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学生文化的特征和构建

2017-03-28 09:08赵强
传播力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群体学校文化

文/赵强

一、学生文化的涵义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它是一定年龄阶段的人所特有的,能够反映出这个特殊年龄段的人的真实生活。由于会产生多个学生群体,所以各群体的生活方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学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代人所特有的生活状态、表达方式和社会文化倾向,代表了从儿童到青少年过渡过程中的成长经验。学生文化同时又是以团体为单位的,也代表着学生团体的态度和经验。学生文化是在学校主流文化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二者有所关联,但毕竟还是有差异的,它们之间表现出一种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共生”关系,是一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二、学生文化形成的原因

我们之所以研究学生文化,是因为在形成学生文化的过程中,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也是很多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来自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同学同时也来自学生自身的内在相关因素。

(一)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人是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其具有固定模式的身心发展的需求,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特征,伴随着成长,青少年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显著特征,因此,形成一种因某些经历而不同于学校主流文化的文化特征。从小学到中学,人的认知是发展的,对同一件事情或事物的认识也是发展的,小学生的认知就十分单纯,感性并富有想象力;而中学生是由小学生发展而来的,在事物认知上明显显得理性、客观和有判断力。

(二)同辈群体交往的影响

一个儿童长大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会有一群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一直伴随一个人的成长,而成长的过程中,任何人都能成为这个人的同学,逐渐会汇集成自己交往的同龄群体,他们在互相学习娱乐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他们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并形成一套共同的价值观。非正式的学生同辈群体就较为广泛的存在于班级同学、学生会或体育队之间,亦或是校友之间,邻里之间,外校朋友之间。非正式的同辈群体对学生自身的影响十分深远,比如,同一件事情,由父母,老师所引导和自己的同学、朋友所引导的,效果完全不同,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更容易倾听或是听从自己的同学、朋友而对老师、家长的建议有所抵触。因为他们同为学生,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感受、需求和兴趣爱好,他们会觉得他们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三)师生关系的作用

教师在学校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师生关系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文化的形成。大多数学生都渴望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这种思想较为真实的反应了对教师群体的一种认识,而且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学校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位老师如果对待学生像亲人朋友那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暴增,也会对教师的好感度大幅增加,也会连同这位教师的课一同喜欢,这样会有利于教育教学顺利进行;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平时对学生疾言厉色,学生们都惧怕他,不喜欢这个老师,也就会有学生产生对他所任课程的抵触,这对教育教育来说是极大的危害。

(四)家庭及社会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的影响最为深远。学生受家长的经济、文化、教育程度和家庭成员关系之间的影响。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家庭文化,诸如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孩子就代表着其家庭文化,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刻着家庭的烙印。学生们就是这样代表着家庭走入学校的,并以此为基础,聚集在特定区域内的同辈群体,都会形成组织内的特定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学生就会将这些影响也带到了校园里。

(五)校内外文化作用

萨德勒说,校外的事物比校内的事物更重要。一方面,多元文化社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社会文化赶不上现今社会的发展变迁速度。科技的迅猛发展形成的体系已和原有的文化体系产生了矛盾,也会对新鲜事物好奇的青少年产生认同危机。社会的发展也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学生文化也因此变得流光溢彩而又复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众文化的烙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们的社会走进了信息时代,网络社会生活尤其精彩,丰富的资源,源源不断的信息,为人们带来了革命性的新生活,学生在其发展中受益良多,但是有的学生还会面临着无尽的诱惑,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暴力色情等无一不困扰着家长和老师,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会影响学习。不过也应看到,很多的学生还是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如在游戏中享受到快乐和成就感,这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受到挫败感的学生找到自信的方法,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可以学会很多现实生活中无从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综上所述,学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学生文化的特征

(一)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1.学生文化的过渡性

学生文化是一种超越了儿童文化而未及成人文化的中间文化,是学生群体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种过渡性、阶段性的产物。它一方面深受接触的人如家长、教师的思想、行为、习惯、文化上的影响,还与教师文化、学校规范之间有着一定联系。另一方面,学生文化在根本上代表着人在成长历程中某一阶段中所展示出一种标新立异的价值规范,也就是在他们身上既能看到成人价值观的影子也能够独立的体现出其追求新时代的自主性。

