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端午民俗工艺独特的“五色”审美观

2017-03-23 07:45任志芳RENZhifang
设计艺术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香包五谷五色

任志芳REN Zhifang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9(Shanxi Datong University,037009 Datong Shanxi)

山西端午民俗工艺独特的“五色”审美观

任志芳REN Zhifang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9(Shanxi Datong University,037009 Datong Shanxi)

五月初五端午节,除吃粽子、插艾草、赛龙舟、饮雄黄等习俗外,一些地方也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端午习俗。山西晋北地区尤其是大同、朔州一带的,在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门窗粘贴五色纸符及剪纸公鸡,人人系五色线、佩五谷香包。这些传统民间工艺品图案新颖、色彩绚丽、工艺精巧。其中的五色纸符,就是古人智慧地将一些简单几何图形进行抽象化来表现动物神兽,并寄予美好期望与寓意的传统民间工艺品。这些端午习俗下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地区人们的民间色彩五色审美观,以及五行学说之“五色”崇拜。对此,以美学视觉,从大同端午民俗的形象符号、色彩学、工艺审美等方面予以深入探讨。

五色纸符;五色线;五谷香包;剪纸公鸡;民间工艺

一、引言

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作为其传统节日,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这在中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根据有关史籍记载,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端午祭”的习俗。

不过,现在国内的商家以及青少年,对圣诞节、万圣节等国外节日倒是隆重相待,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则远远不够。当下很多人所看重的是传统节日能休假几天,并非意识到这种传统文化本身所衍生的民俗工艺,更是需要发扬与传承的。

因此,本文将从山西大同传承至今的端午民间习俗说起,从文化、审美等多方面阐释端午民俗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

由于“五”字与 “午” 相同,端午又名“端五”。每到端午节,大同地区比其他地区都显得隆重一些,街市上除卖粽子、凉糕等吃食外,小摊还摆满了五色线、五色符条(五色腊光纸)、五色符块(用五色纸编织的虎、青蛙)、剪纸公鸡,以及各式荷包、香囊等,可谓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此外,成把的艾草、地椒、苦豆也到处可见。节日前一天,家家户户的家门、院门上悬挂艾草、剪纸公鸡等,以此避邪。同时,家家户户还煎煮艾草水来沐浴,以避毒虫。并且各家制作凉糕、粽子,用于亲友邻里相互馈赠。

中国古人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中国古代五色分别是青、赤、白、黑、黄。这5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分别代表木、火、金、水、土。同时,也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等方位[1],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

《周记·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赤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2]。这可谓是中国“五色”之源。在传统文化中,五色(青赤白黑黄)与方位(东西南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等都息息相关。

山西大同地区人们在端午节形成了系五色线、佩五谷香包;贴五色纸符、剪纸公鸡(见图1)等习俗,形成了自己的端午五色审美观。

图1 五色纸符剪纸公鸡门贴①

下面,笔者将这祖辈留下的独特端“五”民俗文化,具体以传统民间工艺品——五色纸符、五色线、五谷香包、剪纸公鸡等来一一阐述。

二、五色线

东汉学者应劭所著《风俗通义·辨惑》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3]。这一习俗在山西大同仍在延续,大同当地在端午节仍会用五色线合成细缕,系于臂上以避邪,称其“花线绳”。根据史上记载,也有称之为“续命缕”、“长命缕”、“朱索”、“百索”、“花花绳”的。

端阳节这天,人们用红或绿与蓝黄白黑组合,或者用粉红绿白与兰或紫组合而成的五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于儿童手腕、脚腕与脖子上。有的县城未满7岁的小孩腰上,也系五色线。当地人们认为五色线像蛇,带着它,可以让蛇不咬。这是出于古时医疗条件不发达的情形下,人们祈求健康平安的一种民间崇神。

中国古人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中国古代五色分别是青、白、红、黑、黄。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

早前的端午花线绳,人们都是严格按照规定的五色,即青、赤、白、黑、黄组合而成。现如今,虽然花线绳仍是五色,但是已经不再限定为哪几种颜色了,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随意搭配。

“青”,在表义上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状态。“青”大概可以表示5种颜色:蓝、绿、紫、白、黑。“青”在古代表蓝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色也可表达绿色,如“两岸青山相对出”。青色也可代表黑色,“青鬓”指乌黑的头发。“青”还可指白色,如“鸡叫头遍,天已发青”。

可见,“青”这一色彩,在古籍文字中很难找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而在如今的色彩学上,“青”按照光谱的颜色顺序——赤橙黄绿青蓝紫,“青”应该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一种颜色,即发蓝的绿色或发绿的蓝色。

由于五色绳中的青色有多种文学上与色彩学上的渊源,因此演变为今日的五色绳,无论是从色彩搭配上还是从文化语义上来说,五色绳所用的五色都在变化之中,有红黄白绿蓝、红黄白绿紫、红黄白绿粉、红黄绿白黑等多种色彩搭配。

五色绳从最初代表中国古人方位色彩之文化寓意,已经转变为现今的色彩视觉美感之呈现。如今,人们已经不按古时所限定的那5种颜色了,怎样好看就怎样搭设编织,因而出现了红色绳,双色绳、三色绳、五色绳、七色绳等。

