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理念:一个解释框架*

2017-03-28 08:21赵建超
重庆社会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理念经济发展

赵建超

创新发展理念:一个解释框架*

赵建超

创新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创新发展理念是对自然认识阶段、资本主义界说阶段、马克思主义诠释阶段以及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诠释阶段“创新”概念的继承和发扬,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轴线的科技和经济创新、以革新旧体制和机制为主要理路的制度创新以及以思维创新、理论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文化创新的有机集成,有着全面性、系统性和人民主体性三个独特品性。创新发展理念是党和国家依据历史和时代要求作出的重要抉择,是涵括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的全面深刻变革。为此,应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即通过“双引擎”发展战略和经济内增长战略实现经济基础的变革,通过社会治理权力结构调整和分配体制与管理体制革新实现上层建筑的改革等。

创新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 政府作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在五大发展理念之中,创新发展理念尤为重要,在我国发展全局中始终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创新发展作为我国发展起来后社会实践的新课题,彰显了其在社会转型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等的最新认识。由此,深入分析和诠释创新发展理念,对于把握“十三五”规划的灵魂,明确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意义重大。

一、创新概念的历史演进与诠释

创新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思想发展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过程演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创新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并以璀璨的智慧形式呈现出来。根据“创新”概念的历史演变情况,研究者试图从自然认识阶段、资本主义界说阶段、马克思主义诠释阶段以及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诠释阶段四个方面对 “创新”概念作出考察。

第一,自然认识阶段的“创新”。创新概念由来已久,有着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以中国为例,“创新”思想既体现于历史典籍、文字传记之中,又蕴含于寻常民智、普通民谣等世俗文化之中。如,从“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语出《周易·益卦》)和“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语出《易经·杂卦》)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语出《礼记·大学》),再到“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语出《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的警示名言。古人既为我们揭示了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原则,又从正反两面强调了保持革新姿态、顺应历史潮流进行创新的持续性和重要性。再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语出《周易·系辞下》)等通俗谚语中寓含的人文精神,无不体现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底蕴。

第二,“创新”概念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界说。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创新”概念理解应该到阶级意识形态明显的西方社会去寻找。西方对于创新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其中,尤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最具代表性。熊彼特的“创新”主体特指企业家,“创新”目标在于通过企业家的“创新”职能即对原有的产品、技术、生产方式等的革命性变化,实现资本主义社会“新组合”,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里的“革命性变化”即创新。熊彼特认为,创新共包括五类,即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2]他认为,经济发展是来自于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可见,创新是一个内生的因素,是经济体内生的发展动力。

第三,马克思对“创新”概念的新诠释。从历史上看,马克思虽然未对“创新”内涵作出明确界定,但其著述书信中暗含了对“创新”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诠释。具言之,马克思对于创新的理解可以从三点把握:其一,创新是人的类本质体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创新本质上属于社会中人的“类活动”,并依据人的类需要与人的社会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其二,创新本质上属于实践的范畴,要旨在于消灭剥削制度和解放生产力。“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5],这里的“革命化”即创新实践。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应该通过创新实践摆脱宗教束缚和资本主义制度束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新世界。其三,创新通过“异化”扬弃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6]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前提在于 “积极的扬弃”即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实现“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真正解答历史之谜。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创新”概念的新认识。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如何发展挖掘科学的力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开创性地提出了“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7]的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科学的创新思想不断完善创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性日益凸显。从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到江泽民同志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9],到胡锦涛同志“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世界)创新型国家”[10],再到习近平同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11]。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蕴含的无限发展潜力。

二、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国内外社会形势,提出了引领我国发展的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始终贯穿于“十三五”规划和更长时期的建设之中。可见,创新发展理念是对自然认识阶段、资本主义界说阶段、马克思主义诠释阶段以及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诠释阶段“创新”概念的继承和发扬,是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理论的新境界。

(一)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

创新发展理念是根据国内外社会形势,结合我国的发展国情,针对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提出来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的竞争不再只是片面的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竞争,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创新是决定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可见,综合国力的竞争是推动我国创新发展的外在动因。在我国,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都出现了诸多结构性的问题和矛盾。这种全面性的结构性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推动我国创新转型的内在动因。具体而言,创新发展理念的内外因集中在两个方面。

