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设计,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接地气

2017-03-23 10:20薛彩云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期
关键词:类型实施策略

薛彩云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各种窘境,支架式设计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核心,设计成环环相扣的“活动链”,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习得技能,学语文,用语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支架式设计 类型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128-03

郑国民教授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基础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言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特殊的语文学习领域,目的就是要把实践历练和知识学习联系在一起,做到知行合一、相生相宜。但由于教材编写以及教师和教学现状,导致综合性学习几乎流于形式,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大都“自生自灭”。笔者尝试在综合性学习中运用支架式设计,教师易教,学生全员全程参与,能真正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一、综合性学习的现状

1.教材编写的缺憾

在人教版教材中,综合性学习从一年级下册开始编排,以口语交际的形式呈现。从三年级开始,口语交际继续安排,另外每学期还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内容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从五年级开始,每学期又增加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主题广,内容多,学习时间长,文本提供的材料有“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等。从整体上看,综合性学习的编排是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但只提出学习任务,缺乏课程内容和操作策略,让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很难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综合性学习的困境

对于课程标准来说,综合性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也是认可的。但是,综合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几乎是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够重视。教师受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影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面考试,轻多元评价。认为综合性学习不太重要。二是没有考试。由于学界对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对它的评价更是纸上谈兵。因此,无论是笔试还是口试,还未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考试范畴。“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是一线教师的普遍心态,既然没考自然就可教可不教。三是时间不足。以人教版第九册为例,省颁课时是每周6课时,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共120课时。而按照《教师参考用书》的安排,完成一学期共需89课时(以最少课时计算)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再加上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每次安排2课时考试,1课时讲评,期末复习安排一周共6课时,共计36课时;单元习作讲评要8课时;每课配套的作业讲评一课一课时,共需28课时。这样算起来需费时161课时,与省颁每学期120课时相比,整整超出三分之一。至于每课的课后作业辅导讲评、课文背诵与检查、课外阅读辅导等等,都排不上日程。所以没列入考试范围的综合性学习当然能省则省。四是没有策略。综合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的概念,而且学界还未取得统一认识,各种界说各有道理,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探索着、实践着,没有积累可供借鉴的教学策略和优秀案例,一线教师也觉得茫茫然,不知如何教起。五是没有安全保障。综合性学习以活动为主,学习空间向自然、社会拓展,学习时间多在课外,且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那么学生的安全由谁来买单?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教师吃不了兜着走,甚至要砸掉饭碗。谁愿意铤而走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支架式设计的优势

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师应首先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技能,然后再通过撤除支架,让学生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调节,这就是支架式设计的理念。在综合性学习中,支架式设计就是把学生的言语实践设计成一个个活动,活动中提供相应的知识和资源,搭建活动的“支架”,学生在这些“支架”的帮助下,亲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言语实践,习得知识,学会技能,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二、支架的类型

1.活动支架

活动支架指的是那些对主体活动起支撑作用的辅助类活动。

例如人教版第六册第5课《翠鸟》课后安排综合性学习:你了解家乡的环境吗?比如,空气和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花草树木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些什么?让我們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先自由组合,组成小组,共同商定一个活动计划,想想展示的方式和内容,然后大家分头行动。有的同学可以去观察,有的可以去访问,有的可以查找资料。

这是以调查“家乡的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按教材的要求,学生先分组,制定活动计划,然后分组行动,可以去观察、访问和查找资料。依据目标的难易,筛选出“访问”这一技能进行支架式设计,因为“访问”在每个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中都要用到,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访问”支架式设计如下:

活动1:分成4—5人的小组,讨论访问的对象和问题的设计,以及如何做好记录(分组讨论前,已在全班讨论确定访问的单位,分好组后选择本组要访问的单位),填写在表格上(提供表格)。

活动2:模拟访问:其中一个同学当被访对象,其他同学提问(每人提1—2个问题),并作好记录。

活动3:学生在视频《杨澜访谈录之姚明专访》看完后讨论事先提供的几个问题(以表格的方式呈现),要求小组中选出一个记录员,把大家的讨论结果记录在表格中,以便和其他小组交流。

活动4:比较自己在“活动2”中访问与杨澜的访谈,思考提问的技巧和访问时的肢体语言,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想法。

活动5:运用自己学到的访问知识与小组同学讨论修改“活动2”中“模拟访问”所设计的问题,并做好真正访问的一切准备。

活动6:以小组为团队,到指定单位进行“调查家乡的环境”的访问。

以上设计案例由六个活动构成了一个“活动链”,但各个活动的作用并不相同。“活动2”和“活动6”是任务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了两次访问的经历;而其它活动则是它们的辅助,即“活动支架”,为访问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和一系列准备。如“活动1”通过小组讨论和笔记,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单位和不同的对象对问题设计的影响,对“活动2”既起到了预热作用,又提供了知识和心理准备。“活动3”、“活动4”和“活动5”安排了观看视频、讨论比较、思考和修改等活动,层层推进,强化了艺术设计问题、运用肢体语言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从学习到模拟尝试,再学习到纠偏,最后顺利完成“活动6”的访问任务。整个过程先是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走近“访问”,熟悉“访问”,最后撤掉“支架”,学生独立完成“访问”。

2.知识支架

知识支架是指为学生习得技能,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而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有效指导。为保证“活动2”和“活动6”正常开展,我们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与“访问”相关的程序性知识。“访问”的程序性知识如下:

