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背后的故事

2017-03-25 08:08李彦英
山东档案 2017年1期
关键词:大学堂光绪皇帝山东大学

文·李彦英

《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背后的故事

文·李彦英

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

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校史馆里,珍藏着一个考究的盒子,盒子里放着一份奏折,最上面的一页写有红色的朱批:“知道了。政务处暨各该衙门知道。单并发。”并有“光绪二十七年九月”的字样;打开细看,盒中的文件有一处写着“署理山东巡抚臣袁世凯跪”。这份厚厚的奏折一共有一万四千多字,是当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在1901年11月6日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上奏给光绪皇帝,意在山东开办山东大学堂以及为此起草的《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以下简称《山东大学堂章程》)。

由光绪皇帝御批的《山东大学堂章程》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章程,山东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章程里“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已成为山东大学百余年来发展的深厚底蕴和精神所在。《山东大学堂章程》在1901年问世后,由于清政府下令其他官办学堂必须参照,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便具有了典范和开创意义。山东大学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大学制度奠基的大学,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成为与生俱来就承载丰富故事的大学。《山东大学堂章程》背后有哪些故事?它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章程又是如何规定的?

一、章程的由来与规定

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加剧。在变法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废科举,兴学校”的潮流不可遏止。改革封建传统教育,逐步使中国教育近代化,已经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是继《北京条约》以来侵略者强加给中国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使中国人民真正从睡梦中惊醒,逐渐认识到,中国要救亡图存,必须实行变法,而要变法自强,关键在于兴学育才。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维新法令,推行新政。在文化教育方面,光绪皇帝发布了书院改学堂的上谕。上谕下达后,全国不少省份都积极行动起来,纷纷遵旨改书院为学堂,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书院改学堂的高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北京首先创办了具有大学性质和规模的京师大学堂。但创立之初,一切因陋就简,京师大学堂在实质上仍然是一所封建书院。维新变法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失败,但“废科举,兴学堂”的潮流已无法遏制。改革封建传统教育,逐步使中国教育近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然而,内忧外患又接踵而至。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8月14日,北京城外响起了八国联军轰隆的炮火声,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史称“庚子国难”。次日清晨,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离了紫禁城。经过两个多月的颠沛流离之后抵达西安。偏安一隅的慈禧太后,总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离开京城时的惊恐和狼狈,而内忧外患的局势一天比一天严峻,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让慈禧太后夜不能寐。在痛定思痛之后,1901年1月29日,即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慈禧太后发出了一道出人意料的懿旨,宣布实行变法,史称“清末新政”,又称“庚子后新政”。书院改学堂作为文化教育方面“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也重新受到了重视。

1901年9月14日,即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光绪皇帝正式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上谕为:“人才为政事之本,作育人才,端在修明学术……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在戊戌变法失败三年后,书院改学堂又重新成为最高统治者的谕旨,下达全国。于是,各地纷纷遵旨办理,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书院改学堂的热潮。

光绪皇帝有关书院改学堂的上谕发布时,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正在河南老家休假。看到皇帝的谕旨后,他立即赶回济南,上奏光绪皇帝,要在山东开办山东大学堂,并邀请他的好友登州文会馆馆主赫士先生组织人员起草了《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上奏光绪皇帝,认为“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原于学校。诚以人才者,立国之本,而学校者,又人才所从出之途也。以今日世变之殷,时艰之亟,将欲得人以佐治,必须兴学以培才……”奏请先在省城设立大学堂,分斋督课,其中专斋相当于大学,正斋相当于中学,备斋相当于小学。袁世凯上奏十二天之后,光绪皇帝于十月初六朱批:“知道了。政务处及各该衙门知道。单并发。”袁世凯的奏折得到朝廷批准,山东大学堂的筹建被提上了议程。1901年秋,省城济南泺源书院门口挂出了校牌:山东大学堂。当时,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尚未复校,山东大学堂便成为一枝独秀的官立大学堂。它的性质已不再是一所封建学院,而是参照西方现代教育体制建成的新式学堂。