从国际形势看,国际战略重心正在从以战争为主向以发展为主转移,各国已把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竞争类型演化提上日程。从原始的殖民掠夺和资本积累到世界稀缺资源的争夺,战争始终是时代的主题。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刺激各国资源争夺的同时亦带来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旨。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背景,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使得各国的战略结构开始向和平发展转型,和平发展成为各国的第一要务。然而,传统的依靠土地、劳动力、矿产资源等先天优势发展经济的手段日益呈现出其不足,集中体现为资源的有限性、技术的落后性、文化的保守性、环境的破坏性等。由此,依靠结构调整、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为主要途径的比较优势逐步被以创新为主要途径的竞争优势取代。当然,比较优势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发挥重要性作用,并且往往与竞争优势结合在一起。

从国内形势特别是经济形势看,我国的经济在需求和供给结构甚至深层次的权利结构上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一是需求侧结构过分偏斜扰乱了经济的稳定增长,体现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结构的倾斜;投资、资源、环境结构失调等。二是供给侧创新的动力不足。从长远看,供给结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而且隐藏着可能的经济危机。由此,通过创新驱动和产业优化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然而,我国的供给侧创新在技术要素、高新技术产业盈利能力以及发展势头等方面都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困境,体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不高、税收和利润比重偏低,以及发展趋势渐弱于制造业等。三是权力结构不完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与权力结构休戚相关。正是由于权力结构的不完善造成了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和谐和供需结构的不协调。如权力结构的保守倾斜造成了份额较大的资本流入了传统金融领域,迟滞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由于权力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公、群体性事件等。

(二)创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与特征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创新发展理念有着别于一般意义创新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上看,创新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技术创新为主轴线的科技和经济创新;以革新旧体制和机制为主要理路的制度创新;以思维创新、理论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文化创新。从外延看,创新理念既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创新,又涵盖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创新;既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创新,又涵盖思维方式、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与以往的创新思想相比,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突出体现出三大特征。

一是全面性。创新发展理念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和主要驱力,是对以熊彼特“创新”思想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创新的超越,是面向社会的全面价值创新。不同于传统的“生产组合”式经济创新,创新发展理念突出强调了以创造新增社会价值为主要依据的社会创新活动,既涵盖了除经济价值创造以外的科学价值创造、人力资本价值创造、技术价值创造、生态价值创造、文化价值创造等,又涵括了除经济创新、科技创新以外的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活动。由此体现出的是,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实现了物质生产力的创造,而且实现了物质生产力向知识、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生产力的转化,并贯穿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是系统性。我国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后进国,之所以能够沿着从“追赶增长”到“引领增长”的发展主线前进,关键在于我国的创新不是单纯的科技创新,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全方面的创新集成。我国的创新曾一度停留于“模仿创新”阶段,但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规模优势和后发优势使得我国很快回到“自主创新”的轨道上来,并形成了涵盖科技引进机制、科技创新引进机制、自主科技创新机制、市场创新机制以及世界市场科技创新机制在内的系统的创新机制。正是在这种系统的创新机制作用下,我国的科技、经济、制度等与世界先进国的差距逐渐缩小甚至趋近前沿。需要强调的是,系统创新机制总是与创新规律联结在一起的。我国要形成系统的创新体制架构,就需要遵循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协同创新为主要目标的科技创新规律,遵循以内生型创新为主、追赶型创新为辅的经济创新规律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规律等。

三是人民主体性。“人民”概念是集合概念和辩证概念的统一。[12]从形式逻辑上看,人民是“‘与敌人’相对应的推动历史进步的社会成员的总和”,“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人民由若干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组成,其中,劳动者是人民的主体”。[13]可见,人民是一个“类”概念。但是,从辩证逻辑看,构成“人民”的个体具有人民的属性,即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诸多)个人”,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由此,“人民”具有复数的概念性质。创新发展的主体是“人民”,既指创造历史的广大人民群众,又涵盖着包括科技研发者、教师、商人、农民等在内的诸多个体;创新发展的目的在于发挥“人民”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生产力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然,人民创新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既定的、可承继的限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并有着坚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