第一步:确定访问对象。了解访问对象的工作性质、工作作风、兴趣爱好和忌讳等。

第二步: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要求:

问题的设计应围绕对方的专业或感兴趣的,让对方侃侃而谈。

每个问题要附带几个追问的小问题。

第三步:进行访问。

访问前要先自我介绍或出示介绍信,使被访者感到真实可信。

访问时应做到态度谦和礼貌,与被访者保持眼神与肢体语言的交流非常重要,最好能脱稿。脱稿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准备充分,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二是使用访问名片(提供一种访问名片供学生参考)。

做好记录(如果有同伴,最好由同伴记录)。记录要做到跟上被访者的节奏,可以记些关键词或用记号、图案等替代。

第四步:访问之后,参与其他同学的访问,写下你的反思:

你觉得自己的访问达到预期目的了吗?

访问过程中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访问之前所有的准备有用吗?

以上活动呈现的程序性知识有访问程序的知识、与被访者保持良好交流的知识、设计问题的知识、做好记录的知识。

除了提供程序性知识之外,还提供了一些反省性知识。

3.思维支架

思维支架是指为了让学生能悦纳程序性知识和反省性知识而插入的图片、漫画和表格等“思维工具”。

该设计中插入一幅漫画和两张图片,其中一张为杨澜采访姚明时的优雅照片,另一张为鲁豫访谈时的全身照片,漫画是崔永元作采访节目时的头像,夸张的大头和纤细的双手令人忍俊不禁,出奇的大嘴显示出主持人非凡的口才和幽默的风格。这些图片和漫画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表情和肢体动作在访谈中的巨大作用,而且对学生悦纳知识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催化作用。

②表格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访问的技巧,该设计在活动1和活动3都使用了表格,如在“活动3”中,提供的表格如下:

借助这个表格,学生就可以知道访问应关注的问题。同时,学生在填写表格时,也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答案尽可能精炼。因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归类思维和聚合思维大有益处。

除此,思维支架还有维恩图等。

4.资源支架

资源支架指的是为学生的实践提供范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的教学资源。如该设计中,提供了杨澜专访姚明的视频。资源支架的选择,就如同语文教材的选文一样,充分体现了活动设计的专业品质。选择什么资源,需要对学习对象高度负责,从学习内容着手,作出精心地思考和深度地研究。

三、支架式设计的实施策略

综观人教版小学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内容太杂,目标性不强,看似给师生自主的空间很大,其实难以操作,难达目标。如果能删繁就简进行支架式设计,教师教起来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生也能在反复训练和实践中习得技能,提升言语素养。

1.设计系列活动

“支架式设计”是由几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活动构成一个“活动链”,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活动链”的引领下开展综合性学习。因此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质量。

活动的数量、质量和顺序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规律,由未知到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识和资源的选择应做到生活性、趣味性和应用性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活动的引导下,连续不断地去实践,又能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

2.转换知识形态

当下的综合性学习无论是课程标准的目标呈现,还是教材的编写,都缺乏明确的教学内容,没有门槛、没有专业性、没有自己独特的知识、技能和话语体系。再加上语文老师的综合性学习知识素养不高。因此,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其实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搭建一个展示平台,让学生自行其是,自生自灭。

“支架式设计”要改变当下这种囧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必须在设计活动时注意知识形态的转换。李海林教授认为,知识必须不停地转换,实现从“学科形态→课程形态→教师形态→活动形态→学生形态”的转换,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的体会领悟终生难忘。例如“访问”活动设计所需的提问技巧的知识和与访问对象保持良好交流的知识,不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教学输灌给学生,使学生生硬地记忆,而是转换成活动形态的知识,在活动中由浅入深地介入,让学生在比较中纠错,在比较中寻求知识的援助,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学生饥渴的心田,转换成学生形态的知识,在真实的访问情境中呈现出来。

3.调节过程动态

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大都在课外,以学生组织为主,在实施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或导致活動的“异化”,出现学科知识介入不充分、学生个体的参与程度不够及学生经验改变不够等现象。因此,教师要定时对综合性学习的进展进行适当地调节。

(1)知识传递

在综合性学习中,活动与语文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有时活动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内容;有时活动不是语文方面的知识,但蕴涵了语文方面的内容;有时活动是为语文学习搭台阶的。但是,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进入一个极端:知识的介入不充分,仅仅为活动而活动,而不是为学习而活动。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带来学科知识,而且须转换成活动形态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2)情感引导

综合性学习大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在活动的进展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学生“群体的活动”情况,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活动”,对学生个体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关注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混水摸鱼”,出现综合性学习的“真空状态”。因此,教师要多观察、多询问、多了解,给予个体学生鼓励,帮助和引导,让他们及时调整心态,跟上群体活动的节奏,融入群体活动中。

(3)倾力援助

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空间是开放的、广阔的,可能要跟很多人打交道,于是就会碰上意想不到的困难,让他们措手不及。此时,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出手援助。或疏通关卡,为学生打开“绿色学习通道”;或搭建平台,让学生继续开展活动;或传授“秘诀”,给予学生亲历实践的机会;或亲自出马,带领学生“过关暂将”。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基础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言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支架式设计”能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搭建更多适合学生语言素养综合提升的平台,而在此平台上,学生通过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去实践、探索与合作,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这样的学习是终生难忘的。

猜你喜欢
类型实施策略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探讨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系中的实施策略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