《山东大学堂章程》分为学堂办法、学堂条规、学堂课程和学堂经费四章,共计96节,一万四千多字,对大学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如何创办省城大学堂作了十分详尽的规定,为山东大学堂的创办规划了蓝图。根据章程,学堂计划招收第一批新生300多名,分专斋、正斋、备斋。备斋相当于各州县小学堂,学习浅近知识;正斋,相当于中学堂,学习基础学科;专斋,相当于大学堂,学习专门学科。

章程从学堂的规制,课程的设立,学生的培养考核,甚至是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安排,都一一作了详尽的规划。从行文中,处处可以看到现代教育体制的痕迹。而在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同时,仍然重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如章程的第三章在学堂课程中规定,“堂内中学、西学均分班学习”,“每日课程,白昼以八点钟为限,分五点钟习西学,两点钟习中学”,“学堂中学课程,总以正心术、敦品行、明伦理、知大体为主,择四书、五经及先儒性理诸书要义,反复详释印证”。

从中西学分年课程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四书五经、国朝掌故、历代史鉴等国学部分同外文、格物、天文、化学、生物等等西学学科同等重要,并按照年级高低由浅入深地来教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表中还提到了柔软体操和器具体操,分别在低年级和高年级进行,这正是前人在一百多年前对国民体育教育的探索。

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除了依靠中西融合的学科设置,章程中还规定了报名的条件,从源头上挑选“身家清白”的学生。第一章学堂办法第五节中规定“凡投考学生须在十五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通解经史、文理明顺、身家清白、体质强实并无习气疾病嗜好者,方为合格”。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家清白”,章程中还明确规定,每个报名进山东大学堂读书的人都必须出具两份“甘结”。所谓甘结,指的是旧时交给官府的一种画押字据,表示愿意承当某种义务或责任,如果不能履行诺言,甘愿接受处罚。为做到严谨统一,章程中给出了两份甘结的样式,一份是由学生家属出具,另一份则由学生的族人、邻里、同乡出具。

章程中所给出的两份甘结范本,都明确提出了“倘有不遵章程所载毕业年限托故出堂,不完课程暨不守规条,不服约束,致被学堂摈逐或私自逃逸等情,应按每年一百两计算赔缴学堂公费,不得短少”,可见当时对学生的入学及考核之严格。为了真正达到“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章程中为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做出了规划。其中第一章第十九节中提到:“至入专斋毕业者,仍有总办、总教习考验,择优发给专门凭照,或准令出洋留学,或分派练习实事……有其学识过人专门名家者,并由巡抚随时奏请破格优奖”。

总之,一个大学建立以后,从招生到教学再到毕业,各方面人员都是为教学培养人才服务,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重点,全校有序运转,最后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章程的影响和意义

《山东大学堂章程》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实际影响,成为各省书院改学堂所效法的榜样。光绪皇帝八月初二日的上谕,只是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各地将书院改为学堂,至于应该怎样改,改了以后又应该如何办理,并没有可以操作的具体办法。而《山东大学堂章程》恰恰在这种情况之下,提供了一个该如何改和怎样办理学堂的具体而又可以操作的模式,在当时中国书院改学堂的大潮中开风气之先,使书院改学堂运动有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和依据。