(三)创新发展: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与发展机制的深刻变革

通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创新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创新的本质就是“扬弃”,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新旧世界的更替;体现在经济上就是通过为生产要素的更新、生产效率提升创造内生动力;体现在思想文化上则是思想观念的革故鼎新。把创新作为引领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科学发展指南的 “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运用和发展,又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一是发展思路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国正步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战略机遇期的历史环境,面对经济发展方式、动力、结构、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和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发展失衡的基本状况,确立新的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是党和国家的时代任务。“创新”作为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准确地揭示了新旧观念、模式、做法的更替,发现了事物属性、联系以及规律的变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的价值指向和思维方式。党和国家根据历史和时代经验,把“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理念,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时代发展大势的积极回应;把“创新”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实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动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指引;把“创新”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国方针提供了契机,又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上为治国理政提供了科学思路。

二是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当今世界,以资源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矛盾为核心的供需矛盾是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目前,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最具战略性和威胁性的当属供给结构,实际表现为创新驱动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全要素生产效率不高等。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确立了以“双引擎”中的创新引擎为重点,以从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向以知识要素为主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动力结构。通过供给侧改革,改变传统的供给引擎模式,实现以创新引擎驱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有利于实现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和开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当前,我国的创新主要以集智能革命和能源革命为一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为背景,以科技创新和经济创新为主轴线,以降低资源污染度、提高可再生资源特别是信息智能资源使用率为主要特征的基本发展模式。这种创新发展模式是促使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脱钩的革命性发展方式,是一场以创新驱动社会全面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历史性变革。

三是发展机制的深刻变革。创新发展机制是对传统计划体制的革新,它抛弃了过去过于依赖政府配置资源 (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依赖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旧体制,要求具有更高水平的活力机制。我国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坚持发挥市场的活力,强调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以确保政府与市场的要素分离,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坚持发挥文化教育科研等的主动性、去行政化,强调政事分开,以确保创新的思想知识等要素自主流动和生产;坚持强调制度创新,根据时代和现实的要求适时变革旧制度,注入新元素,从而为各项创新活动提供后备支撑。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市场机制的创新和技术活动的创新关系整个创新发展全局,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说明了依靠创新完善市场机制的紧迫性、重要性。当然,无论是要素平台创新、市场制度创新还是创新成果扩散机制等,都需要因地制宜、适时而变。当然,市场机制创新还要特别重视与技术活动创新的融合,并努力形成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机制创新刺激技术活动的新局面。

三、创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建议》提出,“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14]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只有紧握时代脉搏,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由“追赶型”到“引领型”的转变。基于此,党和国家提出了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具体发展方略。要言之,为了有效地践行创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方面着手。

(一)经济基础变革与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归根结底是以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没有经济基础,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映现在现实中即需求侧结构偏斜和供给侧创新动力不足。为此,应该通过建立“双引擎”发展战略和经济内增长战略实现经济基础的变革,进而推动创新发展。

第一,通过“双引擎”经济发展战略践行创新发展理念。这里的“双引擎”即“供给引擎”和“需求引擎”。“供给引擎”即通过调整要素结构和实施创新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转向;“需求引擎”即以调整需求结构的形式,推动经济发展从以投资为主向以消费为主和协调“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的发展模式转变。由此,所谓“双引擎”经济发展战略,即以“供给引擎”和“需求引擎”双结合的形式实现两者间互补的策略。需要提及的是,“双引擎”经济发展战略始终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调整为重点的核心战略,是创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基础方面的根本落实。作为需求拉动和供给驱动的有机结合,“双引擎”经济发展战略是国内和国外、东部和中西部的某种结合,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需要,是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的现实体现。它以对全球背景和基本国情的特性分析,为面临要素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机遇与挑战的我国经济提出了创新型经济发展配方,为以城镇化发展扩大内需的中西部与以产业升级刺激消费的东部的具体地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引擎。值得指出的是,作为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双引擎”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无条件地跨越时空加以套用。

