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传递一瞬间

2017-03-24 03:20曾宝骏
江苏教育 2017年53期
关键词:场域中央流动

曾宝骏

特级教师说

妙法传递一瞬间

曾宝骏

本次杏坛杯的主题叫作“人在课中央”,这是一个颇具诗意描述的命题。这个命题让我联想《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的最后两句话还是蛮有嚼头的:你顺着水流找下去,追随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道阻且长”;倘若你逆着水流找过去,她就在水中央。这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当教育大潮里面出现各种各样概念、理念、标语、口号的时候,你如果跟着这样的潮流走的话——“溯洄从之”,对不起,你就找不到那个“美人”了,你会与“伊人”擦肩而过的;但是,如果你逆着潮流方向去找——“溯流从之”,你就能找到“伊人”,她就在水中央,所谓的“溯流”就是逆向。在教育大潮中逆向去找,是到哪里找呢?我以为,是寻找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原点”在哪里呢?我以为,是我们的课堂,我们必须要了解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

假如需要对“人在课中央”这个主题进行发问的话,很多老师会问:这个“人”指的是谁——是指学生,还是指老师?而我关注的是“人在课中央”的“课”。这个“课”指什么,这个“课”由什么组成的?

学过一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老师都知道,一般意义的“课”由四个方面组成: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教材)和教学策略与方法。仅仅将这四样东西放到一起,它还不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它必须是融合的,是互相交融在一起,这就会形成一个——“场域情境”——一个小范围的课堂情境场。课堂是双向的,在这个场域中,教师和学生互相对应着的。如果你抛弃任何一个方面,这个“场域”都不能称之为“课”。我曾经在听完一节课以后问上课的教师:“在课堂上,你在哪?”我这样问的意思是:在课堂上,教师迷失了自己的位置。当时,她在那堂课上全力把学生往前台推,这个理念看起来是对的。但是,当学生在前台的时候,课堂上却找不到教师的影子了,教师在该出现的地方没有出现,该起作用的地方没起作用。所以,这堂课虽然热闹,效果却不好。一个没有教师的课堂是一节好课吗?当然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很多相反的现象:很多强势的教师在讲台上“噪呱、噪呱、噪呱”地讲了很多,可学生却开不了口,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在我看来,一个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之间的位置应该处于一种巧妙的和谐与平衡状态。不存在教师一定站在这个课堂的“中央”这样的绝对的课堂;也不存在所有的学生都在“中央”,教师一定处于“边缘”的状态。现在,稍有理性的教师都已经意识到,要促进课堂上师生情感的共振,要注意师生之间和谐的互动,对于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教师也能够恰当地、巧妙地回应,教师对学生那些“张牙舞爪”“旁逸斜出”的行为也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巧妙地收拢回来。

这一次在说课的时候,老师们也都强调了“我们在课堂上能站在课中央……”“我的学生观是……”“我的教法观是……”,这些都体现了大家对“人在课中央”这一主题的理解。在这里,我特别想重申三个词,我们要准确解读“人在课中央”这一主题,必须要理解好这三个词。第一个词叫“整体”。我以为,课堂应是一个整体,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课堂是由师生共同营造起来的一个物理和情感交融汇通的整体。第二个词叫“流动”。课堂里充满各种的信息,这些应该是流动的。既有师生之间流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流动,也有学生与材料之间的流动;既有教师流向学生的信息,也有学生流向教师的信息;既有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流动信息,还有学生和文本、材料互动而产生的新信息的流动……在整个环境当中,所有的信息是互相流动的,课堂应该是一个信息流动的场域。第三个词特别重要,叫“控制”,所有的课堂应该是有控制或者说被控制的。课堂不可能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控制;也不可能完全由教师控制,这两种都是“失控”。教师是天然具有掌控课堂的权利的,所以教师千万不要放弃课堂控制行为。因为,一旦你不去掌控课堂,课堂就会失去方向感,学生也会失去归属感。教师掌控课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控制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控制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学生的行为是受约束的,但思想应该是自由的。教师只能去引导思维、启发思维、激活思维,而不能控制思维、僵化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控制自己的语言,但不能控制学生的语言。教师控制自己的语言就是要减少说,要说得准,要说得精要,要说到点子上。而对于学生怎么说,则不要去控制,不要企图让学生必须说出你想要的答案。如果那样,学生就变成了“提线木偶”。

课堂就是一个情境,因为是局限的,所以被称之为“场域情境”。这个“场域情境”由三方面组成:1.情况,课堂里要有情况。课堂里发生的是一件事情,是一个个活动,是一个个学习的小故事;2.课堂是一个情绪场,是师生的情绪的反应,是所有人情绪叠加的地方;3.所有的情绪叠加会产生一种发酵的效果,这种发酵的效果就是第三个方面——情感,课堂是师生情感共通的地方,师生情感共通、共振,转而产生涟漪,就如同“引力波”一样,两个巨大的“天体”(师、生)相互交融、碰撞而产生的情感辐射,这种情感辐射会传递很远很远,不仅是空间层面的,还有时间层面的,甚至可能永恒。情感、情绪、情况,这三者叠加起来,就是我们课堂的“场域情境”。

我们回过头去再去想一想,当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希望完成一件事情:知识的传递或者文化的传承,就是第一个“情”——情况。我们为了让情况产生,而做些准备:提供一些材料,设计一些问题,准备一些教学策略……这些准备都是为了让课堂的“情况”发生。而且,我们事先在头脑中预设过,那个“情况”是什么样的,是怎么样开始的,是怎么样推进的,是怎么样发展的……我们也希望,那个“情况”发生的时候,学生应该是在那个情况的“中央”。

其实,上课的时候,我们实际上首先营造的是一个物理场。这个物理场可以是“秧田式”,也可以是一个“同心圆”,还可以是个“半圆”,或者是“马蹄形”的,形式不拘一格。在物理场中,我以为,教师的位置和学生的位置都不必是同心圆的“圆心”。教师和学生可以处在教室里面的任何位置。因此在这里,我提出这样的观点:“人在课中央”不是指人处于课堂物理场域的中央,也不是物理场域的前台。那么,这个“中央”,它是指哪个场域的“中央”呢?我以为,“人在课中央”的“中央”指的是心理场域的中央,是情绪场域的中央。在心理场域和情绪场域中央的主角也不是唯一的,应该是互换的。有时候,主角是教师,教师在主导,在那一刻,处于“场域中央”的教师凸显自己的魅力,像一颗明星,闪耀光辉,照耀人性,照亮学生的未来之路,也成就自己人生的意义和教师职业岗位的意义。更多的时候,这个“场域中央”的主角是学生,是学生在主演,是学生在闪耀,是童心在流淌,是童年在飞扬!所以,谁在“课中央”,不是绝对化的,它是动态的、是流动的,是互相交换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种场景。

有个禅宗故事,说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说法,他举起一朵金色波罗花给大众看,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那一刻妙法传递。在一个和谐课堂情境场域当中,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更能激发彼此主体的存在感。你说,在彼此心动那一瞬间,谁在课的中央?

(作者系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场域中央流动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流动的光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