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论十一年英文文献综述(2005—2016)

2017-03-28 18:54廖玉玲
传播与版权 2017年12期
关键词:意愿学者螺旋

廖玉玲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述

德国传播学者诺依曼于《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一书中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它由三个命题构成: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这一命题包含以下几种假设:

(1)作为社会性的人,害怕自己陷于孤立状态;

(2)害怕孤立的社会天性,使得人总是要考虑周围的意见环境;

(3)人在对周围意见环境进行全面考虑之后,才会考虑自己是不是要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螺旋式传播模式,即是说,一方的沉默引起另一方的增势,“优势”意见会更为强大,此番强大又迫使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变得沉默。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根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根据以上描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关键词:被孤立的恐惧、意见气候、大众传媒。由于公众意见表达过程的复杂性,再加上理论中概念的界定不清晰,导致了对于该理论的一些批评质疑的声音。

二、2005—2016年英文文献综述

(一)对理论的验证、质疑与创新

1.对理论的验证与质疑。

根据这十年的文献,国外的学者对理论本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理论前提假设中的“对意见气候的感知”和“被孤立的恐惧”这两个变量上,许多学者根据前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变量用以预测民众的表达意愿。

作者结合近来的研究,选取了其他的影响因子来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最终作者确定了以下几个影响要素:交流恐惧和对孤立的恐惧(CA and fear of isolation)、对自己意见的态度(Own opinion)、效度(Efficacy)、对自己行为控制力的感知(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和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优势意见的感知(Perceived majority opinion),将意见表达(Opinion expression)作为因变量,作者进行了六项假设。

实验是在2002年秋季美国国会大选临近期间进行的,所以研究的问项设置围绕“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可能性的争论”。实验对之前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如下:

(1)交流恐惧的性格、交流恐惧的状态和孤立的恐惧与表达意见的意愿呈负相关。

(2)对优势意见的感知会影响人们表达自身意见的意愿,但是这种影响很有限。

(3)对个人意见的信念坚定度会影响人们表达自身意见的意愿,实验结果表明当人们对自己的意见的坚定度加强时,人们撒谎的意愿就越低;但是,在个人意见的信念坚定度和人们表达自己真实意见的意愿之间,并没有找到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假设3只得到了部分验证。

(4)效度——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将会带来预期的影响的信念,效度与表达意愿之间有着显著的联系。

(5)对自己行为控制能力的感知与参与讨论、表达意见呈显著正相关,文中假设5得到了可靠的稳定的数据支持。

(6)主观规范——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主观规范与个人表达意愿之间的关系只得到了小部分的验证。对大多数人而言,主观规范与撒谎、做中立的评价、什么也不说或者直接回避呈正相关,但是与表达个人意见和积极参与讨论则呈现负相关。

作者尤其强调了主观规范这个变量的引入,因为很少有研究把个人所处的环境和身边多数人的意见作为变量设计到实验中。Kurt Neuwirth等的研究为后人提供给了不少启发。

诺依曼之前所提出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对表达意愿的影响仍然得到了验证,只不过学者在当前的验证中更趋向细分,国外的作者更倾向于采取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当然也有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背景出发,对诺依曼所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了新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该理论研究的创新。

上文中,学者们提出的各种影响意见表达的因素也是对理论的创新,但此处的创新,笔者主要是指学者们对研究方法的贡献。

关于研究方法的文献较少,笔者整理后发现以往研究的一个共同不足之处——测定的只是意见表达的意愿,并非是实际的表达意见的行为,因为内心所想与实际的行为之间并非总是同步的,还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研究人类行为(如消费行为)的理论模型,只是把“态度”或者“采纳意愿”作为中间变量,而不是最终的因变量。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向来被理工科所诟病,根据现有的文献,笔者以为在验证沉默的螺旋理论时,应做到问卷调查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弥补彼此的缺陷。

(二)网络虚拟环境下的沉默与表达研究

理论并不是一锤定音的东西,它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应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理论。美国的网络发展早于国内,研究也较国内成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整个传播生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在大众传媒垄断传播的时代诞生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依然适用,许多学者进行了思考。