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发布上谕:“查袁世凯所奏山东学堂事宜及试办章程,拟先于省城建立学堂一区,分斋督课,先从备斋正斋入手,俾初学易于早就,渐有师资,再行次第推广,其教规课程,参酌中西,而淳淳于明伦理,循礼法尤得成。德达材本末兼赅之道,著政务处即将该署督原奏并单开章程通行各省,立即仿照举办,毋许宕延……”随即学部大臣张百熙将山东大学堂办学章程转至各省,要求各省参照办理。此后,各省纷纷遵旨将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或新开设大学堂,其中有:浙江巡抚任道镕以求是书院改为大学堂(1901);江苏学政吏部左侍郎李殿林奏准,将南菁书院改为江苏全省南菁高等学堂(1901);江苏巡抚聂缉椝奏准将苏州中西学堂改为苏州省城大学堂(1902);河南巡抚锡良奏设河南大学堂(1902);山西巡抚岑春煊奏准在太原开办山西大学堂(1902);贵州巡抚邓华熙奏设贵州大学堂(1902);江西巡抚李兴锐奏请将省城豫章书院改为江西省大学堂;陕西巡抚升允、藩司樊增祥创办关中大学堂(1902);闽浙总督许应骙奏设全闽大学堂(1902);湖南巡抚俞廉三奏准改求实书院(原时务学堂)为湖南大学堂(1902);四川总督奎俊将锦江书院、尊经书院以及四川中西学堂合并改建为四川通省大学堂(1902);广西巡抚丁振铎将体用学堂改为广西大学堂(1902),等等。各省大臣在奏折中均直言不讳,称学堂“课程、等级、班次,不外山东章程”,或是“仿照山东章程,就本省情形、现有财力”,变通办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山东大学堂章程》在中国近现代大学堂发端起始和实际办理过程中,已经超越了一所大学办学章程的作用,而是在全国的大学堂创办过程中发挥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典范作用。

山东大学堂的创办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被光绪皇帝通饬各省要求参照办理的《山东大学堂章程》,作为中国第一部大学章程,不仅为后来山东大学一百多年按章办学奠定了传统基础,而且为当时正在兴起的中国现代大学教育树立了生动的范标,催生了全国各地新式大学堂的诞生,为中国大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原创性贡献。因此,山东大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是中国最早的按照章程办学的大学,由光绪皇帝御批的这份大学堂章程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章程,也是山东大学百年历史的官方证据。

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科举考试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科举制度以及书院制度带给读书人的毒害也显而易见。而《山东大学堂章程》里明确提到了“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人才观,在清朝末年的乱世中可谓开风气之先。每一个到过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人都知道,站在校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一块横卧的石碑,上面刻着“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十二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源自于《山东大学堂章程》第三章第八节:“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自山东大学创办伊始,一百多年以来,“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传承至今。

创办于清朝末年的山东大学堂,当时的师生依旧是长袍马褂,脑后拖着长长的辫子,在礼节上打躬作揖,如遇祭孔等大典仍要行跪拜礼,几千年来的封建意识仍然对大学堂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在这样一份内容详尽的新式大学章程的规划之下,山东大学堂如火如荼得开展了起来,并慢慢具备了近现代正规高等学校的体制和规模,别开生面,具有时代气息。最重要的是,山东大学堂已经不再像从前的书院那样,为科举制度服务。应该说,山东大学堂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特别是现代大学体制的一个典范,一个起步,一个滥觞。

山东大学堂是山东省内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也是近代山东高等学校教育的开端。它不但培养了一批人才,提高了山东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也提供了办学经验,促进了山东教育的发展。山东大学堂建校的14年中,共培养了770多名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并选送了59名留学生,其中到欧美留学的11人,到日本留学的48人。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中,由山东大学堂选送去日本留学的徐镜心、张柏言等人为推翻封建王朝的民主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山东大学堂所设学科的先进性和时代性,为现代科学技术全面进入中国打开了大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农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宣告结束。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实行全国设立大学区、各区中心城市设大学、各省设专门学校的新教育体制。山东省被划为华北区,隶属于中心城市北平,按章大学堂应予以裁撤,至1914年开始停办。

三、寻访章程始末

一个世纪的时间,在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战争洗礼和时代风云变迁之后,如今的山东大学已经找不到一百年前初创时的痕迹了,而袁世凯当初上奏给光绪皇帝的《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这份最能证明山东大学百年历史的证据却一度下落不明,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为人所知。那么,这份章程是如何为人所知的呢?又流落在了何方?为此,山东大学寻访了许多年。

最早发现这份章程的存在的,是山东大学原校史办公室主任史若平。1981年,山东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要求成立了校史编写组,聘请几位老同志编写校史。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老同志们查阅资料最多的地方是山东省图书馆。1990年,史若平同志在山东省图书馆查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1912年编写的名为《山东高等学堂建制沿革纪略》的小册子。史若平同志对这本小册子爱不释手,觉得发现了新大陆。但由于当时的各种条件所限,既不准复印,也不能拍照,他便用手抄的方式将这本小册子完完整整地抄录了下来。这是一本非常薄的小册子,里面记录了山东大学堂创办的背景,更对山东大学堂历年的总办、教务长等职员的任职情况做了详实的记载。而更令人欣喜的是,随后他们又在省图书馆发现了一组珍贵的旧照片。这组照片就是《山东大学堂章程》的照片,但仅是照片而已,没有其他的文字资料。

