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际中的“脱境”现象研究

2017-03-28 06:41张俊
关键词:话语语境交际

张俊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网络交际中的“脱境”现象研究

张俊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随着网络交际的出现和发展,人们的交际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即时交际,而是可以以非面对面和非即时的方式进行。在网络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对于网络交际中的新现象、新问题以及新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很有必要。在动态语境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网络交际中“脱境”现象的发生并对“脱境”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进而从语境失配的角度探讨“脱境”对于话语理解和话语回应的影响,为相关交际现象的发生提供理论解释。

动态语境;脱境;话语回应;网络交际

0 引言

Charlles Fillmore(1981:152)说:“面对面的言语交际是语言使用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各种聊天软件使用的普遍化,一种新的交际方式——网络交际应运而生,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交际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即时交际,而是可以以非面对面和非即时的方式进行。然而,由于网络交际的“时新性”和“边缘性”等缘故,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并不多,但在网络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对其进行相应的探讨和研究似乎已不可避免,甚至还可能成为日后交际研究的一大新领域。

Ursula Wolz将网络交际(CMC,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定义为:任何个人或者群体运用电脑技术来传递、存储、评论或者发表信息而形成的任何形式的人际交流(转引李旭平,2005)。由于网络交际的特殊性,交际双方(或多方)在进行网络交际时常常会由于某些原因而未能及时留意到说话人(或信息发出人)的信息,因而造成听话人话语理解和回应的延时,而这种延时的话语理解和回应又很可能因为语境的动态发展而造成听话人的语用“脱境”,即听话人延时后的话语理解和回应脱离了原先说话人话语发出时的语境。

本文首先在动态语境理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变动态语境”的概念,以解释网络交际中“脱境”现象的发生并对与之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和界定,进而从语境失配的角度探讨了“脱境”对于话语理解和话语回应的影响,以为相关交际现象提供理论解释。

1 动态语境的相关研究

“动态语境”(dynamic context)这一概念最早由丹麦语用学家Mey在1993年出版的《语用学引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他说:“语境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概念:从广义上讲,语境可以被理解为场景(surroundings),它使得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得以交互,并使得交际中的语言表达得以被理解(Mey,1993:39)。”但在此之前,我国学者王德春以及国外学者Sperber & Wilson 对语境做的主客观区分就已经表现出了语境的动态性含义。他们认为语境不只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因素,它还包括与人认知因素相关的主观因素(王德春,1983;Sperber & Wilson,1986:15)。Thomas(1995:203)也认为语境是活动的,而非存在于交际中制约人们意义表达的一些固定不变的知识或者情境因素。语境的因素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变化着的因素又都可能成为语境的构成成分。下面我们将先对目前关注比较多的交互动态语境做一个概述,进而提出另一种动态类型——自变动态语境。

1.1 交互动态语境

在交互动态语境中,语境和交际相互作用——交际既依附于语境,同时也创造语境。国内外一些学者也都持类似观点,他们认为语境和交际是相互依靠和相互创造的关系,交际的进行既要依靠语境,同时也会创造新的语境(何兆熊,蒋艳梅,1997;侯国金,2003;Thompson,2008:9)。朱永生(2005:29)也指出:“动态语境指的是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中的某一个、某两个甚至所有这三个因素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语言使用的现象。”

上述“交互动态语境观”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但它并不能解释交际中断后语境是如何变化的。因此,为更好解释这一语境变化过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另一种动态语境观加以归纳和总结,即自变动态语境。

1.2 自变动态语境

语境除了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以外,它同时还是一个自变的动态统一体,即这个统一体内部的诸多(主客观)因素在非交际的情况下也会自行发生变化,Sperber & Wilson(1986:15)的认知语境观以及Mey(1993:39)和Thomas(1995:203)的动态语境观也都表达出了这样一种动态类型。

就语境的主观因素而言,认知状态的变化,新的经验和心理体验的加入都会引起(认知)语境的变化。就客观因素而言,参与交际的人数变化、地点及周围环境的改变都会导致语境的变化。侯国金(2003)还指出,较客观因素而言,主观因素具有更大的易变性。当然语境内部也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一些特定的场景等。但只要其他易变因素存在,那么语境的自变就是必然的。

语境的自变性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在交际中断后听话人的“继续”话语理解和回应会受到影响。因为从这个层面说,双方的交际已经暂停,所以语境与交际的相互关系亦不可能继续存在,但语境又确实发生了变化。

下面我们以某微信聊天为例:

……

A: 你晚上有课吗?(17∶40)

B: 没呀,刚刚出去买东西了,才看到。(19∶30)

B由于出去购物而未能及时注意和回复A的问话,从这个层面来看,A和B的交际在A说完“你晚上有课吗”以后就中断了,因而语境和交际的交互动态作用亦不可能继续存在。但是B对于A话语的理解和回应又明显受到了语境变化的影响:(1)就理解来说,A的言外之意可能是想约B一起吃饭,但是B的回答表明她对A话语理解只是字面的,而没有理解其言外之意;(2)就回应来说,B的回复显然已经失去原有的效力,即B的回复已经超出了A需要B做出及时回应的语境。

