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里根母亲式”的中国家长

2017-03-24 01:52冯卫东
江苏教育 2017年31期
关键词:小姚里根李老师

冯卫东

·评析·

培养“里根母亲式”的中国家长

冯卫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也是子女终生的老师,父母的教育影响总是有形或无形地体现或蕴含于子女的言谈举止、处世立身和道德修养之中,成为子女一辈子的文化胎记,一辈子的生命基因。班主任不仅要做学生的工作,还要善于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让他们学会教育子女,学会与子女和谐相处,学会给予子女正面的引导,使其成为一个健康、快乐、自立和利他的“和谐的人”。

家庭教育;教师引导;健康成长

这个题目有点让人费解,但如果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再结合李老师所讲述的内容,它的意思一下子就会变得明白起来:一次,一位记者采访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的母亲时,问她是如何培养出总统儿子的,老人家自豪地说:“我还有一个儿子,他正在庄园里挖土豆。”在她的眼里,儿子不论做什么工作,都是最优秀的。笔者所谓“培养‘里根母亲式’的中国家长”,意思就是,班主任不仅要做学生的工作,还要善于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让他们学会教育子女,学会与子女和谐相处,学会给予子女正面的引导,使其成为一个健康、快乐、自立和利他的“和谐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班主任必须好好做学生家长的教育工作,因为这是个源头性的工作,“源头”倘若无法浚通,不能净化,纵使我们在班级、学校里的工作做得多么好,纵使我们给予学生多少向上的动力,都有可能乃至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干扰、冲击、动摇、抵消和瓦解。这就是古语所说的“一傅众咻”,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讲的“5+2=0”。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其实也是子女终生的老师,父母产生的教育影响总是有形或无形地体现或蕴含于子女的言谈举止、处世立身和道德修养之中,成为子女一辈子的文化胎记,一辈子的生命基因。正所谓“道不正者不可为师”,同样,德不修、学不进、技不长者不可为人父母。所以,无论是作为子女,还是作为学生,人生“第一课程”都理应是在家庭里、父母旁、亲情中修得的。“第一课程”偏了向、走了调、歪了根、漏了气,今后的所有课程都难以得到很好的裨补。小姚的父母是知识分子,但在家庭教育方面,却是无知无识者,他们教育子女的方法不是物质利诱,就是灵肉惩罚,这样的教育绝不可能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小姚跟父母从内地迁到教育较为发达的南通,两地教育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孩子需要一个熟悉和融入的过程,父母应该更多地给予鼓励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和打击,因为父母教育的偏误,让现实最终远离了理想。

家庭教育说易又难,说难也易。倪萍说,她所受到的最好教育来自农村,来自姥姥那里,而姥姥作为她“人生的老师”,其最大的育人艺术就是善于 “哄”孩子,“舍得把芝麻说成西瓜”。孩子是需要心有愿景的,愿景就是他明天的现实。小姚父母的家教与倪萍姥姥的家教简直有天壤之别,而他们给孩子设定的愿景又是最不能让孩子接受的。他们不知道,望子成龙的他们恰恰是孩子学业难进的绊马索或绊脚石,他们要做的很多,而“第一要务”则是认真地、严肃地割断这根索,搬走这块石,努力使既已发生的家教及其消极影响归零。

小姚父母是学校正面教育的反作用力,李老师通过家访,通过与小姚许多次的深度接触、心灵对话,终于了解了事实的原委,了解小姚所在的家庭背景。在这里,李老师首先有健康的育人心态,在那个特定时代,她自然希望班上有更多孩子走读书之路,但她也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深知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必须、都能够走过那座“独木桥”,社会同样需要普通的劳动者。从一定意义上说,李老师就像里根的母亲,既为学习上的优生而高兴,也为成绩一般却有合理追求的孩子而自豪。小姚在她眼里,犹如里根母亲心中同样引以为荣的另一个儿子。

当然,这样说,还因为李老师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者、一个优秀的母亲。她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医疗战线堪称大家,女儿则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在李老师看来,一双儿女绝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这样的“儿女观”迁移到班级教育场域里,才使得她对小姚的“名厨梦”赞赏有加。我笃信一点:一个教师不是以自身的某个侧面、某种角色、某样形象来教育和引导学生的,他一定是以“整个的人”来育人的。

也只有睿智、理性的教师,才能 “培养”(其实是助成)通情的父母、达理的家长。里根的母亲对身份与地位迥异的两个儿子一视同仁,这固然不容易,但也有其较好的社会根源和一定的“逻辑必然”。在读关于里根总统的一段文字时,我看到一段话:“无论是梦想成为一名护士,还是成为一名银行总裁,每个人都有权做梦,而美国就是一个最有可能让梦想成真的地方。”是的,在西方社会,如果一个孩子说他将来想成为驾驶员、清洁工或马戏团的小丑,家长往往会由衷地送上“大拇哥”;而在中国,即便是那些思想开明的人士,也会在孩子有所松懈时吐出一句“今天不努力,明天扫马路”之类愤激的话语(参见吴康宁《在假设的世界中生存》)。可见,要成为和培养“里根母亲式”的中国家长,我们又多了一道难以攻克的关隘。

然而,即便再难,学校教育也要勇敢地面对它,迎上去解构各种阻力,引领更多家长养成平常心、淡定心、从容心和多元心。刘铁芳教授在《守望教育》中说:“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并不是让人变得不平凡,它恰恰就是要以平凡的态势让人首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能像平凡人、普通人那样生活的‘人’,而不是‘神仙高人’,更不是高智商的‘机器人’。”教育学生把人做好,教育子女首先成为一个平凡、普通的人,这是成人世界的重要课题。而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我们又多了一重任务,我们不仅是生之师,还是长(家长)之师,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到位,也才是把有限力气花在刀刃上、切在肯綮处。家长的工作没有做通,他们反倒成了一股掣肘的力量,此时,学校教育以及班主任的工作必然举步维艰。

班主任有很多种角色隐喻,他常常要在这些不同的角色之间切换、转化、穿越。有时,他是学生的精神导师;有时,他则是家长的教育智囊;有时,他还是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桥梁,是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纽带……这些角色没有一样是好扮演的。至于成为“里根母亲式”的师长,甚至培养“里根母亲式”的家长,那更是殊属不易,需要我们加强学习,成为一个真正智者;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成为一个识时俊杰;需要我们改善心境,成为一个快乐天使;需要我们接通世界,成为一个弄潮好手。李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学习她,我们也会成为这样的人,成为“里根母亲式”充满智慧、豁达开明、宽以待人、活泼幽默的人。时代需要这样的人,学生需要这样的班主任。

G451.6

A

1005-6009(2017)31-0069-02

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0)副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小姚里根李老师
半页作业
该得奖的李老师
宠物难伺候
爱溜冰的凯丽猫(下)
爱溜冰的凯丽猫(上)
那些年我们遗落的勇气
舍不得您,李老师
乐观的小里根
南希·里根:1921~2016年
书中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