第二,通过经济内增长战略调整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所谓经济内增长战略即从经济增长的内核出发,准确把握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关键点和突破点。为此,经济内核增长战略是在创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集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等有效机制在内的经济发展战略。对此,我们应重点从四点把握:一是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不能仅停滞于原始创新和基础创新两个方面,而应利用我国的基地创新优势,根植已有的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我国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进行市场创新,追求自主品牌的创建,不断进行品牌创新等。在此基础上,我国才能全面增强原始创新、基础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以及协同创新的能力。二是提高企业创新活力。国家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创新的重要标志。为此,党和国家应着眼于我国的企业发展现状,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创新体系,从而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功能。三是重塑产业创新优势。无庸讳言,引领型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产业创新。为此,我国应该在科技创新、企业创新的基础上重塑产业新优势,即在围绕绿色产品、“两化”融合等领域实现传统产业的增质提效;围绕服务制造升级、智能制造转型、绿色制造发展等领域构建新体系;围绕网络、高铁、核电等新空间开拓为塑造产业创新提供支点等。四是发挥市场创新优势。我国在人力、矿产、资本、技术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比较优势,通过市场创新把这些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国家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各企业、产业主体充分利用这一创新优势。

(二)上层建筑改革与创新发展理念

历史和实践证明,仅依靠“双引擎”经济发展战略践行创新发展理念还不够。由于上层建筑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现经济结构优化还需要上层建筑的优化调整,即经济结构的变革需要与之相应的上层建筑改革作为支持。为此,需要基于“双引擎”战略对我国的上层建筑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战略调整。

第一,通过社会治理权力结构调整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实践证明,社会治理权力的垄断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造成了诸多弊端,加快实现社会治理权力结构的合理调整成为时代和现实的必然要求。为此,国家应该通过“横向分权”建立国家创新新体系,并由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动力。所谓“横向分权”,即通过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离,实现社会权利的社会化、专业化;通过建立国家、企业、事业单位等功能互补的理想格局,建立起执行权、管理权、监督权、决策权等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有效机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积淀和现实问题的双重羁绊,我国的社会治理权力结构调整形势不容乐观,如,长期存在的事业单位的领导委任制、企业单位的家长管理制等。为此,政府、各事业单位以及企业等应该根据发展需要,真正迈出“横向分权”的步伐,使得政企、政资、政事的分开由理想变为现实,实现权力的阳光使用。当然,社会治理权力的配置不意味着国家要放弃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因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律不是相背离的双方,而是作为互补的一对呈现。对此,国家应该转变、拓宽市场调控思路,在激发需求侧经济拉力的同时,为重塑我国的供给侧助力;在推动社会治理权力结构调整的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各项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第二,通过分配体制与管理体制革新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我国的分配体制和管理体制在很长的时期内发挥着历史作用,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建设性的意义。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两只手”机制,“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交流机制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制度中出现了与现实变化不相适应的部分,这就需要我们以革新体制的形式对这些制度加以完善。如,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等的控制,提高民众对财、物、人力资源等的共享权、监督权、管理权等;通过革新管理制度,保障经济发展的供需协调等。具言之,国家的经济决策制度和机制要涵盖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和个人,集投入、激励、保障等制度创新于一体。需要注意的是,实现分配体制和管理体制的革新需要一定的主体基础和权力保障。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限,人大代表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体制革新过程中的“代言人”,行使着人民赋予的监督权和参议权,这就为财政权力作为公共权力的一部分变得公开化、透明化。当然,我国还应通过立法、司法的形式为制度、体制的革新与运转提供法律保障;通过政策扶持等为新体制、新机制的施行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1][1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

[2](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74页

[3][4][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60、175、55、185 页

[7]《毛泽东文集 (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1页

[8]《邓小平文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4页

[9]《江泽民文选 (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2页

[10]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人民日报》2006年1月10日

[11]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19页

[12]陈新汉:《核心价值体系论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40页

[13]冯契等:《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1177页

The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an Explanation Framework

Zhao Jianchao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is a historical category.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innovation"in the stage of natural understanding,capitalism,Marxist interpretation and the stage of Marxist interpretation in development.It is an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innovation based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based on reforming old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ought and innovation,which main content including thinking innovation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However,it also appears with a comprehensive,systematic and people's three unique character.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hoice made by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history and times.It is also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change that includes development ideas,development models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s.Thus,the party and the state should be instructed by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both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the superstructure,which strives to achieve the economic basis of change through the"twin engine"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growth strategy,and to achieve the superstructure reform through the social governance power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innovati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five concepts for development,government action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444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创新发展理念:演进、诠释与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理念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