虽然只是几张照片,但是山大人终于得知了《山东大学堂章程》的存在。百年山大的起源终于有迹可循。这足以让人欣喜。可是,章程的原件又在哪里呢?

为了寻找章程,山东大学校史办公室工作人员去了北京故宫第一历史档案馆。然而历经半个多月的查找之后,先后发现了当时各省效仿《山东大学堂章程》筹建大学堂的奏折以及它们的章程,可是唯独没有发现山东大学堂的章程。后来,校史办工作人员又先后去了北京大学档案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以及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甚至是四川的万县档案馆(抗战后,山东大学内迁到四川万县),每日奔波,但还是一无所获。

既然有照片为证,那么这份章程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假如它没有被毁在战火的硝烟中,又被保存在哪里呢?尽管屡次寻找屡次空手而归,校史工作人员仍然心怀希望,再次来到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这一次大家改变了思路,除了查找现有的文件档案,同时注重对“活档案”的寻访。在多方打探之下,终于找到了一位已退休的老馆长。这位老馆长带来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线索: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就避难到西安去了。而这个章程是袁世凯1901年上奏给光绪皇帝的,那个时候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应该正好在西安,这份章程会不会他们回北京的时候就没有带回来依然留在西安?自从1949年4月百万雄狮横跨长江之后,强大的人民解放军以风卷残云之势合围并歼灭国民党的重兵集团。蒋介石见大势已去败局已定,于12月10日下午两点,乘坐“美龄号”从成都机场逃往台湾,从此再也没有踏上大陆的土地。而跟随蒋介石一起离开大陆的有不计其数的黄金、珍宝文物、珍贵档案。老馆长告知的这条线索说明,山大人苦苦寻找的这份《山东大学堂章程》很有可能就在蒋介石溃逃时被带到了台湾。

2000年,时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徐显明率队访问台湾,特地去拜访了曾任“美龄号”机长和台湾空军“情报署长”的衣复恩。祖籍山东的衣复恩以母亲之名所成立的“立青文教基金”,在山东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对山东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恰恰是这次对衣复恩先生的拜访,使得山大人对《山东大学堂章程》的寻访柳暗花明。当徐校长提出请衣复恩先生帮忙寻找章程时,先生说:“孙震先生是山东人,他对山东很有感情,可以请他帮忙。”衣复恩先生所说的孙震,曾任台湾大学校长,祖籍青岛平度,他对寻找章程之事非常热心。而要在台湾寻找这份章程,必然要从台北故宫博物院着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包括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数量多达60万件之多。要在这样一所浩瀚如烟的博物馆中,找到100年前的一份奏折,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事有凑巧,孙震先生的一个学生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职,他就请他的这个学生帮忙。经过多次查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地下三层,沉睡了一百年的山东大学堂章程终于重见天日。当这一消息传回山东大学时,所有人都为之兴奋。这份《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不仅仅是山东大学百年历史的证据,更当之无愧地成为山东大学的立校之本。

2001年10月11日,山东大学百年校庆之时,一位特殊的客人跨越海峡两岸来到山东大学,他就是孙震。而随他一起来到山东大学的的,还有一件极为珍贵的礼物:《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奏折稿及光绪皇帝朱批的复制本。

如今这份承载了百年山大起源的《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奏折稿及光绪皇帝朱批的复制本,永久保存在山东大学校史馆,“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也始终铭刻在山大人的心中。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校史办公室)

猜你喜欢
大学堂光绪皇帝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作品选登
慈禧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是为保护?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A review of Fukuyama’s notion of “The End of History”and its competing ontologicaland epistemological standpoints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清朝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活动研究
戊戌政变前后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
新发现
西游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