因此,笔者认为动态语境观不仅应包括何兆熊和侯国金等上述学者强调的动态类型,即交际与语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关系,还应包括非相互关系外的,由多种易变因素持续变化而产生的动态语境——自变动态语境。这两种动态语境对于解释不同情况下的语境变化都有其各自的解释力,但就后一种动态语境而言,它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在交际中断以后,语境仍然会发生变化。

2 “脱境”的概念

2.1 “脱境”的概念与定义

我们日常的言语交际是即时发生的交际行为,我们对话语的理解和回应基本都是即时完成的,作为话语理解基础的语境以及其随后的言语回应也应是适时的。而网络交际却并非总是如此。网络交际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既具有即时性又具有非即时性的特征,即听话人(或信息接收人)在交际过程中既可能对话语进行即时的在线处理和回应,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及时注意到说话人的信息,从而产生一个“交际中断期”并因此对听话人的话语理解和回应产生影响。

上述我们说到语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统一体,它会随着物理、语言以及认知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就物理语境而言,时间的迁移,地点的改变或场景的变化等都可能对交际语境产生影响。就语言语境而言,在日常交际中我们话轮的接管是交互式的,话语的产出和理解是连贯且几乎一一对应的,但网络交际时却时常发生交际中断和信息穿插的现象,因而改变或影响交际中的语言语境。就认知语境而言,其认知相关性则会随着新经验的加入而发生变化。因为在这段交际中断期,听话人放下正在进行的交际活动而忙于其他事情,这样一种新经验的加入势必会给随后的“继续”交际行为带来新的心理体验,从而影响或改变了听话人原有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说,语境中任何一项因素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改变原先的交际环境,从而影响听话人对于说话人原先话语含义的理解和回应。因此,笔者将这种网络交际中脱离原先话语理解和回应语境的现象称之为“脱境”。

2.2 “脱境”的动态发展过程

当然,这里用“脱境”这一术语可能会带来概念误解,让人误以为语境只有“脱”与“不脱”的二元对立关系。其实“脱境”同语境本身一样,并非一个界限分明的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脱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理解为:听话人话语理解和回应语境与说话人原先话语语境逐渐“失配”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听话人在进行话语理解和回应时的语境是否与说话人发话时的语境相匹配以及其匹配的程度如何。

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完全意义上的不匹配才能称之为“脱境”,但这种意义上的“脱境”几乎是不存在的。在话语理解方面尤其如此,因为说话人和听话人总会有一些共享的语境,无论是物理的,认知的,还是语言的。为更好理解这样一种关系,笔者认为可以引用哲学中“量变”和“质变”这一对概念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和把握“脱境”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脱境”就相当于质变,它是量变累积的一个过程,但质变又不意味着质变前后的主体毫无联系,它们仍旧可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量上的关联。每一“脱境”现象的发生也并不意味着是量变因素均匀或匀速发展而造成的。在特定语境中,某一具有重要性质的事件的发生就很可能会促进“脱境”现象的发生。例如,A在饭点的时候问B吃饭了没,但B未能及时注意到A的问话,而是在吃完饭以后才看到这条信息,那么B对于A的话语的理解则很可能会不如她在即时语境下或说在“她吃饭前”这个语境下理解的准确,这主要是由于B“已经吃过饭了”这个事件促进了语境质变的发生,从而影响了其对于A话语的理解。在话语回应中,这一质变性事件的发生对于话语回应有效性的影响则更是根本上的。

我们可以通过下列数轴更清楚地来看语境是如何发展的。

假设说话人话语发出的时间是在原点位置,随后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做出了即时的理解和回应,也就是说听话人确保了其与说话人之间语境的最匹配程度,因而听话人这个时候做出的话语理解和回应的语境效力是最强的。但如果听话人由于未能及时注意到说话人的信息而延迟了对于说话人话语的理解和回应(即语境失配程度扩大),语境效力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当然,时间并不是影响语境效力变化的具体因素,而是囊括其他变化因素在内的一根中心轴,其他具体因素都必须依附在这根时间轴上而起作用。朱永生(2005:29)也指出:“任何一个语境因素的变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他同时也说道:“这个时间跨度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他虽然未言明原因,但如笔者上述所言,这主要取决于语境内诸多因素变化的快慢以及这些因素和主体间关系的远近。

这也是本文的语境观与传统语境观有所不同的一点。传统语境观更多的是站在听话人角度来考虑由于理解语境的不同而带来的理解差异问题,而本文语境观则更多的是站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两者的角度来考虑话语发出时的语境和话语理解与回应时的语境相匹配程度的问题。

3 “脱境”下的网络交际

语境的动态性发展特征决定了语境发展的不可逆性,严格意义上来说,某一特定话语理解和回应的最适切语境只有一个,延时的话语理解和回应必然引起语境的相应变化。因此,“脱境”对于交际的影响是肯定的,但其影响的大小又主要取决于原始语境与后续语境的失配程度。下面我们将从说话人和听话人语境失配的角度,分别探讨“脱境”是如何影响听话人的话语理解和话语回应的。