有学者从网络传播的特点出发来考察大众在虚拟空间中的意见表达意愿和行为。Zuercher,Robert(2008)认为计算机辅助传播(CMC)与面对面传播最大的不同就是允许用户匿名,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个人留下的网络痕迹,计算机辅助传播会越来越接近面对面传播,个人在虚拟空间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完善。作者认为,计算机辅助传播与生俱来的匿名性的特点会使得持少数意见者自由地发表意见,随着个人信息逐步地在网络上公开,持少数意见者会慢慢地在网络发声中趋向沉默。本文对于考察新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适用性提供给了一些启发,但是仅仅用“匿名性”一个特点来概括计算机辅助传播与面对面传播的不同,略显单薄。

国外的学者大多采用实证或定量研究来进行研究,由于理论适用的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因此大多是对理论进行证伪,但是我们也发现,在网络虚拟空间来考察沉默的螺旋理论,情况更复杂,影响因素更多,由于人、网络的发展、媒介生态、意见气候、地域文化等等不同,且有些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学者们会得出相矛盾的研究结论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也正说明了理论的使用需要因地制宜,理论还有待继续丰富和发展。

(三)研究拓展

1.沉默的螺旋理论结合其他理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单一学科研究的不足,对于许多事件必须加以多学科的考察,才能充分完整地揭示出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和深层次规律。沉默的螺旋理论起源于国家大选中的“雪崩现象”,属政治学和传播学的范畴。然而当下学者们已将沉默的螺旋理论应用到了其他事件当中,例如民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意见、对吸烟政策的意见、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意见等,许多学者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相关理论,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相关研究。

Myers,Paul;Patton等在《A Comparison of Self-Categorization and Spiral of Silence Explanations for Speaking Out》(2006)中将自我分类理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结合起来考察影响意见表达的意愿,作者以“自己是否把自己看作是学校的典型学生代表”来让实验对象进项自我分类。最终确定以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自我归类、威胁诱导作为自变量,来考察实验对象(学生)对于学校禁止喝酒的规定的意见表达。

Wei-Kuo(2007)主张结合“预防接种理论”研究人们的意见表达,发现对有关话题受到预防接种的集体比没有受到预防接种的集体更愿意表达意见和展示自己的存在,而媒体信息和话题立场是影响接收者感受的因素,与沉默的螺旋中媒介的强大影响力一致。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显示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势,这是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丰富完善理论的途径。

2.与其他国家的社会文化特点相结合来检验理论的适用性。

该视角主要是为了考察诞生于德国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其他国家是否适用,在具体运用时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笔者所检索的文献中,有3篇专门针对韩国的研究。Chang,Jeong-Heon.(2004)根据1997年韩国总选大选的数据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来分析媒介的使用与投票决定之间的关系。

就笔者现有的文献来看,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应用已经走遍了欧洲、美洲、非洲、亚洲,这个理论在每个国家具体落地时都或多或少进行了一些“本土化”改造,也有学者试图建立一种全球通用的理论模式。但是笔者以为,该理论之所以一直生生不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研究热度,正是因为它的“更新”,时常为理论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三、结语

上文主要从对理论的验证和创新、网络环境下的理论适用性,结合其他理论考察和跨文化考察四个方面来进行文献综述,理论成果颇为丰富。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者们大多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缺少定性分析。对媒介在沉默的螺旋中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对受众的接受行为及特点研究相对匮乏。由于对有些变量没有统一的认识,对于某些变量的测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不同的学者会得出甚至矛盾的结论。仍然有许多学者把沉默的螺旋当作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而这一直是为批判学派所唾弃的。

通过对2005—2016年这11年的英文文献的研读,笔者了解了国外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现状,学者们多学科的背景、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对细节问题精益求精的态度都给了笔者不少启发。

[1]The Spiral of Silence and the Internet:Selection of Online Content and the Perception of the Public Opinion Climate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C]//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12:1-34.

[2]Shirley S.Ho,Vivian Hsueh-Hua Chen,Clarice C.Sim.The spiral of silence:examining how cultural predispositions,news attention,and opinion congruency relate to opinion expression[J].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3,23(2):215-229.

猜你喜欢
意愿学者螺旋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旋风“螺旋丸”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学者介绍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