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拳威”,树起权威

2017-03-27 14:03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赵凯宁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兰权威爸爸

□文/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赵凯宁

收起“拳威”,树起权威

□文/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赵凯宁

“好家长胜过好老师”早已成为共识,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天然带着他的家庭教养的基因。家长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好家长也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小社会”,虽然当今社会戾气极重,似乎每一个国人都有一肚子火气,但我听过一位平和的父亲说:“我们生下来的社会是这样,是我们的无奈;我们的孩子生下来时如果还是这样,就是我们的无能。”多么暖心的一句话,可见家长是可以从点点滴滴做起,为孩子营建一个温情脉脉的成长环境的。

然而,我常与同事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身边的教师竟然不约而同地认为:除了一些无法改变的原因外,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长问题。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家庭教育的观念,在今天的家长心中是否还有价值?是奉为圭臬,还是大加贬斥?面对犯了错误的孩子,一言不合就“连打带骂”,是最简单有效地教育法宝,还是既伤自己又伤孩子的愚蠢方法?

我也曾遇见过典型的“功夫型”家长,直让我看得目瞪口呆、惊慌失措。

小兰是我几年前教过的一个男生,在班级里是个出了名的“调皮蛋”,经常稀里糊涂犯些莫名其妙的错误。诸如上课不专心,作业未完成,课间追跑哄闹等问题,都已算是“家常便饭”。作为他的班主任,我总是及时提醒,适时教育,基本不去“约谈”他的家长。

平心而论,小兰同学本质还算“淳善”,能够尊重老师,聆听教诲,因此,他在我班里还是能有规有矩,慢慢进步。可是,小兰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大兰。该生在另一个班级里,他可是个令班主任“一看见就头大”的主儿。大兰时不时就会不顾“禁令”,“串班”来找弟弟,撺掇着一起来个恶作剧。

这一个课间,大兰带着小兰就搞了个“大新闻”——哥俩竟把一个书包从三楼扔了下去……天啦,当班委到办公室来报告时,我惊得拍案而起,另一位班主任吓得“花容失色”。我们一致认为校园安全大于天,这个行为太过危险,幸亏没有砸到一楼的小同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头一次,我在工作时间给他们的家长打了电话:“您的孩子在学校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请你们立刻到学校里来……”也许是我的语气足够“冷峻”,一个小时后,兰家兄弟的父母同时来到学校。我把事情原委讲述一遍后,为了强调这个行为的“性质恶劣”,我双眉紧锁,深叹一口气:“万幸,万幸,如果那个书包砸到低年级小朋友的话,现在你们就不是站在这里了,而是赶到医院做赔偿了……”

我的话音刚落,一直紧锁眉头、沉默不语的夫妻俩,被这两个顽劣的儿子气得失去理智,怒气一下“爆发出来了”——且看这边孩子爸,两只大手紧紧地抓住大兰的双臂,这是先固定好目标,紧随之飞起一脚,好一招“侧踢”,直把十一岁的大兰踹出两米开外。“老子在家跟你讲过多少遍了,你听一句了吗?”这把我吓得我赶紧护住大兰,可别一失手打坏了孩子啊!

再看那一边,孩子妈也已气昏了头,一个箭步冲向小兰,身未到,拳已至,一套“组合拳”如雨点般砸向小兰的头部:“打死一个少一个,我养你们俩有什么用?除了闯祸还是闯祸!”另一班主任也赶紧拉住这个愤怒的妈妈。

这次家长“混合双打”教训之后,兰家兄弟的确老实了一阵子。但好景不长,一个月后,依然如故。只是把顽劣收敛得更加隐蔽些而已。可见,这对“气势汹汹”的家长,虽然拳脚功夫了得,但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中只有“拳威”,而没有树起真正严肃的“权威”。“拳威”再厉害,也只是唬住孩子一时,只有建立在“规则”意识上的“权威”才能长久地教育孩子分清是非,进行自我管理,明白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欲教其子,必先正其父母之言行。我了解到兰家兄弟的父母工作繁忙,并且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属于典型的“不自我学习”的家长。他们信奉“打就是严肃的教育”。虽然打过之后短时间内看似“简单粗暴有疗效”,但“治标不治本”,孩子的问题却愈加“积重难返”。如何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提供一点积极的帮助,让我颇费一番心思。

想起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儿子,我为什么打你》中这样写到:“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所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殴打。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都一次次地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毕淑敏真不愧是心理学家出身的作家,这篇文章几乎道出了所有打过孩子的父母的共同心声。我把这篇文章发给小兰的父母,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读一读。我的好意并没有白费。两天后,小兰的爸爸来到学校主动找我沟通。我问这位父亲:“您在家里一般怎么教育孩子的?”

他很诚恳:“平时也是好好跟他们讲道理,说了很多如果还不听,就会大声训斥、责骂,也不会去分析孩子犯错的原因,在心里会对小哥俩非常失望,认为这俩孩子简直一无是处。”

我帮他分析:“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慢慢失去自信,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变得内心自卑,甚至破罐子破摔,认为反正我也就这个样了。”

他继续说道:“骂完之后,就是唬吓、威胁,你再不听话我就揍你!”

