学术格局。

五、结语

1992年,在深圳举办的“92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让深圳成为中国现代设计的策源地。当时邀请了6位背景各异的评委,王建柱便是其中之一(见图13)。

图13 “92平面设计在中国”颁奖典礼上王建柱(右)为王粤飞(左)颁奖[16]

当时,王建柱兴奋地表示,“回家真好”,并写下《期待中国的月圆》[16]。退休后居住在大陆的王建柱,也一如既往地关注大陆的设计教育。他曾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设立“台湾王建柱设计基金”。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系的周峰副教授,曾于1999年获得该基金一等奖。王建柱在中国大陆所参与的这些学术活动,为海峡两岸的设计行业与设计教育的交流,打开了崭新的一页。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王建柱的诸多学术成果进行搜集梳理,认为王建柱的学术贡献,可以主要归纳到美术教育、现代设计与室内设计这3个领域。在美术教育领域,王建柱革新性地提出将设计纳入到美术教育的内容之中,这不仅是对传统的以绘画为中心的美术教育观念的一种极为有益的补充,而且更是对美育之丰富性与现实性的一种开拓。在现代设计领域,正是由于王建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对发源于西方的现代设计运动,通过原著翻译引进与介绍工作,得以厘清其脉络与线索,由此传播并影响到中国香港和大陆的设计发展。在室内设计领域,王建柱致力于系统的室内设计学术研究,并且努力将室内设计这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本来就十分紧密的专业知识,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向大众传播与普及。

诚然,由于笔者受到自身学识及占有材料的局限,对王建柱先生的评介必然是局部的,也是并不完全的。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有限的史料信息,对王建柱先生的学术贡献有所窥见。笔者撰写此文,谨以表达对王建柱先生的敬仰之情,先生的诸多成果,也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见表1、表2、表3)。同时,对于本文的撰写,笔者还要特别感谢吴静芳教授及陈绍华先生所提供的咨询。

表1 王建柱出版的设计类专业书籍统计表(按出版时间排序)

表2 王建柱发表的部分论文统计表(按出版时间排序)

表3 王建柱指导的硕士论文统计表(按授予年度排序)

注释

① 笔者所见由台北艺风堂出版社出版的《室内设计学》,最近一次的印刷时间,为2004年2月1版第15次印刷。笔者也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室内设计学》一书的出版及重印情况,向台北艺风堂出版社进行过咨询,不过并没有获得更多的信息,只知该书已绝版多时.

② 如1999年潘吾华编著的《室内陈设艺术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004年尼跃红编著的《室内设计基础》(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2006年陈易主编,陈永昌、辛艺峰副主编的《室内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006年辛艺峰编著的《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等,均直接引用《室内设计学》(1984年版)一书中的内容,并将该书列为参考文献.

③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8、图9、图10来源:作者扫描.

④ 该译本的《视觉美学》封面标明原著者为法国人;而王建柱的译本则在译序中说明本书的原著者为英国艺术理论家.

⑤ 图7来源:读秀学术搜索.http://book.duxiu. com/bookDetail.jsp?dxNumber=000007911197&d =B691C888F36B7B3EFDDBE21E53589FEC&fenlei=1 0070109&sw=设计运动一百年.同时,本文保留了书籍出版时的原名,因此,台湾王建柱先生和翁嘉祥先生前后所译的《设计运动一百年》与大陆吴静芳教授所译的《设计运动100年》,其书名在本文中并存.

⑥ 这段史料,王受之在其新浪博客中的《艺术与设计理论专题》(视频1、视频2)也有介绍.

⑦ 笔者于2015年11月10日以微信方式咨询吴静芳教授.

⑧ 图11来源:读秀学术搜索.http://book.duxiu. com/bookDetail.jsp?dxNumber=000007957562&d =A22C482CF08B9F63DDC532004A3D4695&fenlei=1 0070306&sw=设计与装潢.

⑨ 图12来源:读秀学术搜索.http://book.duxiu. com/bookDetail.jsp?dxNumber=000007962008&d =B19A9C3F3959221EE97D6CFEEEEF385D&fenlei=1 820&sw=居室设计.

[1]王建柱.室内设计学[M].台北:艺风堂出版社,1984:2.

[2]王建柱.更好的,和更美的[M].台北:进学书局,1971.

[3]梁秀中,王建柱.理想的美术教师[A]//台湾师范大学学术研究委员会.明日的师范教育.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0.

[4]王建柱.美术教育的新方向[J].师友月刊,1985(213):1-2.

[5]袁枢真,王建柱.新编高中美术:第1册[M].台北:复兴书局,1989:扉页.

[6]彭震球.创造性教学之实践[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1:330.

[7]龙冬阳.台湾艺术经典大系•视觉传达艺术卷4:形象包装[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6.

[8]李秋华.林磐耸:文化共识,创意共享,产业共荣[EB/OL].(2014-08-20)[2016-02-08].http:// blog.sina.com.cn/s/blog_b5f3e0d70102v0k6. html.

[9]姚村雄.包豪斯时期的台湾现代设计启蒙发展[A]//靳埭强,杭间.中国现代设计与包豪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30-47.

[10]包志禹.建筑学翻译刍议[J].建筑师,2005(2):75-86.

[11]向帆.拜见胜见:日本现代设计运动的先驱胜见胜[J].装饰,2015(12):24-28.

[12]胜见胜.设计运动100年[M].吴静芳,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54.

[13]乔莹.释疑、解惑、授业:王受之教授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教学片段[J].美苑,2011(3):88-93.

[1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2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2.

[15]方海.20世纪西方家具设计流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28-129.

[16]刘瑜.二十年前振臂一呼[N].深圳商报,2012-04-18(C6).

(责任编辑 孙玉萍)

From Art Education to Modern Design and Interior Design:On Mr. Wang Jianzhu’s Academic Contribution

Wang Jianzhu is a famous art educator, modern designer and interior designer in Taiwan of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He advocated the design into the content of the art education, and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talents. His translation of The Design Movement of One Hundred Years and publication of The Bauhaus: The Root of the Modern Design Education, had great effect on the spread of the modern design in China. His interior design research is of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He also strived to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interior design to mass communicationw.

Wang Jianzhu;academic contribution;art education;modern design;interior design

J03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7.01.002(0006-11)

2016-09-18

李洋,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室内设计学术美术
室内设计作品
DOE深业上城店室内设计
创意美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作品三
低碳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