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2017-03-29 08:30罗莉韩守宏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羁旅雁阵长笛

罗莉+韩守宏

长安晚秋

唐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日本汉诗家大沼厚《东台看花杂咏》云:“半天乔木已空枝,矮树仍能弄艳姿。气魄旋消华彩在,晚开花似晚唐诗。”由此可知,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的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有人说晚唐是唐诗的夕阳返照时期,诗坛的整体状况是感伤气息浓重,雕琢风气盛行。但也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人称“小李杜”的杜牧、李商隐便是晚唐诗人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长安晚秋》的作者赵嘏出生于望门大族,年轻时四处游历。此间,多次进京应试,均未及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诗题《长安晚秋》,为我们点明了地点、时间。显然是诗人居住在长安的一个秋天所写的诗。那时长住在长安的人基本有三类:一是家就在长安;二是在京城为官;三是在长安应考落榜后没回家,寄居在此准备明春再考。赵嘏便属于第三类。他曾屡次落榜,而此诗也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唐宣宗读赵嘏诗作,题诗云:“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认为他借古讽今,不愿委以重任。大中七年,赵嘏任渭南尉,故有赵渭南之称,不久病逝于任所。他擅長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胡震亨谓其“才笔欲横,古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因与杜牧友善,杜牧极为赞赏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因此人又称“赵倚楼”。

许多诗人以诗中佳句赢得声名,留下千古佳话。如宋代宋祁《木兰花》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之佳句,着一“闹”字境界全出,于是时人称其“红杏尚书”。宋代诗人张先,其诗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三句名句,时人送别号“张三影”。宋代词人贺铸则因《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得名,人称“贺梅子”……同样,唐诗人赵嘏因《长安晚秋》中“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一名句得了个“赵倚楼”的绰号。

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展开具体描写的?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呢?一是远近结合:一二句远望,五六句近观。二是俯仰结合:前四句仰视,五六句俯看。三是动静结合:三四句是动态描写,五六句是静态描写。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凄清”二字既属客观描写,也蕴含主观感受,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下句从“高秋”品味,同时还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

景物描写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其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云物凄凉”“残星几点”不仅是秋的凉意、星的寥落,更是内心凄凉的反映。“长笛”不仅是所闻,更是内心的思念和乡情的反映。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只管借笛抒发自己内心的衷曲,可曾想到听笛知音又是怎样黯然神伤?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菊之静,实为心之静;莲之愁,更是人之愁。这样写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令人不免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又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总之,前三联都是写景的,所写之景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第一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作者这样写,也体现了随着时间的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颔联和颈联的写景融入了诗人特定的心情,景语即情语,诗人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南归雁阵,东篱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却自然传达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情怀,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声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乡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尾联诗人仍未直抒胸臆,而是运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情怀。第一个典故“鲈鱼正美”,是表示思乡之情。源于张翰(字季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个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莼羹鲈脍)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张翰有诗云:“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后来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化用此典故,写道:“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第二个典故“南冠楚囚”,据《左传》载,成公九年,晋候见到钟仪,他问别人道:“兵器库里那个头楚冠被囚禁的人是谁?”随从回答说:“那人是郑国转送来的俘虏。”晋候对这个被关押了两年,还仍然带着自己国家帽子的人,十分感佩。他下令把钟仪释放出来,并立即召见,以示抚慰。后人用“南冠”代指囚徒或战俘。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诗人用了一个“学”字,因为实际上他不是囚徒,他寓居长安,是为了求取官职的。在这句的用词上,他用“空”与“楚囚”两个词,传达了留居长安的困顿失意和久居长安之无谓,这就引出了羁旅之思、归隐情怀。

《长安晚秋》是一首典型的羁旅诗,这类诗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封建时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可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园,转徙各地。此一去,山长水阔,宦游不归,战乱频仍,久戍边陲,便不知何时回归故里。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何人不起故园情思、羁旅之愁?或羁旅生愁,或思远怀亲,或征人念家,或闺怨思夫……人们在羁旅诗中如何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怀呢?除直抒胸臆,无非间接抒怀。或触景伤情,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或感时生情,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或托物传情,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或因梦寄情,如:“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或妙喻写情,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25400)

猜你喜欢
羁旅雁阵长笛
长笛与圆号的咏叹
构建人才“雁阵格局”——基层干部谈人才的聚集效应
Prevalence of anxiety amo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寻找童话的世界——读雁阵《我的白雪公主》
咏菊
雁阵的秘密
枫桥夜泊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论长笛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政权变迁下的梁末北迁士人羁旅心态浅析