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胡适研究的新进展

2017-03-24 18:44林建刚
中国图书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胡适史料学术

林建刚

2016年恰逢胡适诞辰125周年。这一年,围绕胡适研究,学术界发生了一些学术事件。大体而言,主要有三方面:第一,2016年12月17日,在北大教授欧阳哲生的组织下,“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在北京大学举办,胡适研究界的相关学者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胡适研究论文。同一天,海峡对岸的台湾“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也开展了相关学术活动。第二,国内研究胡适政治思想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容忍即自由:胡适的政治思想历程》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三,由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与台湾胡适纪念馆合作设立的“胡适奖学金”评选出了三位获奖者,这三位获奖者的博士论文都以胡适为研究对象。下面,笔者希望从史料的发现与专著出版这两个角度来叙述2016年胡适研究的新进展。

新史料的发掘与使用

以“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学术论文集为例

2016年,关于胡适的新史料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胡适的认识与理解。

关于新史料的发掘,学者谢泳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四个前沿方向》中写道:

中国现代文学目前有四大前沿学术方向,一是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关系的重新发现;二是域外史料的大量始用;三是旧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四是地方文献获得重要史料地位。

这四个前沿学术方向中,胡适一生在美国多年,散落在美国的域外史料极多。这些域外史料,在2016年得到了学者的广泛使用。

在这方面,用力最勤的是北大教授欧阳哲生。2016年前三期的《胡适研究通讯》中,欧阳哲生提供了大量的《美国报纸有关胡适的报道选编》(参见《胡适研究通讯》2016年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这些资料的披露,有利于人們重新审视胡适在美国的学术活动与政治活动。

欧阳哲生之外,南京大学博士生金传胜发现了一篇《胡适192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次演讲》的新资料。

与之相类似,学者王晴佳的论文《论胡适的国际影响———以1917—1937年间〈纽约时报〉的报道为中心》大量使用了美国《纽约时报》中关于胡适的报道,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梳理,呈现出胡适如何从一个留美学生成为“中国文化大使”的人生历程。

域外史料之外,国内关于胡适的史料也有不少发现。前面提到的金传胜,还发现了胡适在国内的一篇《胡适在苏州振华女校的一次毕业致辞》的演讲(参阅《胡适研究通讯》2016年第三期)。

演讲之外,胡适的书信也有新的发现。其中最重磅的是《胡许通信集》的发现。这方面,以宋广波的《研究胡适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材料———介绍新发现的〈胡许通信集〉》为代表。据宋广波先生披露:

《胡许通信集》(以下简称《通信集》)共包括三部分:胡适致许怡荪函67通(最后一通系残函),161页;许致胡函39通,132页;附录许怡荪致高一涵函11通,22页。胡致许函,最早的一通,写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909年1月6日),最晚的一通作于1919年。也就是说,胡、许通信的十年,恰好是胡适留美前一年半、留美、领导新文化运动这人生最关键的时段。胡致许函,除1911年6月21日一通曾在胡之《留学日记》发表外,其他都是后人从未见过的;许致胡函,除胡适在《许怡荪传》零星引用外,也是首次完整呈现。

可以说,如此大批量书信的发现,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胡适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书信之外,大量政学两界人物的日记的出版,也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胡适。充分利用这些日记来推进胡适学术研究的,莫过于黄克武先生。他的《蒋中正、陈诚与胡适:以“三连任”问题为中心(1956—1960)》充分利用了《陈诚先生日记》《蒋介石日记》《陶希圣日记》《张群日记》《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补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等新材料,充分解释了晚年蒋介石之所以忌惮并在日记中痛骂胡适的缘由。此外,钱元强的论文《抗战初期胡适、钱端升出使欧美记———以〈胡适日记全编〉和〈钱端升日记〉为线索》则使用了旁人未得见的《钱端升日记》。钱元强是钱端升的后人,手边有未出版的手稿本的《钱端升日记》,利用这些新史料,他对胡适这一段时期的人生经历做了精彩解析。当然,希望钱端升的这些日记也可以早日出版,嘉惠学林,推动学术界的相关学术研究。