我俨然就是个心理咨询师:“你总是这样唬吓孩子,势必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表面忍气吞声,实际上心生嫉恨。孩子也可能表现出爱说谎的倾向,慢慢地也容易有过激行为,做事不考虑后果。”

他深深地点头称是:“有时候心情不好,也会拿俩孩子撒气儿。”

这点我是能理解家长的:“工作中难免有不顺心的事,会把不愉快的心情带回家,此时孩子就成了‘出气筒’。让孩子像是从阳春三月一下子掉进了冰窖里。时间长了,孩子就学会了看家长的脸色,见到家长不敢随意喜笑颜开。无形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筑起了一道心墙,亲子之间难以亲近,关系自然变得紧张。”

最后,小兰爸爸几乎是在做自我检讨:“ 当我老讲他们也不听时,就会大打出手,轻者钉两下‘毛栗子’,重则拳打脚踢,心想不给他们点教训是不行的。可每次打完,心里也后悔得很。”

我接过他的话说:“孩子没挨打时,对挨打有一种恐惧感。一旦被打,心中‘害怕’的底线就被冲破了,心中的恐惧就少了几分。久而久之,觉得不过如此,孩子不再敬畏家长,如果到了青春期甚至可能出现顶撞、还手等情况,此时家长的教育便彻底宣告失败了。”

经过这一番深谈,我们得出共同的认识:好钢不是“恨“出来的,好孩子也绝不是“拳威”打出来的。

“那我们该怎么做才好呢?毕竟打不是办法,说了他们也不听啊?”当小兰爸爸再次向我请教该怎么树立家长“权威”时。我深感“否定之又否定”的哲学规律真是无处不在,是啊,什么道理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同样身为孩子父亲的我,一时语塞,望着眼前这个高大魁梧的父亲,竟也一时语塞,开不出药方。

沉吟许久,我脑子里也是“九曲十八弯”般绕了几个来回,终于想起了去年我参加央视名嘴白岩松的南京读者见面会的情景。那时我刚当父亲,很想听听这位气场强大的“大牛”有什么“家庭教育”的法宝,便“弱弱”地问了他一个问题:“您在家打过您的孩子吗?对年轻的父母,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白老师十分坦诚地回答我:“说没打过孩子那是假话,我年轻时也打过孩子,但次数极少。家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角色,所谓言传身教,你认为天天把孩子摁在这儿,跟他讲大道理有用吗?好的教育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摆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记住,当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子,那么你就自己先做个样子给他们看。”这真是让我极为感动的一番“教诲”。

与小兰爸爸分享了我的这个经验后,他也觉得很受用。我给出了建议:首先,对于顽劣的孩子,惩罚是一定要有的,要让孩子心中有所敬畏。触犯规则的时候就应该收到惩罚。其次,建立规则意识,明晰行为规范的边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父母应和孩子一起商议,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家有家规,一切家庭教育就有了依据。哪些事情该做,哪些底线绝不可以触碰。什么时间应该做些什么事情等等都应该有明晰的认识。这也是你们家里最需要明文规定的!”

“好,我回家就带着俩孩子把行为规范定下来,白纸黑字一条条写出来。”小兰爸爸做出“庄严承诺”。

两天后,小兰拿着爸爸妈妈带着他们小哥俩一起制定的“行为规范”交给我看,还真是条缕清晰,从作业到日常习惯,从语言文明到行为规范,看出来家长是真的在用心。通过QQ交流,我继续赠上两个“锦囊妙计”:第一,有效管理自我情绪,让威信“不怒自威”。家长应该控制、管理好自我的情绪,不能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随意“迁怒”给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家长的“权威”犹如“核威慑”,不可以随意滥用,每用一次都是对自我权威的耗损和伤害;第二,全家维护统一战线,坚定“权威”不动摇。老话说:“一个打一个护,孩子到老不上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试想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都不统一,孩子就会看家长脸色行事,选择向对自己有利的家长靠拢,寻求保护和支持。长此以往,家庭权威就会形同虚设。所以,全家在孩子面前一定要维护“统一战线”。结尾处,我没忘记叮嘱一句:“最重要的是贵在坚持哦,这个规范不只是为孩子制定的,而是为全家人共同制定的。你是什么样,你的孩子就是什么样!”

小兰爸爸回复我一个“紧握的拳头”,以示自勉加油。上行下效,良好的改善在小兰哥俩上身上慢慢地体现出来:上课一点一点专注,作业一点一点认真,脾气一点一点温和,顽劣一点一点远离……

家长也感觉到孩子的积极变化,隔三差五地主动向我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我不断地鼓励,让家长对两个孩子更有信心,家庭教育上也更耐心。正赶上当时《爸爸去哪儿了》这个综艺节目很火,我以这个题目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写一写自己爸爸的趣事。没想到小兰交来的作文写道:我的爸爸原来脾气很暴,我和哥哥如果犯了错误,他就会“打起屁股啪啪啪”,还会说很伤我们幼小心灵的话……不过最近那个爱打人的爸爸不知去哪儿了,回来的是一个很有耐心的爸爸,晚上吃过饭就跟我们一起学习,我们写作业,他就拿本书陪我们一起读……这样的爸爸我喜欢!

我把孩子的作文发给小兰爸爸看,这位粗犷的汉子很是感动:“是我们从前做得太不够了,孩子就是家长的“模子”,以后我们都要跟孩子一起进步。”

看到家长的进步,我很开心:“谢谢你的配合!‘浇树要浇根,教育要教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贴心人,既敬又爱的知心朋友,才是家长“权威”最佳状态。让我们一起努力!”

“谢谢您,一起努力!”他又回复我一个可爱的“奋斗”表情。

是啊,好家长是要不断自我修炼的。收起“拳威”,树起“权威”,让我们都以身作则,做个“不怒自威,宽严相济”的好家长,陪伴孩子快乐成长吧。◇

猜你喜欢
小兰权威爸爸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我和爸爸
爸爸
不得不爱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权威的影子
小兰愚蠢的一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