从编织工艺来看,大同地区的花线绳工艺较为简单,多以辫编法为主。方法是先将2根花线拧搓在一起编成像麻花一样,再将另3根花线以同样方法进行编织,最后将这2条编织好的花线绳拧在一起。

三、五色纸符

有句俗话说:“带上‘符’有人扶,带上‘艾(艾草)’有人爱。”大同人端午这日,会用五色纸折成方包,构成虎形象的符,与艾草粘贴悬挂于门上,有人称之为“艾虎”。

尤其是年轻女孩,在端午节早上要用艾草泡水洗脸,寓意有人爱。7岁以下的小孩,还要在背部或肩部的衣服上贴上符与艾,合称“艾符”。

关于“贴艾画符”的传统,可以溯至汉代,那时人们就有用符避邪去恶的习俗。根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盅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4]。段成式《读汉旧仪》说,“傩逐疫鬼,立桃人、苇索、苍耳、虎头”等[5]。

这里的五色书便是指用五色纸符贴于门上,起到避邪的作用。画虎守门是唐代风俗的写照,可见门上画符咒之民俗由来已久。虎是万兽之王,纸老虎也能镇住蛇虫鼠蚁等毒虫。因此,山西晋北地区人家在端午这日,都要在门上贴五色纸编织的虎符。

过去,五色纸符是专指用5种不同颜色的彩纸折叠方包而成的五色纸符。而现在,五色纸符的配色已经不限于5种颜色,一般至少要6~8种甚至更多,人们通常觉得怎样好看就怎样搭配。

端午符造型上呈方形,是由等长等宽的两条长条不同色循环叠压而成,每一个正方形是组成符的基本单元。艾符讲究3道、6道、7道,也就是说每个符,由3个正方形、6个正方形、7个正方形组成[6]。这些正方形一般颜色对称,有的为了色彩丰富艳丽,将每个正方形色彩都设计的不一样。且每个正方形是由4个等腰三角形组成,每一个正方形(这里简称为方包)是三角形呈上下与左右颜色对称方式;两色之间多以浅色与重色搭配,或多以黄紫、蓝橙的补色搭配,给人以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构成上与平面构成中单元骨骼在基本形重复、近似手法相似,分别是由7个方包,运用重复、近似的构成方法[6]。

符则由两组组成,左右对称,中间再配以主角符马或符虎,最终组合在一起构成像马或像虎的抽象简化图形。形式简洁大方、色彩艳丽,颜色搭配讲究,大有荷兰风格派的现代构成主义的风范。

这些色彩艳丽的符马、符虎,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对传统动物图形的图腾崇拜。其色彩上多用黄(牙黄、柠檬黄、桔黄)、红(深红、大红、玫瑰红、紫红)、绿(中绿、翠绿、粉绿)、蓝(绿松石蓝、天蓝、湖蓝、紫罗兰、青莲)构成(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色彩搭配上以黄、紫、绿、蓝占多数,尤其是在整体色彩感上多以冷色为主,搭配上讲究浅色与深色、冷色与暖色、互补色之间、对比色之间的强烈对比效果,红绿色补色搭配也是整体和谐,由于几何抽象图形的组合,更显得韵味十足。我们只要细看大同地区的端午色彩搭配,就能感受到民间色彩审美文化孕育的神奇魅力。平面设计师田中一光(Ikko Tanaka)所作《日本舞蹈》的色彩感觉,就与此有些神似。《日本舞蹈》在设计上应用方圆梯形三角形等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色彩上运用色彩学上红黄蓝白黑绿紫等颜色,将色相环上最基本的颜色统统用到,而又用的那么简洁大气,颜色多而不艳,色调统一[7]。

图2 色彩艳丽的符马和符虎①

TST彩妆系列色彩包装(见图3),与大同端午符的色彩审美有着某种承继性。

图3 TST彩妆系列色彩包装①

TST这一包装设计,无论是在外包装还是内包装都运用了简洁的几何三角形元素,在色彩搭配上运用红、黄、蓝、白、黑等色彩,都与山西大同端午符常用的颜色和图案类似。

因此,研究一个民俗,不单单只是为了知道而研究,更多的是从中能学习到更多对后人对当下有用的东西。研究学习山西大同端午习俗的图案与色彩搭配,对当下设计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四、五谷香包

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包,相传可以避邪驱疫,传至今日是以装饰好看为目的。大同人沿袭传统几千年,端午节前人们纷纷购买香包,或佩戴身上,或悬挂于门上。香包内一般装有五谷,五谷是指五种谷物农作物,平常人们俗称的“五谷”多是指麻、黍、稷、麦、菽这5种农作物。

现在人们通常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并不一定限于这5种。古代道家有“吃五谷,百病出”的说法。因此,从古至今流传端午佩戴五谷香包可以避邪祛病。

如今,大同人在填充端午香包时,已不再有那么多讲究了,一般都是很随意地填充不同形状的立体即可。有用彩色丝线缠成粽子似的四面体三角锥体;也有各色公鸡状香包,形形色色,玲珑可爱。端午佩戴香包流传至今,仅有甘肃安庆、陕西部分地区、山西北部大同朔州地区等为数不多的地区,仍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