日记之外,还有一些档案资料的发现,也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胡适的人生抉择。这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是沈卫威先生的《重识胡适弃校南下与平津学人去留》。此文披露了他的学生汤志辉从北京大学综合档案室查得的《傅斯年为派飞机接南下人员事给郑天挺之电报(附人员名单)》的档案,这一档案的发现,也有利于学术界重新认识1949年前后知识分子的去留问题。

可以说,2016年,在关于胡适的域外史料与域内史料上,都有重大的发现,对推进胡适研究,功莫大焉,相关学者在此基础上,也做了精彩的学术研究。

容忍与自由的讨论

以《容忍即自由:胡适的政治思想历程》为例

国内出版界,2016年出版的最重要的胡适研究专著莫过于李建军的《容忍即自由:胡适的政治思想历程》一书。此前,学术界研究胡适,大多侧重于文学、史学、哲学、考据学等层面,再进一步,则阐释胡适的现代化思想与自由主义理念。李建军这本学术专著,则直面胡适的政治思想,是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以胡适的政治思想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

此书新见迭出。在谈论胡适早年政治思想时,作者明确提出了胡适的政治远景,即“根据于联省自治基础上的联邦式的统一国家”。从这一层面上,作者对胡适的政治理念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深入阐释。至于胡适的晚年,作者从“对政治自由的重点强调”“经济自由重要性的重新发现”“容忍与自由的关系”三方面进行阐释,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洞见。这三方面,实在启发了台湾的政治格局。对政治自由的强调,意味着胡适借题发挥,重点强调的是“反对党的问题”。这进一步导致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雷震组织反对党的行为。经济自由重要性的重新发现,意味着胡适反思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资源委员会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计划经济的迷恋,暗中开启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的市场经济浪潮。容忍与自由的话题,意味着胡适对知识分子掌握话语权时的反思与慎重,对胡适的这一意见,雷震与殷海光似乎多不以为意,结果导致了雷震案的发生。可以说,此书的出版,填补了学界关于胡适政治思想的研究空白。笔者记忆所及,除了台湾学者杨承彬在1967年出版过《胡适的政治思想》的学术专著之外,这一研究一直被悬置至今。李建军先生的这一著作,可谓及时雨,非常有助于人们理解胡适的政治思想。不过,对于这本书的题目“容忍即自由”,笔者稍有一些异见。在笔者看来,这一题目强调了容忍的层面,忽视了抗议的层面。如果过于强调容忍,忽略了自由,知识分子的批判性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这方面,张书克的论文《谁之容忍?何种自由———胡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观念之我见》值得重点推荐。此文强调了容忍的主体,并质疑了布尔这话对胡适的影响。此外,笔者的《胡适容忍理念的形成历程》则通过从胡母与韦莲司两位女性的影响、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论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位美国学者的影响、“善未易明、理未易察”与“正义的火气”的提出等多方面梳理了胡适容忍理念的形成历程,并揭示其形成因素。此外,笔者在《胡适为何对雷震说“容忍”》一文中认为:胡适对雷震说容忍,是因为当时雷震的一些做法,让胡适想到了《新青年》时代的陈独秀。鉴于陈独秀“从知识分子的不容忍延续到政党领袖的不容忍”的前车之鉴,胡适觉得有必要向雷震说一说容忍的必要性。毕竟,胡适可不希望做了政党领袖的雷震,成为下一个陈独秀。在胡适看来,雷震与陈独秀一样,都是留日派的知识分子,后来也都从事政党工作。一般而言,留日的学生,比起留学英美的学生,缺乏容忍的熏陶。与之类似,从事革命工作的人,比起从事教育救国的人,也缺乏容忍之素养。有鉴于此,晚年的胡适才会向雷震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吧。

最后,希望2017年的胡适研究能够延续2016年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成绩。

猜你喜欢
胡适史料学术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黄侃妙试胡适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胡适的星期日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