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信息对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挑战与引导

2017-03-28 13:30李文婷徐雷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网媒中学生素养

李文婷++徐雷

互联网化进程的深化发展,造就了信息的海量性与多样化,其中不良的网媒信息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育工作者对于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媒信息对青少年产生了诸多的不良影响,如网络言行放纵、虚拟与现实世界的人格冲突、网络语言对语文和思维能力的弱化、功利价值观的形成等。青少年涉世未深却又喜欢猎奇的心理十分容易沉迷其中,他们在感受新鲜、刺激的同时,会比成年人更加难以自我控制和难以自拔。如何引導中学生正确利用网媒信息,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是时代的要求。

网媒信息对中学生文化素养形成的挑战

1. 对中学生言行的挑战

网媒信息的发布相较于常规媒体信息而言监管法规较为薄弱,发布较为分散。这就直接导致网媒信息大量充斥着暴力、黄色、反社会等负面信息。正是此类信息的泛滥,对中学生的言行会起到不良的影响,导致中学生错误模仿。青少年长期接受这些有害的网媒信息,往往无法从虚拟世界抽离,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行为粗暴、态度蛮横、手段凶狠等言行。中学生一旦受到这些有害信息的影响,其言行举止势必受到冲击与挑战。

2. 对中学生性格养成的挑战

互联网上充斥着太多的随意攻击、发泄、恶作剧、人肉跟风,使得中学生接触到太多的社会阴暗面,进而影响中学生的性格养成,使其对社会充满了憎恨、厌恶,导致个性孤僻、暴戾、悲观,形成了不良的人格特质。更有甚者,将此种负面的性格通过现实世界发泄出来,便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非法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从而影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3. 对中学生心理的挑战

一份对于未成年人网络依赖的调查报告显示,80%以上的抽样人群有网络成瘾的现象。其中上网仅为了娱乐消遣的就达40%,网络游戏就是这40%的娱乐消遣学生的主要乐趣所在。现在大多数报道出来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问题,如:荒废学业、离家出走、忍受不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而选择自杀等,都与网络成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得不到有效的管控和社会力量的干扰,任意放纵自我、表现自己。长此以往,许多青少年在网络游戏和网络生活中迷失自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不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

4. 对中学生价值观的挑战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这一特性,让很多不法之徒钻了空子,大量的骗局在社会中横行,这对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的中学生来说是很危险的。中学生正处于建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遭遇的背叛和欺骗必然会对其身心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于对身边人的信任崩塌。这也导致了中学生开始欺骗他人,使他们逐渐步入了虚假人生的误区,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网媒信息影响中学生文化素养的内在机理

网媒信息中所蕴含的不良因素往往会对身心发展不完善、思想不成熟的中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苏醒,对社会从无知到逐步认知的过程中会受到种种思想与观念的碰撞,从而形成自身的价值判断。自我意识形态的不稳定性,外部信息流的多样性使其内心由依赖到独立、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化中容易失衡,导致思想上的两极分化,造成心理矛盾的状态。

父母与孩子缺乏有效沟通,存在代沟等问题导致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未能通过家长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监督。父母与孩子所处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的背景、童年的经历不同,都会导致中学生与父母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但父母往往会基于自身的人生经历去指导孩子,要求其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对世界产生既定的看法,而忽略孩子本身的感受。

学校对网媒信息的负面影响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国家现行的素质教育从施教层面仍是应试教育,是高考指挥棒下成绩体现的主要依据。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核心目标在于学生的升学率,忽略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其网络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师照本宣科,教育素材相对滞后,缺乏说服力。学校缺乏专门的针对课程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语言,正确看待社会问题。

由于网媒信息的海量性,政府无法对网媒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管。网媒传播的类型较多,论坛、微博、微信、博客等,传播广度极大、传播速度极快,相关部门根本无法及时应对,从而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另外,由于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征,相关部门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出信息的发布者,导致问题难以根治。

网媒信息环境下中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方法

1. 建立可有效监督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

我国在互联网信息立法方面将进入逐步完善阶段。而如何确保中央有关理顺、整合互联网信息管理的部署落到实处,将是下一步中学生乃至我国公民道德观念立法的重点。彻底杜绝网媒不良信息的肆意发布,网络暴力的泛滥,给予相应肇事者法律制裁,将是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的必经之路。

2. 引导中学生进入优秀网站,杜绝不良网站的侵蚀

中学生上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对其进行特定的指导与信息筛选,使其免受不良网站的侵蚀。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各类网站信息的监管与分析,封锁或删除不利于中学生浏览的网站。另外,要加强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网站建设,为中学生提供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良好平台,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激活他们的思维,让其可以更好地使用互联网,享受互联网带给他们的便捷服务。

3. 培养中学生网络素养,增强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

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信息的开放性与海量性,网媒信息庞杂多样,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培养应当从中学生的网络素质入手,使其内心认知不良信息的危害,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从而从无序的网络社会中形成自律精神。在中学生刚接触电脑时就要对他们进行“网风”“网德”和“网纪”教育,站在中学生所处的角度,从有益于中学生身心发展出发,引导其健康上网,开展各类网上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4. 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网络素养,增强自身责任心

中学生网络道德与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相关教育工作者的监督与管理。因此,在提高中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同时,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法规并对网媒信息有较强的警觉性与判断力。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应做好表率,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网络教育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网络知识、网络法规的相关知识;二是自身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在相应网络信息素养提高的过程中,应对互联网与网媒信息有较为敏锐的信息识别意识,对于网媒信息的好处和不足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善于灵活多样地教授与传达网媒信息,发挥其教育作用,规避其不良影响,充分发挥网媒信息应有的德育功能与作用。

5. 合理限制中学生上网时间

适度的网络游戏可以达到娱乐消遣,放松身心,增强自信心的作用。但过度的沉溺,却可以造成极大的危害作用。据有关部门调查可知,中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长不宜超过3小时。如超过规定时长,一会造成眼睛、脊椎等生理上的损伤;二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于社会上经营性网吧的管理力度,严格控制其经营时间,严格管制未成年人进入,加大巡查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净化社会网络环境。同时,家长与学校也应合理安排与控制中学生的上网时长,做好督促与辅导工作,循序渐进为中学生养成正确的上网作息时间,利用网络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

参考文献

程丹. 浅谈网络传媒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挑战[N]. 淮安工学院学报,2010(8).

欧阳有权. 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1.

吕春. 如何引导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J]. 心理咨询师,2010(4).

郝举. 浅淡网络道德教育[J]. 中国地质教育,2002(2).

猜你喜欢
网媒中学生素养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7公路交通管理十大热词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