3.1 “脱境”对话语理解的影响

对于说话人语境和听话人语境相匹配的问题,Sperber和Wilson也有过相关论述。他们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分别从说话人角度和听话人角度提出了设想语境(envisaged context)和实际语境(actual context)。该观点认为,说话人话语发出时的设想语境和听话人话语理解时所依靠的实际语境的不同会导致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的误解(Sperber & Wilson,1983:16)。

“脱境”对话语的理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的误解或理解的缺失。我们知道语境和话语的理解紧密相关,延时的话语理解和回应为语境因素的持续变化(语境失配)提供了条件并最终导致“脱境”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听话人对于话语的理解和回应。我们且看一组由于“脱境”而导致听话人对于说话人含义推导失败的例子:

……

A: 我饿了。(18∶00)

B: 我们去湘菜馆吃鱼吧。(18∶01)

/B:以后早点吃晚饭。(20∶00)

A在饭点的时候对B说她饿了,B很快就能根据他们聊天时的即时语境(我们且将此语境称之为“饭点语境”)对A的话做出正确的推导。但如果B没能及时注意到A发的“我饿了”,而是在八点甚至更晚才看到这条信息,即已经过了“饭点”这个语境,那么B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则可能会出现偏差。B可能会以为A只是在表述一种状态或者A的意思是她自己要去吃饭了,因而可能无法正确推导出A的言外之意是想和B一起出去吃饭。因此,“脱境”情况下的话语理解很可能会导致听话人对于说话人话语真实意图理解的失败或缺失。对于一些十分依赖即时语境(immediate context-dependent)的话语理解则更是如此,比如对反语和双关语的理解。

3.2 “脱境”对话语回应的影响

话语回应指的是听话人就说话人之前所说的话做出回应或者答复。“脱境”对于话语回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当说话人发出需要听话人在某一语境内做出适时言语回应的话语时,而听话人又由于某些原因延迟了对于说话人的话语回应,从而影响其话语回应的有效性。语境是动态发展的,延迟的话语回应如果脱离了说话人需要听话人做出答复的语境,那么听话人“脱境”的话语回应将失去其原本的效力或过时。

同样以A和B的聊天为例:

……

A: 我饿了。(18∶00)

B:以后早点吃晚饭。(20∶00)

/B:*我们去湘菜馆吃鱼吧。(20∶00)(“*”表示这句话可能与当时情境不相符)

前面我们说道如果A在饭点的时候对B说她饿了,B很快就能对A的言外之意做出正确的推导,并做出适时且有效的话语回应。但如果B未能及时注意到A发的“我饿了”,而是在20:00时甚至更晚以后(即脱离了“饭点”这个语境)才看到这条信息,那么B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则不仅可能会出现偏差,而且其话语回应的有效性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听话人的话语回应只要脱离了说话人要求回应的语境,即便听话人通过对原先的语境进行心理重构而正确地推导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听话人的话语回应也将变得无效或者过时。在以上例子中,即便B在脱离饭点这个语境后仍然正确地推导出了A的言外之意,然而B的话语回应也不再有效了。

下面我们再以从某QQ群截取的聊天记录为例:

英笔小河20∶10∶48

请问一下,哪位同学有考六级用的耳机吗?

……

外国哲学—阿望21∶10∶31

我有

外国哲学—阿望21∶10∶32

家里有8个

英笔小河21∶15∶52

借到了,谢谢啦!

小河以借四、六级考试用的耳机引发了一个“耳机需求语境”,但由于阿望未能及时注意到小河在群里发的消息,因而延迟了对于小河的话语(需求)的回应。这一延迟的话语回应显然已经脱离了小河的上述的需求语境,因此,阿望的话语回应已经无效或者过时。

4 结语

在网络交际日益频繁和重要的今天,对其研究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网络交际相对于传统交际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交际方式,并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而对网络交际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以及新模式的探讨与研究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脱境”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对于话语理解和话语回应的影响方式,以期深化网络交际和日常交际的研究。

[1]Mey J L.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3.

[2]Sperber D. an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U.K.: Blackwell, 1986.

[3]Thomas 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5.

[4]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2ed)[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5]何兆熊,蒋艳梅.语境的动态研究[J].外国语,1997(6):16—22.

[6]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侯国金.动态语境与语境洽商[J].外语教学,2003(1):22—26.

[8]李旭平.语域理论模式下的网络交际和网络语言[J].外语电化教学,2005(105):37—40.

[9]王德春.修辞学探索[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10]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增华

Study of “out of Context” in Cyber Communication

ZHANG Jun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Nowadays,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of people are not only umited to a face to face communication instantaneously but also in a way of non-instantaneously available. Cyber communic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 so th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f new phenomena, new problems and new patterns seem necessary.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e “out of original context” phenomenon 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ynamic context, and then to explicate the cause of “out of Context”and to delimit relevant notions. At las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out of original context on utterance interpretation and utterance response,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to the related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dynamic context; out of original context; utterance response; cyber communication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2.057

2016-08-19

张俊(1991—),男,江西上饶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词典学、认识语言学、语用学。

G44

A

1674-6341(2017)02-0150-04

猜你喜欢
话语语境交际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交际羊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跟踪导练(三)2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