2.学生文化的时代性

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新符号,也有着新时代的文化要求,有着很浓重的时代色彩,也昭示着这个社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而社会主流文化正是有着学生文化的补充和推动才会有着强盛的生命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重视学习成绩,老师更是关心,所以每个学生都重视学习成绩。这种唯成绩论怪象严重影响着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的好坏只能证明了一个学生学习成效的一个方面而已,是很片面的。

3.学生文化的社会感

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人,不断成长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将社会责任感内化到自身的意识中,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虽然学生长期身处校园,不过他们还是对社会有着一定的关注的,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校园外的知识带给学生另一种体验,这种体验的重要性有时候远远高于校园内的学校教育,他们能够及时根据社会发展的事态来调整自身的关注点,并依据个人兴趣对自己的未来加以定位,并关注社会生活是否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

(二)学生文化具有情境性和多样性

1.学生文化的主题发展性

时代的进步和变迁使得每个时代的学生文化主题会有很强的时代烙印。不同的学生同辈群体中也有不同之处。学生文化的主题特色就此成型。如一个学生热爱学习,但不表示他不喜欢玩,他们也是从小玩到大的,无论是什么年纪,玩耍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玩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他们可以在玩中获得乐趣和精神满足,更会从中获得比书本中更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文化的情境性差异

随着时代的改变,学生文化都会选择追随时代的脚步。学生文化中有一种现象是值得探讨的,偶像崇拜是学生文化的另一个方面,学生偶像的选择上有着自己的标准,因而并非所有学生的偶像都是同几个,有明显差异。学生文化中对偶像的认同就要和社会中的价值取向相关。而有的学生他们没有指定的某个或某些名人作为偶像,他们就开始崇拜自己,对自己的自我意识就不断增强。所以,学生文化对崇拜对象的选择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四、构建学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文化存在于学生群体中,因其具有一定的不规范性,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引导。通过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熏陶来有意识将学生文化进行完善,这样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有价值的学生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在传承中了解文化

文化的一大特性就是其具有传承性,学生文化的构建也不能脱离开对历史的传承,所谓对历史的传承,是学校在历史发展中对文化的积淀。学校从创立那天起就有着自身的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发展的特殊风格有所保留的进行文化的遴选,文化的积淀会传承给每一位在学校读过书的学生。另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应该得到传承的,其中蕴含的道德修养都有利于学生文化的建构,传承文化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文化。

(二)在体验中感悟文化

在构建学生文化上,学生活动最为直接。学生活动需要以学生群体为单位批量进行,这样可以通过活动将学生群体凝聚起来。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实现文化的体验。学生群体进行有组织的集体学生活动可以将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展现给学生群体,在活动中汲取文化的营养。学生活动不限定场地,只要是可以进行的活动就都可以为学生群体提供有保障的活动。可以在校内举行书法比赛,诗朗诵等活动,亦可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在校外进行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在居民社区进行社区老人慰问活动等,学生群体在种种的活动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校外生活,历练学生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在体验中培养他们勇于挑战的文化领悟。

(三)在生活中发展文化

学习生活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他们全部生活的主旋律,是他们投入精力最多的生活方式。学生文化渗透于他们的生活之中。建设学生文化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自由,这种状态才有利于学生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一种身心自由的状态,能够充分使学生的生活状态得到舒展,也能够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更进一步的潜能。学校教育也应为学生开辟有利的环境,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课程,提供健全的评价机制,彻底打破“唯成绩论”这一怪象,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健康向上的学生文化。

总之,一个好的校园文化是依赖于良好的学生文化的,学生文化是教育教学想重点。建构学生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所处的大环境搭建了一个完善的平台,充分发挥好学生文化的作用于机制,为教育的良性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1]〔加〕布雷克.越轨青年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2]白芸.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分析[J].教育科学,2006(01):67-69.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47-249

[4][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著.周晓虹,徐彬译.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7.

猜你喜欢
群体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谁远谁近?
学校推介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