五、剪纸公鸡

旧时人们将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合称为“五毒”。端午以时令来看,正值炎热暑夏、毒虫滋生的季节,我国自古就称端午为“毒日毒月”。古时由于医疗条件不发达与封建迷信等原因,民间才有了端午驱毒的风俗。

而今,端午时节的传统习俗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唯有少数省市地区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山西省大同、朔州地区人们到现在还保留着这一风俗习惯,端午时会在门窗上贴黄纸公鸡,寓意“蝎子逞威风,神鸡鹐一嘴,毒虫化为水”。

陕西神木的传统门画《大吉有余》突出的是吉祥,先民用“鸡”谐音“吉”,有求取“吉祥”、“安宁”的美好寓意[8]95。

山西大同端午剪纸公鸡,是以正方黄纸上贴以红色剪纸公鸡(见图1),一般是以双鸡相向对称而立,同时啄食蝎子,剪纸惟妙惟肖,形象生动有趣。一般是以两只雄鸡对称、仰首挺立在元宝或鱼等形象上,两雄鸡同时啄食一只蝎子,青蛙也被夹于两鸡之间不得动弹,有的还刻意夸大公鸡翅膀呈展翅飞翔状[8]176。

剪纸公鸡画面上大多会有“福”、“吉星到”、“端午吉祥”、“全家福”、“万事兴”、“福运齐来”、“吉祥”、“恭喜发财”、“四季平安”、“和顺临门”、“财到”、倒立的“福”字等。同时,其画面也大多会有鱼、灯笼、元宝、圆形方孔铜钱、喜鹊、梅花、艾草、太阳、如意以及代表毒虫的青蛙、蝎子等形象[8]235。

剪纸公鸡一般以黄色做底,衬托红色剪纸公鸡,即显得喜庆吉祥,色相环上红色与黄色属于邻近色,这种对比可视性强、色调鲜明、情感较突出,在实际运用中是一种能够渲染效果又很和谐的配色方法。

黄色底与剪纸面一般均为正方形,衬底的长方形要大,剪纸面要与底保持2㎝左右的边缘,这是符合审美标准的留边法。民间为了不显得呆板,一般是将正方形呈菱形状张贴于门上。而除了正方形面,也有的是在正方形底上做圆形剪纸面;关于衬底,不一定要非得是黄色的,除了黄底红鸡,也有红底黄色剪纸鸡,也有无需衬底,直接是红色剪纸贴之门上。

在工艺上,以往都是村里会剪纸的妇人真正用剪刀剪出来的,现在则都是印刷品剪纸或刻花剪纸了。

六、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审美文化,晋北地区端午呈现出来的独特五色审美观、民间抽象图案均体现出山西晋北地区的民间审美水平,体现出晋北民间对色彩的敏锐观察与研究。晋北地区独特的端午五色文化,无论是在传统文化还是传统工艺上,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传承与发扬。对于当代设计而言,端午五色文化则是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宝库,值得我们不断去挖掘并创新性运用。

注释

① 图1至图3来源:作者自摄.

[1]陈彦青.观念之色:中国传统色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8.

[][]

[2]《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15.

[3]应劭.风俗通义校注[M/OL].(上载日期不详)[2016-11-03].http://yuedu.163.com/book_rea der/99d417e7289245aaac68b5b0d639ac7a_4.

[4]范晔.后汉书[M/OL].(上载日期不详)[2016-11-03].http://www.njmuseum.com/rbbook/gb/25/ houhanshu/hhs104.html.

[5]李文宁.《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部叙述模式及其成因初探[J].长江学术,2016(3):52-58.

[6]谭建梅.解析传统艾符的叠合图形语言:以晋北地区的艾符为例[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1(4):48-49.

[7]求是设计会.日本“国宝级”平面设计师田中一光[EB/OL].(2014-10-29)[2016-09-13]. http://art.china.cn/products/2014-10/29/c ontent_7330974.html.

[8]吴裕成.中国门文化[M].2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孙玉萍)

Aesthetics of the “Five Colors” of Shanxi Dragon Boat Festival Folk Crafts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addition to eating dumplings, plug wormwood, race dragon boat, drinking realgar and other customs, some places also formed a unique local custom. In Shanxi a custom is for every household door and window stickers and colored paper cutting chicken, all five lines and grain sachet.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of new patterns, brilliant colors, sophisticated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fve-color character, the frst wisdom of some simple Abstract performance of animal geometry animal, giving them good expectations and moral. These folk customs refect a people's folk color "fve colors" aesthetic, fve elements of the "fve" color worship. This article takes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from the image of Datong Dragon Boat Festival folklore symbol, color science, to study craft aesthetic in-depth. It aims at promot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making people respect the external festivals at the same time to know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olored paper character;colored line;grain sachet;paper-cut cock;folk craft

J528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7.01.005(0030-06)

2016-11-07

任志芳,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香包五谷五色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端午香包
“谷益生”聚五谷 速食餐味道鲜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萌萌鸡小香包
创意五谷画
创意五谷画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五色人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